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区域旅游合作如何破题?旅游专家张辉提出5点建议 |凤旅观察
旅游
旅游 > 业界 > 正文

黄河流域区域旅游合作如何破题?旅游专家张辉提出5点建议 |凤旅观察

第十二届旅游研究北京论坛暨首届全国旅游学会年会于2019年12月14日在北京举办,论坛以“国家战略与旅游协同发展”为主题,研讨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海南自贸区战略、黄河经济带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旅游业如何更好地发挥先行先试、互联互通、先融先合的优势,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域、行业、产业和市场壁垒,充分带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推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以长江和黄河为主要代表江河旅游,在我国旅游空间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张辉就长江经济带与江河旅游发展进行了分享,他认为,江河旅游要做强做大,区域合作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以往,在黄河旅游区域由于区域内的各个地区在旅游资源、旅游技术、旅游资本和旅游巿场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众星捧月的空间格局下区域旅游合作很难进行,使黄河流域的旅游区域合作陷入一个困境。对此,张辉提出了推动江河旅游区域合作的五点建议。

作者:张辉

从自然角度来说,黄河和长江是我国两大主要水系,水系、山势景观十分丰富,众多的景观分布在这两大水系和流域中。在黄河和长江由于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固化,形成建筑、礼仪、风俗、习惯、节气、服饰、音乐、艺术、制度的沉淀的众多古城、古街、古墓、古道、古庙和古居,吸引着国内外旅游者前来观光浏览。

从世界旅游发展来说,文化旅游和自然旅游是两大市场主题。文化旅游依赖于历史文化,自然旅游依赖于生态环境,一个地区拥有这两类资源的一个,就具备了旅游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地区同时拥有这两类资源,它的市场面更为广泛,地区旅游吸引力更为强大,旅游对社会经济的带动力更为显赫,以流域为特征的黄河和长江的旅游充分表现出这个特质,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来黄河和长江流域旅游,黄河和长江为代表的江河成为我国重要的带状旅游目的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形成了两个值得很好研究的经济现象,一是以流域为核心的城市群的出现,如长三角、黄河经济带城市群;二是旅游与休闲活动进一步加强,旅游与休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一项重要的消费现象。在旅游业迈入大众化时代、旅游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以及区域中心和流域型城市群的形成,带状的区域旅游便成为旅游空间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可以说,对于国内旅游以及休闲来说,会形成以带状区域为中心的空间架构,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和相关统计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

带状型旅游目的地,由于跨多个行政区域,要形成一个有世界竞争力的旅游现象,区域旅游合作是一个重要的事情。没有一个区域旅游的合作框架,没有一个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再好的文化和自然资源都难以发挥其效用。

应该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已经开始注意区域旅游以及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然而由于国内旅游还不具备一种常态,经济区域以及城市群没有出现,区域旅游仅限于学者文章之中,在旅游实际工作中,受业务要求,旅行社企业关注区域旅游仅仅限定于跨地区旅游线的设计,其合作也表现为组团业务与接团业务之间的区域合作。如同一线路的合作,如,长江三峡,从严格意义上讲,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合作。

谈论这里,我们很有必要讨论一下什么是旅游区域合作问题。对于这个概念学者会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旅游区域合作有两个问题,一是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也就是说是区域外的合作问题,二是区域内各个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也就是说是区域内合作问题,江河旅游的区域合作便是这种类型的合作。对于前一个区域合作,因为是两个独立的空间,这种区域合作关系比较简单,我们今天不作讨论,问题是后一个区域合作,这个合作是建立在同一空间关系下的地区间关系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空间主体,如果同一区域内不同地区资源、技术、交通、资本和巿场各有不同,合作起来比较和谐,如果不是,合作中就存在着一定难度。

