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幽云十六州历史背景与传奇故事介绍

2011年04月17日 16:01
来源:凤凰网旅游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三)幽云十六州最知名的传奇故事:杨家将

杨家将满门忠烈的传奇故事是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演义,通过评书、小说、连环画、戏曲、影视以及民间的口头传承,《金沙滩》、《李陵碑》、《大破天门阵》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几乎为每一个人耳熟能详,然而,演义毕竟不等同于历史,随着杨家将故事的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宋史》记载

据《宋史》记载,杨业是并州太原人,一些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杨家将的祖籍是曾以“火山”为名的山西河曲,杨业的父亲杨信曾做过麟州刺史,杨家一门后来分支出麟州杨氏、太原杨氏、代州杨氏和播州杨氏,杨业就是太原杨氏的始祖。   原名杨崇贵的杨业从年青时代就开始在以晋阳为国都的北汉割据政权担任军职,因为军功显赫而被北汉皇帝赐名为刘继业,杨业是他归宋恢复本姓之后的名字。

有关杨无敌

在杨家将故事中,虽然杨业又被称为金刀令公,但他的儿子们用的都是枪,《说岳全传》中战死于小商河的杨氏后人杨再兴用的也是枪,连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康的父亲,那个自称杨家后人的杨铁心最后也是自尽于自己的铁枪之下。其实杨家擅长枪法是有历史根据的,长枪是古代步兵的主力兵器,杨业自创或是家传的枪法名叫梨花枪,世称三十六路花枪,《新义录》中记载说,天下有十七家枪法名家,杨家三十六路花枪就是其中之一。正是凭借精湛的武艺和骄人的战绩,杨业早在归宋之前就为自己赢得了“杨无敌”的美誉。

不过,在《宋史》的有关史料中,却几乎见不到杨业无敌的战绩,倒是留下了他一次次败于宋军的记载,杨业也曾因此被一度停职。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消灭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北汉政权,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三下河东,兵临晋阳,具体内容我们将在以后章节中详细记叙,这里只介绍一下杨业抗宋与归宋的情况。

战争的概况

公元 963年,宋将李继勋进攻北汉,杨业与他的同僚在榆次一带战败后退守汾河桥,宋军夺桥后进逼到晋阳西城外,被杨业等北汉将领击退,这是史书中记载的杨业与宋军的第一次交锋。第二年,赵匡胤御驾亲征,杨业在争夺汾河桥的战斗中失利,损伤千余人后退回晋阳,正是这次战斗之后,杨业一度被解除兵权。一个月之后,杨业率领数百士卒出击围城的宋军,被宋将党进击退,杨业缒城回到晋阳。这一年五月,宋军在久攻不克、北汉的契丹援军赶到的情况下撤退,杨业与北汉诸将率兵追击,获得大量的军粮及战利品。此后,杨业在洪洞两度败于宋军,所部死伤千人。

其实事实未必如此,在与敌军的争战记录中,夸胜讳败是十分常见的,所以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交战双方常常在战后都宣称自己取得了胜利。杨业在一次次力量悬殊、寡不敌众的交锋中,所受的损失不过是死伤千人,这甚至没有超出一次战斗的正常消耗。北汉之所以能与北宋抗衡二十余年,以弱小的国势成为最后一个被消灭的割据势力,除了契丹远水难解近渴的军援、太原险固的地理优势之外,杨业等北汉将领功不可没,须知北汉王朝在最后倾覆的时候控制的民户只有三万五千二百余户,否则素闻杨业威名的宋太宗怎么会那样渴望收归杨业。遗憾的是,建国二十九的北汉王朝竟然没有设立史官,杨业忠心保卫北汉的战绩就这样在宋朝史官的笔下佚散无踪了。

事实上,抗拒北宋统一战争的杨业更是一位洞悉历史进程、顺应时代潮流的智者,正因为如此,他才建议北汉皇帝刘继元突袭契丹援军归降宋朝以实现民族的统一而共御外侮。杨业的建议被拒绝,但没有想到的是,坚守晋阳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不是据说素怀英气的刘继元,而是忠于职守的杨业,而且杨业是在接到已经投降的刘继元的命令之后,才在一腔悲愤之中解甲弃守的。   前面说过,收复幽云十六州以及沦陷的其它三州始终是每一个中原王朝梦寐以求的理想,石敬瑭之后,中原王朝为收复幽云十六州而组织的北伐主要有四次。公元 946年,后晋皇帝石重贵北伐,这次北伐的结果是全军投降后晋灭亡。公元 959年,周世宗柴荣率领水陆两军北伐,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收复了宁、莫、瀛、易四州,但却因为柴荣病重以及部分将领的异议而收兵,一个月后,柴荣病逝。二十年后,挟平灭北汉之余威,宋太宗赵光义想一鼓作气收复幽州,然而,这支刚刚攻占太原的胜利之师同时也是一支不堪再战的疲惫之师,最终惨败于高梁河战役,赵光义身中两箭,乘坐驴车仓惶南逃,收复幽云十六州的第三次北伐遂告失败。

