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悲恸历史 波兰的 “叛逃”与坚持 | 书旅人间
旅游
旅游 > 全球趣闻 > 正文

穿越悲恸历史 波兰的 “叛逃”与坚持 | 书旅人间

2018年11月11日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对东欧诸国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天是一战停战百年纪念日,也是东欧前身——奥匈帝国正式解体的百年祭日。而对于波兰来说,这天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100年之前波兰正式独立。历史总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前进,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痛苦过往。我们和波兰有着太多相同,但又有更多不同,而对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缅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憧憬,是每一个在苦难中重生的民族共有的感情。

在共有感情线的律动下,我们可以放慢旅程中匆匆的脚步,跟着伊娃·霍夫曼回溯波兰的历史,感受藏在风景背后的政治嬗变,然后试着去探索文化认同感、发展经济的急迫感和趋同西欧模式在这些国家产生的强大“共振”,从而触摸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东欧的脉搏。

今日,凤凰网旅游将为大家送出样书作为福利,具体参与方式见文末。

真正的东欧地区,其文明和西方世界一样轮廓鲜明而历史悠久。大摩拉维亚帝国(The Greater Moravian Empire),也就是现代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的前身,大约建于公元8世纪;第一个保加利亚王国在7世纪就达于巅峰;即使不算政治,波兰和匈牙利也皆可宣称自身的社会和文化有一千多年历史;而罗马尼亚人则声称是达契亚人(Dacian)†的后裔—太过难以征服的一个民族,以至于罗马最终胜利后一庆祝就庆祝了三十年。然而尽管文明存活了下来,并且保住其特性,欧洲这一区域的国界在过去十个世纪里却像在一位特别恣意放肆的玩家重新安排的棋盘迷局中,变化无常地漂移。波兰、匈牙利(Hungary)和波希米亚在17世纪之前都有过帝国扩张的阶段;但最近以来,东欧却成了东西方帝国争胜和扩张的竞技场。部分是因为其在贸易通道上的位置,部分是因为地理结构,即几个国家挤在一个相对小的区域里,于是欧洲这一部分的国家遂成为侵略、殖民、强权谈判、分割和干脆占领的永恒目标。

那也就难怪这一区域甚少获得长期的安定和经济增长,并且在西方世界的想象里,始终都是“另一个欧洲”,相对于我们所认为的那个货真价实的欧洲,发展得比较弱,比较不文明,也比较动荡,更充斥着冲突。即便到了现代,在东欧已经变得比较容易进入,也更为人所知时,人们还是倾向于要么视其为原始野蛮之地,要么视其为轻歌剧娱乐的发源。但是,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间的那些年,东西欧之间的一些隐形屏障开始倒塌: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再度成为民族国家,出了几位有代表性的受人尊敬的政治人物;东欧孕育出来的文明成果作为现代主义的突出部分开始受到赏识;而那些地区的大城市似乎也成了可合理造访之地。

——摘自《回访历史:新东欧之旅》

德国人、俄国人都无法阻挡

长剑在手的我们

团结就是我们的格言

祖国仍会属于我们

前进,前进,东布罗夫斯基

让我们一齐宣布:

奴役已到尽头

我们拥有经历拉茨瓦维采战役的战镰哥斯的领导

和上帝的庇佑

前进,前进,东布罗夫斯基

这首歌词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有些陌生,它是波兰的国歌,歌名音译起来有些拗口,所以波兰政府在对外译文中,干脆就以歌曲的第一句歌词为歌名——《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不会灭亡”,这五个字看似简单直接,但是意味深长,如同这本书的书名一样。书中故事开始时间为1989年,那年波兰巨变。

华沙

毁而不灭的华沙老城

希特勒的野心之一,是让华沙成为“第二个迦太基(Carthage)”。在1944年华沙接近两个月的暴动期间,他几乎如愿以偿,任由德军将华沙炮轰成废墟。当时苏联陆军在维斯图拉河的另一端袖手旁观,因为德国人是在为他们两国征服波兰人。

旧城的重建工作几乎在战后就立即开始。其实在这饱受创伤的城市,华沙居民更需要的是基本住宅和医疗院所。但是这粉碎的砖块瓦砾与顿失的古老历史,必然有让人无可忍受之处,因此奋勇抵抗纳粹、牺牲惨重的波兰人毅然展开重建部分城市的工作,让自然积淀了数世纪的城市风华再现。这项工作的意义,是让这页历史不只活在人们的想象或党派的论战中,而且要用一砖一瓦具体呈现出来。