就全国而言,旅游区域合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应是长三角这个区域。这与该区域核心城市上海以及该区域的同心地区的浙江、江苏、安徽和江西等省份在资源、技术、资本和巿场不同有关,上海是旅游区域的巿场和技术的中心,而在资源和资本方面浙江、江苏和安徽更具有比较优势。由于上海缺乏足够的旅游资源,限制了旅游产业深度发展,这个区域中心更愿意与其他地区进行旅游合作,利用上海的巿场和技术优势与其他地区的资源和资本优势相结合,形成了特定区域的合作模式。

这种区域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空间旅游区域模式,是打破行政区域转向旅游经济区域的模式,也就是说是旅游集散地下的旅游目的地区域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区域内不同地区在旅游要素配置各不相同,旅游分工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一个区域内的旅游产业体系和空间。然而,这种分工对各个地区效应是不同的,作为旅游集散地的上海显然在分工中获得更多的旅游效应。到外地丢垃圾,在上海消费,虽然不能全面评价区域旅游合作的效应,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问题

作为黄河旅游区域,区域合作问题无论是学者还是实业界都在呼吁,政府也很重视,然而区域合作并没有大的进展,究其原因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为区域内的各个地区在旅游资源、旅游技术、旅游资本和旅游巿场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各个地区在旅游发展中不需要借助其他地区的资源等条件来发展,众星捧月的空间格局下区域旅游合作很难进行,这就使黄河流域的旅游区域合作陷入一个困境。

就未来旅游发展来说,江河旅游要做强做大,区域合作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个地区如果没有大的区域作为依托,不与这个区域内的地区形成融合发展和错位发展,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和旅游空间是不可能做强做大的,我们从近几年旅游统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问题。关于区域旅游一体化以及区域旅游合作,各地都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实践,其中如何促进地域相同、资源大体一致、环境不同、主客观条件相差甚远的区域旅游合作,是要我们以及区域内各级政府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江河为主题的旅游合作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个是政府层面,一个是企业层面。政府层面的区域合作主要表现在旅游营销、制度设计、旅游规划和平台建设方面。企业层面主要表现在产品线和产业链的构建方面。

以江河为主题的旅游合作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产业问题、一个空间问题。从旅游产业层次上,旅游区域合作主要表现为旅游产业链的构建方面。旅游产业是一个资源配置型产业,是围绕着旅游方式和旅游类型而构建起来的产业。区域内的旅游产业链构建必须围绕着旅游类型和旅游产品开发形成的。一个地区有不同的旅游资源,有方便的旅游交通体系,为旅游类型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条件。江河流域区域合作要依据江河旅游的不同类型来构建不同旅游产业链,在同一个旅游主题下,流域内各个旅游目的地不要什么旅游产品都要有,什么链条都要建,什么钱都要挣。要形成完整江河区域的旅游产业体系,流域内的各个旅游目的地要依据本地文化和自然资源特色,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只有各个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形成了错位和空位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才有可能。

以江河为代表的带状旅游,由于各个旅游目的地空间体量和经济体量的不同,旅游收益在各个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分布。中国旅游发展进入新时期后,旅游的空间出现了极化现象,这种极化是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社会经济非均衡发展以及高速交通网络促成的结果。空间的极化后,虽然各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流量并没有大的变动,然而,各个地区旅游经济总量以及在某个区域内的旅游地位发生了本质性革命,形成了突破行政区域的一个旅游集散地为核心的新空间区域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流域一些地区成为了旅游集散地,成为一定空间下的旅游核心地区,另一些地区成为旅游目的地,而一些地区仅仅是旅游集散地的旅游飞地,出现了旅游经济向旅游集散地极化的经济现象。

从空间合作方面,我们要根据各个地区旅游要素与产业发展的优势形成区域内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合作,目的地与集散地的合作、同一主题线路的合作。这就是一种新型的空间结构。要建立起江河区域旅游协调机制和管理体制。

