注册

魏小安:“六古”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来源:中国旅游报

是山水价值,因为这些地方一般来说还能够留下一点好山水,留下一片好文化,这样就不只是体验“六古”,还体验自然。记者:“六古”资源的开发利用显然不是旅游部门一家说了算的,在运作过程中,形成一种比较有效的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魏小安,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 大讲坛

“六古”资源,又一片市场蓝海?

□ 主讲人 魏小安

最近看了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说,古城已经祸害得差不多了,就别再祸害古村落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认为有两种思路。

一种思路是消极保护,就是大家都别动,老祖宗好不容易给我们留下了这些东西,还是尽量留存下来吧。但是这种思路有一个前提,就是当地老百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能改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能提高。我们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老百姓会怎么想这件事?老百姓会想,我们就是古董?就让这些文人来参观我们这个古董、研究我们这个古董?但我们是人啊。

另一种思路是积极保护,通过利用促进保护,最终达到利用和保护双赢的目的。这样一来,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在保护上也有了动力。

我始终认为,保护要形成一种利益机制,没有利益机制就难以让老百姓口服心服。如果为了保护,老百姓干什么都不行,生活水平不能提高,生活品质不能改善,必须忍受传统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文化歧视。

冯骥才先生的基本观点我是赞同的,但基本思路我是不赞同的。

什么是“六古”

由此我说一说“六古”的保护问题。

我所说的“六古”,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古城、古镇、古村落。为什么是村落呢?因为村落是一个居住的部落,也是一个文化的聚落。全国总体说下来,古城存十,古镇存百,古村落存千。这是说一个大的概念,没有做过精确统计。那么,较为严格意义上的古城、古镇、古村落该怎样定义呢?

成片保留的传统建筑,体现传统文化风貌,展示传统生活方式,就基本达到了“古”的要求。

近年来,古城、古镇、古村落受到重视,被普遍开发,也见到了效益。其中一部分形成了品牌。古城中,山西平遥、云南丽江、辽宁兴城、福建崇武等,都比较像样。

古镇有两个代表,一个是浙江乌镇,一个是云南和顺。

古村落的典型是安徽的西递宏村,还有一类代表是山西的大院。古村落很多了,还有很多更偏远地方的古村落没有名气,但却真能把人镇住。我有一次到山西的平顺,看了一个古村落,叫石壕村,完全是石头建筑,而且我去的时候已经是冬天了,村外面一圈都是金黄色的玉米,石板的屋瓦上都是杏红色的柿子。这个村子现在也开始接待游人了,一天连吃带住30块钱,我说应该加一个零嘛。石壕村给人的感觉就是:那么“值钱”,可是默默无闻。我国还有这么一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村落,但确实越来越少。

“六古”的另一方面是古道、古关、古街区。这些还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有些部分得到了利用,因此前景比较大。

陕西、甘肃、四川一带,秦代的时候有12道,直到现在还有,金牛道、褒斜道等。成都有一个金牛宾馆,我原来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就是因为历史上有金牛道,所以现在还留着这么一个名称。再比如茶马古道、徽杭古道等。这种古道全国现在有多少说不清楚,我想几百条是有的,而且这种古道都在很偏僻的地方,历史上都是要道要冲,基本上在清末开始衰落,到了民国时期,100多年间就几乎被大家遗忘了。可是里面遗存的东西确实好,而且是一种综合体现。所以我对古道特别看好,比如说北京从鹫峰到妙峰山这条路24里,历史上就是一条进香的古道。后来妙峰山金顶被拆了,又恢复了。恢复了以后这条古道也就利用了起来,但这是很短的一条古道。

古关是指山海关、嘉峪关、剑门关、镇南关等。同样,古关现在留存下来的大概有100多个,成名的十几个,曾经有个说法叫“中国十大关”。青岛有一个街区就叫八大关,把中国的一些关的名称拿过来命名马路,这基本上是100年以前命名出来的,说明那个时候人们很看重这些东西,今天我们反而看淡了。古道和古关两者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基本上一个古关至少一条古道,甚至几条古道,有的古关是要冲,一个古关三条古道。现在只是在利用关城,如果能配套起来用就不同了。

古街区中比较典型的是临沂旱码头、阳朔西街等。这种古街区很多,之所以强调古街区,是因为古城已经保不住了,古镇也保不住了,就剩下点古街区了。按理说,古街区没有更大的意义,但是我们退而求其次。而且我相信把这个做起来,味道也会很不同。