老实讲,我一开始并没有为旧城的风采所倾倒,也许因为我知道它是新盖的建筑,让我联想到舞台的背景。或许是它的精心保存,以及置于华沙的砂砾和尘垢之中的不协调与优美精致,令我有这种感觉吧。总之,我对于方形广场内的俗丽艺术市场,以及一些观光小店内的仿古装潢并不感兴趣。不过当我开始注意到装潢的细节,像有竖框的窗户、铸铁的门把手、纹章装饰和拱形地窖时,当我开始思索这种种造型所需要耗费的人力与心力时,这座旧城便开始呈现出层次感了,主要不是历史本身,而是此举所代表的意义。这种对过往的献礼,对被珍惜过也被摧毁过的文明的坚定忠诚,唤起了我的浪漫情怀,一如我在这里成长期间所被反复灌输的有关波兰英雄事迹的民族情怀。

——摘自《回访历史:新东欧之旅》

华沙

体制的巨大变革是波兰历史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要想完全了解这个国家的过往,最适合的地方就是波兰的首都华沙。“华沙”直译过来,就是“战争之锯”的意思。名如其城,这个城市经历了太多的苦难。40年代这里曾经发生过两次起义,1943年犹太人起义换来了敌人更为残忍的屠杀,1944年不屈的波兰人发动更大规模的华沙起义,最终以15万人牺牲的代价宣告失败,随后被惹恼的德国兵用炸药把整个华沙城变成废墟。

或许是痛苦记忆太过刻骨铭心,如今每逢重大节日,在华沙老城的街头总能看到大大小小的石头,上面还摆放着鲜花和蜡烛,波兰人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凭吊着惨烈战争中牺牲的同胞,也在重申着整个民族的不屈。要知道,华沙的老城是在战争结束之后又被重建起来的,顽强的波兰人根据绘画、照片甚至记忆,一丝不苟的复原了华沙旧城,甚至包括“墙上的一道裂缝”。

华沙老城

老城并不大,顺着铺满青砖的老街道,步行就可以抵达老城广场,这里是华沙的核心。广场局部稍显紧凑,倔强的波兰人刻意在保持它被摧毁之前的样子。广场正中央就是著名的美人鱼铜像,那是炸药无法摧毁的波兰精神象征——华沙城可以在战争中变为废墟,但波兰精神永存。簇拥着美人鱼雕像的就是错落有致的广场建筑了,它们的风格非常多元,而且以一种非常奇妙的比例混合,而且墙面上往往还有装饰有精致细腻的雕刻,这些建筑共同构成一幅巨大的画卷,华沙中世纪的气息顷刻间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肖邦公园

如果说华沙的美人鱼代表着这个民族的不屈精神,那么肖邦就代表着赤子之心。肖邦死后,他的心脏几经波折回到了故里,就安放在圣十字教堂。华沙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修建了瓦津基公园。公园面积很大,园内空气凛冽甘甜,雕像、宫殿、树木、草地相互交错。漫步在园内,时不时的还会和背着琴的年轻人擦身而过。这里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肖邦巨大的青铜塑像,人们为了让音乐巨人的灵魂永存,甚至在大理石做成的凳子上放置了开关,按下去便可听到肖邦的钢琴曲,这乐声曾经掩盖了波兰社会结构爆裂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因为音乐无国界,更不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扰。

饱含历史风情的克拉科夫

距离上次置身此地已有十四年了,可一漫步在克拉科夫,我很快就寻回了小时候这座城市所散发出的奇特隐晦的魅力。克拉科夫那堆叠在一起的年代、鹅卵石铺设的街道和意外的景观,既有令人舒缓的力量,也是一种释放。联排式石砖住宅可以追溯到14、16和18世纪。历史悠久的教堂,挣脱石材束缚的雕刻。这一切皆令人心情舒畅。这种奔放、这种超越功能与需要的存在!“啊!不要跟我说什么需要不需要。”我一直想着《李尔王》(King Lear)里的这句名言。物质的吝啬会造成心灵的吝啬,让我们缩小自己去适应环境。