我国的旅游管理机构是按照区域行政关系建立的,各个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受行政关系的制约,是不会考虑区域旅游关系的,这就是我国所有的旅游地区提出建立旅游目的地主要原因。然而,从旅游市场以及旅游流动来说,并不是以行政区域关系进行的,从旅游新空间结构来说,同一旅游区内和个地区扮演的角色与分工也是不同的,是不支持以行政区划来构建旅游区域关系的。因此,如何根据江河事带状区域关系建立相应的旅游协调机构,才能有效地保证旅游区域合作的开展。

一、创新合作机制,搭建旅游合作平台

江河旅游区域合作要取得成效,构建不同层次的江河区域旅游合作平台更为重要。建议通过这次会议,发起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江河旅游合作组织,充分发挥江河旅游合作组织的作用,促进江河旅游高质量发展。

作为专门的江河旅游合作机构,建立多双边旅游合作机制,为江河流域城市旅游合作提供机制保障。主要负责制定与发布江河旅游合作协议、旅游发展标准及旅游服务准则等;制定旅游资源合作开发与保护、市场联合营销等合作策略;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利益补偿机制、风险共担机制等各种协调机制;完善并强化监督机制,对沿线城市旅游合作项目的投资、建设进行;同时,搭建旅游合作平台,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高端峰会、旅游论坛、重大节事活动,鼓励沿线城市积极参与,为各类主体参与旅游合作搭建桥梁,分享旅游发展、资源保护与开发、城市管理等多方面的经验,就旅游合作展开广泛交流。最终通过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共享机制,促进沿线城市市场开放、文化互鉴、线路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

三、 注重规划引领,构建江河旅游网络

从整体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江河沿线城市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积极推动江河旅游整体规划的制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该规划需要建立在对沿线城市充分调研基础上,从社会发展、旅游品质的角度来思考江河旅游发展问题,重点研究旅游空间形态构建、旅游供应链构建、旅游相关产业附加值提升、旅游便利化体系构建、旅游社会管理体系构建等问题。要进一步明确旅游发展目标,通过项目合作促进各城市旅游业的联动发展。可先期选择具有一定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发展水平较好、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重要节点城市作为旅游中心城市及热点城市,将其作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发挥旅游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带动沿线周边其他层级的旅游节点城市梯度发展。要以交通网络为基本骨架,逐步构建长江和黄河国际旅游风景道; 积极发挥节点城市的旅游集散功能,实现各级旅游节点城市的联合开发、合作发展,通过提升整体网络的连通功能,进一步提高各要素在点、线、面间的高效流动。最终提升江河沿线城市整体旅游合作进程,促进江河旅游走廊及旅游带的整体发展。

四、 根据需求及资源特色,联合打造江河文化主题的旅游产品

以江河国家风景道为框架,江河沿线可以形成多种主题互为补充的特色旅游线路,如可以形成历史文化游、度假休闲游、红色旅游、宗教文化游、民族风情游、特色村寨游等不同的丝路旅游精品线路。其中,以沿线城市为主要节点,由观光向特色旅游转型,主要打造特色体验产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研学旅游、度假、休闲、商务旅游等业态;此外,可探索构建特色文化旅游区、国际旅游度假区、特种旅游试验区,培育一批具有江河特色的复合型国际旅游精品。

五、 客源市场共建,推动客源的整体流动。

江河旅游区域合作要建立旅游市场推广联盟,加大跨区域联盟的合作力度,同时,积极融入国际旅游市场。加强整合营销传播,丰富宣传手段,创新营销手段,构建立体营销网络,在传统广告、人员推销、公共活动等途径基础上,深化公关营销、网络营销、事件营销等,探索行之有效的传播组合,有的放矢地开展营销活动。积极推动无障碍旅游区建设,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的便利化条件,从而为旅游者提供便利。并加快互联网与交通互联的深度融合,实现基础设施、运输工具、交互信息等互联网化,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便捷化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根据旅游者需求,通过旅游市场预测,构建旅游基础设施需求体系,加强对不同类型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在对旅游业空间格局把握的基础上,加强旅游专列、风景道等特色旅游交通建设;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合作,实现资源互享、信息互通;在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旅游基础设施方面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