之所以提出“六古”资源,就是想把这些资源提升一个层次,引起人们的重视。

要想引起人们的重视,前提是得有价值。“六古”资源可以把科研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旅游价值、市场价值、审美价值等连在一起。“六古”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题目。

“六古”的价值

“六古”的产品价值。从历史的价值来说是观光,从文化的价值来说是体验,从精神价值来说是家园。家和园是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一个概念,但现代社会我们只能有家不可能有园。人们到哪里寻找家园呢?就是“六古”。说到底,现代人要实现家园梦想,在家门口是不可能了,只能用大园替代小家,用质量弥补距离。

“六古”还有衍生价值。首先是环境价值。“六古”的保护一定要有好的生态环境,如果只是保留一片老街区,其他的不行,就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这里,生态环境价值不光是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比如说丽江大研古城,且不论现在的商业化如何,进去之后的感觉是不错的。但是从大研古城一出来,磕头碰脸都是楼房,刚刚培育起来的好感受就打折了。这就叫环境不好。

其次是山水价值,因为这些地方一般来说还能够留下一点好山水,留下一片好文化,这样就不只是体验“六古”,还体验自然。

再次是农副产品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就地取材、就地升值,这对当地老百姓来讲是最重要的利益体现。

“六古”还有作为实体的价值。一是从资产价值来说,这些地方资产价值老旧,没法评估。但是不评估怎么招商引资?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不是资产评估,而是文化价值和感受价值的评估。二是土地价值转化,这些地方只要得以利用,尤其是得以深化利用,土地价值一定能转换。三是产业基础得到提升,也就是在“六古”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研究怎么形成产品,怎么培育产业,这样才能把事做到位。

“六古”还有作为市场的价值。一是区位的价值在变化。在农业社会,“六古”的区位价值都很好,但后来大幅度下降。随着交通的改善,现在的区位价值又在提升。二是判断市场价值,真正的价值在聚集,所以如果形不成聚集的格局,市场价值还是体现不出来。从下一步的发展来说,要形成聚集,历史的聚集是一回事,现在要培育一种新的聚集方式。三是品牌的价值,基本上是永恒的。

“六古”还具有长远价值。一是资源可持续,绝不是说一堆老房子摆在这里,注意维护,就是可持续了,还包括生活状况的可持续,包括文化感受的可持续。二是环境可优化。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是绝对不动,绝对不动也是不可能的,只不过动的方向是环境越来越优化。三是市场的扩充,扩充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量的扩充,每年来的人多;第二个是质的扩充,内涵越来越深。

最终说下来,对于“六古”,旅游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手段。很多人批评说搞旅游一定是破坏,我认为这些观点违背了常识。第一,追求利益错了吗?你可以追求利益,大家都可以追求利益,只有住在“六古”里的人不能追求利益?旅游部门没有自己的利益,只不过是在研究市场。旅游和环境是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因为旅游追求利益,所以旅游对环境和文化很看重,因为旅游卖的就是环境、卖的就是文化。

存在的主要问题

“六古”都是好资源,但现在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是一般都保留不完整。真正完整保留的古城就是一个平遥古城,剩下的比如说湖北的荆州古城,城墙非常完整,可城里面不行。西安、南京都是这样,城墙都不错,但是里面哪里还是古城,只有文化遗存。

第二是保护不到位。尤其是下一步的发展。在城镇化浪潮中,一定要摒弃“这么一堆破房子还留着干什么”的想法。

第三是模式不成熟。到底什么样的模式好,或者什么样的模式最适合,往往难有定论。实际上,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必要追求统一模式,但必能找到最适合的一种模式。

第四是竞争同质化。这些年已有很大进步,原来只有博物馆模式。近10年来,大家知道博物馆的模式不灵了,所以开始调整。但是总体来说,竞争同质化是很普遍的,好好保护就是强化特色。

第五是联动效应差。按理说,一个古资源应该能有效拉动周围发展,但现实中往往做不到这一点。联动效应发挥得最好的是九寨沟。九寨沟景区2013年的收入是5亿元,外面已经形成了一个旅游城,总收入35亿,是1∶7的联动效应。九寨沟景区表示,这个状况是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景区自己只能坚持一点,就是把产品做成精品。所以联动效应不仅是规模的拉动、效益的拉动,也是品质的拉动。(本报记者 冯颖整理)

● 对话

魏小安:让“六古”真正彰显价值

□本报记者 冯颖

记者:听了您的介绍,感觉“六古”资源这么好,同时体量也非常大,如何很好地保护和利用,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魏小安:资源保护的内容是什么?无非是物质空间、非物质文化和传统生活。现在来看,物质空间的保留还容易一点,非物质文化按照现在这一套制度和一套操作方式,认定传承人、师傅带徒弟之类的,也还有保护的余地,但传统生活是最难保护的。