回荡着足音的方场和庭院,老先生们沉思着漫步其间;飘着药草香味的老式药房,还有整齐的彩色玻璃和暗色木材;诡谲多变的白云,璀璨的阳光,以上种种似乎再度掳获中欧的心。在这里,即使下雨也令人神清气爽,雨声洋溢着昔日中产阶级的旋律,而没有后共产主义时期的冷漠严峻。

当我四处晃荡时,一阵大雨突然倾盆而下,我只好跑向最近的一处栖身所。我好像直接回到了过去。我驻足的门厅是小时经常光顾的一家电影院,但后来就再也没见了。记得当年十岁的我,曾在这里被一个男的花言巧语骗走了身上所有的钱。那段记忆突然浮现在脑海,清晰一如昨日。我以前的确在这里住过,在许久前的那个世界。

在古老氛围的衬托下,这里的新事物也看上去更好。街上兜售商品的比较少,更多是19世纪风格的可爱商店,装饰着拱形橱窗和铬合金门把。商店里摆满了德国和奥地利化妆品,显示出这里和原加利西亚(Galicia)的关联。这是我在华沙所未曾目睹的。在两条街道间的拱门处有手风琴手和小提琴手合奏着俚俗的曲调。市中心一处人比较多的地方,成排的俄国女人正兜售金戒指—几十个戒指,有的套在手指上,有的串在木条上。这些女人到这里贩卖商品,意在换取行情较高,兑换也比较容易的波兰币。从她们所持的金饰来看,即使经济困顿的俄国也有不少隐秘的资源。

这些都没有干扰到这个城市宁静的延续。古老的克拉科夫足以吸收这些新的景象而不至于被根本改变。

——摘自《回访历史:新东欧之旅》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截图

虽然克拉科夫并没有像波兰一样成为战争的祭祀品,但是这个城市同样有着自己的悲剧,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故事发生地就在克拉科夫。现在犹太人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墓碑上也蒙上了时间的细碎尘埃,但是墓地里却极少埋葬着战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多数消散在奥斯维辛的土地,或者变成维斯瓦河的水流入大海,没有墓碑,甚至没有姓名。

如今历史在逐渐远去,如今克拉科夫的城市风格和华沙截然不同。如果说目前的华沙还带着苏联的痕迹,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步履蹒跚,那么克拉科夫的步伐显然更为稳健一些,原因就是这个城市在二战中幸免于难,许多历史古迹都被保存了下来,比如中央广场。

中央广场

中央广场位于克拉科夫老城区的中心,据传它也是欧洲最大的广场,而且从广场修建成直到今天,它的基本格局都没有发生变化,著名的纺织会馆就在这里。纺织会馆是一座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尖拱和圆拱交替出现,带着古典气息的涡形装饰和由壁柱串联的假拱廊都让它张显出独特的美感,这份美感也是和它的功能相适应的。从前这里是服饰和布料的交易场所,这种商业属性甚至一直保持至今,如今纺织会馆中琳琅满目的小摊位依然在出售各种小型的纪念品,包括精致的布艺玩偶、刺绣和色彩艳丽的手工木雕,它们和会馆外供游客游览用漂亮的马车一起,构成了最为触手可及的波兰情怀。

圣玛利亚教堂

但是波兰绝对不是只有情怀那么简单。深植在波兰文化中的还有宗教,著名的圣玛利亚教堂就是最好的佐证。圣玛利亚教堂的外观带着浓重的哥特风格,它有着似乎能刺破夜空的锋利尖顶,教堂的窗户上有色彩饱和度非常高的巨幅玻璃画和雕刻,建筑整体呈现出强烈的升腾感。教堂的内饰更是气势滂沱,那里有蓝色的星空,它被撕裂固定到房间边缘的柱子上,然后再向上汇集到屋顶。教堂里面有十多个高达数米的祭坛,每一个祭坛都被精心雕刻的流光溢彩,最中央的维特斯特沃什大祭坛上刻画着耶稣的一生,信徒们在耶稣面前唱的赞美诗汇集成旋律,在尖顶的教堂里回响着,盘旋着,然后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等待光明等待救赎

不过雷娜塔的见解是少数人的观点。波兰人有一个传统的传统,一种保留历史记忆的天赋—或许因为在太长一段岁月里,他们仅能活在历史记忆中。波兰人是通过对波兰的记忆而保留下他们的认同的。尤其是在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瓜分,真正的波兰已经被从地图上抹去时,他们的认同完全是靠着对波兰的理想才被保留下来的。这是波兰人自我意识强烈的原因之一—源自顽强地保存昔日记忆。在共产主义时期,当官方版本的历史企图扭转人民对波兰的认知时,他们是靠着非官方的历史撑过来的。我还记得在我成长期间,老师如何在令人厌烦的政治必修课中,偷偷掺杂片断的真正历史,而那些冒险获得的片断资讯,日后又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后来我还记起了从夜晚一直进行到凌晨的讨论会,亦即波兰人所谓的“同胞夜谈”。在那些讨论会中,有关波兰的问题从来没有缺席过。

但是每一个朝代的开始都需要塑造它自己的历史。历经种种变革,所有波兰的过去都被放在一个崭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如同车辆转过弯道,先前经过的景色以完全不同的角度与样态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在报纸报道和日常的辩论中,关于波兰的不同观点都被激发出来:民族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对波兰历史有各自的解读,也有新的论点强调波兰的商业史,还有种说法,认为波兰是正常国家,一向属于欧洲民主传统的主流。

不过除了对古老过去的再造、移借和修订外,刚刚发生的过去也有它的问题,这是由对“前”和“后”的最新划分产生的。这正是最近发生的事情的核心,亦即将过去四十年直接归入历史范围。这是一段大部分人不想要的历史,因此究竟该对这段历史采取何种立场,也已经掀起了一场论战。

——摘自《回访历史:新东欧之旅》

波兰

波兰的过往太过沉重,波兰人必须在经历苦难之后,用伤痕累累的肩膀背负起这些沉重的历史。华沙浸透了鲜血,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的纪念碑和纪念馆,每一座都在不加遮掩的宣告着这个民族的悲戚、骄傲和顽强。话题似乎只有在转到宁静舒适的克拉科夫时,能让人暂时轻松一些。但在波兰,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够逃脱历史的语境,克拉科夫瓦维尔城堡外的白色十字架上,刻着一个简单的单词——“卡廷” ,人们用这种举重若轻的方式,纪念1942年在卡廷森林被苏联处死的两万多名波兰军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个城市构成,并且不断强化着波兰人的民族认同。华沙是抗争和顽强,克拉科夫是前进和成长,然后时间力量让这种意识变得更富有层次感。如今德国战败,苏联解体,经历过国家重组的波兰人,虔诚的相信自己是属于欧洲,甚至还投入到了欧洲一体化的建设中。现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CBD高楼,城市的霓虹灯光驱淡了历史的雾霭,这一切似乎都在宣告着,波兰像诸多东欧国家一样在忘却过往,脱胎换骨般的向前发展。

波兰

但是这种发展的力量并不能掩盖东欧诸国的认同危机。就像《新苏黎世报》中的一篇社评中评述的那样:“在经历了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冲击后,最终的胜利者依然是民族主义,它帮助中欧国家赢得了未来,但是这个未来却是破碎的。”的确,强烈的民族认同曾经在100年之前让人们同仇敌忾获得独立,但是这种简单而纯粹的集体意识,却在法西斯和布尔什维克的冲击下逐渐解体。如今脱离了共产主义这个共同的轴心,民族意识的肆意反弹让东欧诸国的认同感变得严重碎片化,甚至连共有的文化标签都已经摇摇欲坠。

或许旅程的最后一站,我们可以选择傍晚时分登上科学文化宫去俯瞰华沙全景,那是斯大林当年送给波兰人民的礼物,然后再去思考时代留给我们的问题,比如人的内嵌价值要怎么度量,以及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发展和未来。

你到过波兰吗?在那片土地上你又有哪些故事愿意讲述给大家?欢迎点赞,并在本文文末留言分享你的故事,留言被我们精选且点赞排前2位的读者,可获赠由理想国提供的《回访历史:新东欧之旅》1 本。

(点赞排名以本文发布48 小时后截图为准。)

上次中奖名单为:徐徐、🎉米小小💋  

奖品为《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一本,请以上二位读者后台回复自己的联系方式,以便奖品发放。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