所以谈到保护,“六古”里面一定要有老百姓的生活,一定要有老人和孩子,一个古镇、古村落里没有老人和孩子,叫什么古镇、古村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丽江基本上就是古城的外壳、时尚的内容。但和顺古镇是传统生活完整的保留,也有时尚的东西和外来人做的一些东西,到那里就觉得很舒服。

我在和顺看到一个店铺上写着“北京人”,就进去了,一问还真是北京人。他到这里玩,觉得挺好,回去就辞职了,之后就在这里开店。但是他开店的方式很独特,很有文化。我说我中午在你这里吃饭,问他有没有红酒——法国红酒,居然也有。而且他的生活方式是:有些客人常去,熟悉了,他就让人家帮他看两天店,自己玩去了。客人在这里,又帮他炒菜,又帮他做饭,又帮他铺床叠被,最后还帮他收钱。晃荡两天他回来了,说给你点钱,帮忙的人说不要,这两天很愉快。这就是一种生活,但不是传统生活,也会让人觉得很有味道。

此外还要有保护机制。官、产、学、民四位一体,各负其责。现在是“官”经常越位,总觉得想到了都能操作下来,积极性还很高。“产”总想在里面多利用一点。多利用点不是坏事,但是有一个核心的就是新老分离。比如说黄山的宏村,就是完整保留,一个公司进去了,政府给他一块地,搞了别墅、度假酒店,但是一定要新老分离,分离到肉眼看不见的距离。“学”说起来很复杂,因为无数的专家,不同的角度。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考虑“民”的利益,这个事可能能办成,但不一定能办好。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技术问题。这里边有新技术、有传统技术、有适用技术。比如浙江的裸心谷完全是新东西,但是裸心谷在建设过程中用的是当地传统的建筑技术。建的时候用了当地600多个老百姓,建完后用了100多人长期打工。这样就把商人的利益和当地老百姓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那里的老百姓绝不闹事。同时还用很多新技术,譬如雨水采集作中水利用,还有环保保温材料减少热能污染,太阳能电力等,诸如此类,都很棒。

特色是旅游之魂,文化是旅游之基,环境是旅游之根,质量是旅游之本。因此,旅游工作者要比文化工作者更重视文化的挖掘,要比城建工作者更重视城市特色的营造,要比环境工作者更重视环境的绿化与美化,要比文物工作者更重视文物的保护。加强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和文化多样性建设,势必成为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记者:总的来讲,在对“六古”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和利用时,要遵循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魏小安:“六古”的利用可以归纳为几句话: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依托,以文化为特色,以发展为目标,多元化模式,多样化产品。没有资源就谈不上“六古”,但是依托的一定是市场。以文化为特色中的“文化”,不只是传统文化,也包括时尚文化、现代文化,只要把特色做出来就行。所以一定是多元化模式和多元化产品。

这样就需要分层次,出特色。一般来说,古城面积大一些,可以形成比较大的聚集。古镇是休闲化,一个古镇就让游客转一圈,显然不行。古村落是生活化,要让游客进得来,住得下来。古街是综合,因为古街的情况不同,阳朔西街现在就是一条洋人街,有400对涉外婚姻。古道是特色化,古道一定要注意特色。比如说茶马古道,说起来茶马古道几千公里,从云南出发一共有5条古道都称茶马古道,能看到遗留的古驿站,能看到石头上的马蹄窝,这才是真正的吸引力。古关是历史化,每一个古关的形成都有原因,一定是当时的战略要冲,所以古关和其他还不同,建筑都比较高大巍峨。

总体而言,“六古”资源利用的主旨是文化观光与休闲度假的结合,传统资源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的结合。指导思想是:传统文化现代解读,传统资源现代利用,传统产品现代市场。传统如果不和现代结合,有博物馆的价值,有历史价值、有科研价值,但是从旅游角度来看,价值还是小了一点。利用原则是:稳定存量,发展增量,以增量拉动存量,以发展调整结构。有很多资源看上去并不理想,但大动干戈显然不行。一定要尊重古人,敬畏自然。

要少开发,多利用,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好办事。如果我们少开发,多强化利用,实际上花的钱反而少。这里面的要领是强化软开发、适度硬开发。

记者:“六古”资源的开发利用显然不是旅游部门一家说了算的,在运作过程中,形成一种比较有效的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魏小安:运作机制应该是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市场主体、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利益协调。“六古”开发绝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一定是各个部门的配合,文化、城建、规划、环境、林业等部门都要支持。最终是市场主体。开发商、老百姓都是市场主体。社会参与就是方方面面都进来,形成利益协调,核心是运作机制的设计。

以乌镇为例。乌镇的特点是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全面利用。乌镇的模式是资源转化成产品,产品转化为市场,市场转化为资金,资金转化为发展,发展转化为品牌。5个转化,乌镇基本上做到了。严格地说这是一种公司化模式。

再以台儿庄为例。台儿庄的做法是政府主导,全面推进,吸引民众,参与经营。这个模式也是比较成功的,大投资,大推进。

还有一种模式,就是合作经济模式。很多古村落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合作经济中乡村旅游合作社这样的模式应该说是好模式。其好处是,老百姓是股东,有财产性收入;又是打工者,有工资性收入,这样老百姓的利益和“六古”利用的利益完全整合到一起。靠一家一户就做不到。

第四种模式是徽杭古道模式。自然发展,市场促进。徽杭古道说起来很雄壮,从安徽走到浙江,实际上只是50里地。这一条古道,当年红顶商人胡雪岩从这里走出去,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从这里走出去,现在已经形成一个热点。但是没有政府的痕迹,也没有公司的痕迹,完全是自然发展。

所以说,没有一种模式可以打遍天下,也不应该一种模式打遍天下。

记者:总的来讲,“六古”资源这么丰富,开发利用中的关键是什么呢?

魏小安:要强化功能性。一定要从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有一句老话叫古色古香,古色是观感,古香是体验,加在一起古色古香才行,是复合型功能。比如山西的大院,现在保留完整的大院有60多个,都和乔家大院一样,都是博物馆吗?在晋中,有的院当作一个旅馆,有的院当作娱乐场所,有的当作博物馆。不能都是博物馆,都是博物馆最后只有恶性竞争。

要突出主题性。既然有文化主题,就要形成主题文化。文化主题是历史上的资源,我们研究构造什么样的文化主题,主题文化是结合现在的市场,我们研究创造什么样的主题文化,是两层意思。

要追求异质性。比如说江苏三大古镇,我评价是商气周庄,文脉甪直,智慧同里。浙江三大古镇也是:悠远乌镇,生活西塘,财富南浔。要用一个主题词把特色突出出来。这种异质性的追求,恐怕是下一步的最大挑战。

要着眼长期性。“六古”项目,往往是长线投资长远回报。原来这些项目找投资商困难,因为短平快的事太多。现在不同了,短平快的事越来越少了。要有魄力来做这方面的事情,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追求。

要形成复合型。要形成链条式发展,需求链、产品链、服务链,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形成产业群。做得好的基本上就是形成了群体,群体满足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就坚固了,且培育了可持续发展机制。

记者:您认为,未来“六古”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是什么?

魏小安:从县域角度看“六古”,是城乡统筹的典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应当用景观的概念看待农村,用综合的理念经营农业,通过旅游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用人才的观点发动农民,使农民也成为文化传承者、工艺美术师。应当用抓旅游的理念抓城市,突出人本化和差异性;用抓饭店的理念抓景区,突出精品化和细致化;用抓生活的理念抓休闲,突出舒适性和体验性。

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就两条:一是新老分离,二是新老分明。新房子就是新的,老房子就是老的。国际上强调的就是新老分明,比如说这个柱子剩半截了,接半截,接出来的就是接出来的,下面老的就是老的。

产品需要“三化”战略。第一是功能转化,强化、转移、丰富。第二是结构的优化,既包括空间结构也包括产品结构。第三是整合一体化,通过互补和共促。说到底是扬长避短,集中资源,突出特色,产业联动,市场聚集。

这样就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品优势,把区位优势转换为市场优势。具体操作中,需要强化五个重点:差异度,文化度,舒适度,方便度,幸福度。我要强调的是舒适度和方便度,我们要保留“六古”风貌,所以要说原生态、原汁原味。但过分强调是不行的,要让大家感觉到舒适。

市场是“三常”战略。这个市场的基础是观光者,决不能排斥观光,观光旅游出人气。但是要研究三个“常”,一是常住,租房子,比如说在这里待得高兴了,在这里租房,大家轮流来住,可能住好几个月。二是常留,是经营者。三是常来,应该是度假者。研究这三个“常”,就能保证稳定的客源。

形象要“三吹”战略。敢吹、会吹、经得起吹。现在敢吹都会打100分,但会吹普遍不行,最终还得经得起吹。

[责任编辑:曹晓娟 ]

责任编辑:曹晓娟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旅游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