杨业的故事

杨业归宋七年后,宋太宗赵光义趁着辽国母寡子幼,集结兵力三十万,兵分三路,挥师北伐,杨业做为副帅参加了以潘美为主帅的西路北伐。然而,东路主帅曹彬违背既定策略,急功近利,孤军冒进,招致惨败,并最终影响到整个战局,赵光义被迫下令全线撤退,雍熙北伐宣告失败。   虽然北汉王朝执行的是一条联辽抗宋的战略,但据学者研究,“杨无敌”的美誉却是得名于汉辽关系一度紧张、杨业率兵防御契丹期间,辽将耶律斜轸一句“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也应证了这一点。正因为杨业有着与契丹作战的经验,所以赵太宗才会在他归宋不久即以“老于边事”的原因委以北部边防重任镇守代州,而潘美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成为他的顶头上司。在这一时期,杨业屡次击败辽兵的进犯,以至于辽军一看到他的旌旗就撤兵退去而不敢与之交锋,杨业也与潘美因为击退辽军而同时获得升迁。

战况

雍熙北伐开始后,潘美、杨业率领的西路军进展顺利,收复了山西北方州县,杨延昭部与中路军田重进所部胜利会师。东路军失利后,西路军已成孤军之势,将受到辽军全力反攻,赵光义在下令撤军的同时,命令西路军护送二十余万云、应、寰、朔四州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百姓内迁。

然而,在如何掩护百姓撤离这一问题上,杨业与监军王?发生严重分歧。当时寰州已经再次失陷,杨业主张兵出繁峙,从侧翼吸引辽军,掩护三州百姓依次撤离,而监军王?则要求杨业兵出寰州,正面阻击辽军主力持行掩护任务。此时,另一位监军刘文裕赞同王?的主张,而主帅潘美也默许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杨业被迫持行这一错误决策,在极为不利的形势下孤军出战,临行前与潘美约定宋军在陈家谷接应。

第二天下午,当突出重围的杨业退至陈家谷时,负责接应的伏兵早已撤离,骁勇善战的杨业最终中箭落马,被辽兵俘获,杨业绝食三天后殉国,时年五十五岁。

令人悲愤的是,同样是为国捐躯,朝廷最初对杨业的抚恤还不如比他低四级的贺怀浦,对此,唯一的解释就是有人隐瞒了杨业牺牲的真实情况。不久,宋廷修正错误,追赠杨业为太尉、大同节度,并厚恤杨家,对杨业之死负有主要责任的监军王?和刘文裕都被除名,分别流放金州与登州,而对同样负有重要责任的潘美的处分就相对轻得多,只是削去了三个虚衔,这大概与他是赵光义的亲家不无关系。

陈家谷之战是雍熙北伐的最后一战,这一无关战局的战役却因为骁将杨业之死而倍受瞩目,更由于杨业死于上级错误的指挥和援兵失约而显得尤为悲壮,各类文艺作品对此更是加以浓墨重彩的渲染,而且,杨业战死的主要原因也被描绘成为主帅潘美的有意陷害。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在杨家将故事中,潘美在晋阳城下被一员北汉小将追击,背部中箭,当他逃回军营,拔箭后发现上面写着杨延嗣,杨延嗣也就是杨七郎,潘美从此发誓要与杨家将为仇。然而,杨延嗣只是一个虚构人物,而当年宋军围攻晋阳时,杨业镇守东南两面,负责攻取东南两面的分别是宋将崔彦进、李汉琼,杨业与潘美并没有发生直接冲突。与之相反的是,潘美与杨业后来却有着良好的合作,并因军功而一起升迁。诚然,历代史书曲笔极多,溢美与隐恶之词比比皆是,但就目前的史料而言,杨业之死的主要责任者为王?是准确无误的。当然,杨业战功显赫,不能排除潘美有嫉妒的可能,但也不能因此就判定潘美会有意陷害杨业。我们研究历史时,下任何结论都要慎重,更何况这关系到一个人忠奸善恶的历史定论。而作为文艺作品,为英雄人物树立一个反面对手做为陪衬以增加矛盾的复杂性,甚至不惜改动历史是很常见的,在《罗通扫北》中,唐代名将苏定方被入木三分地刻划成为一个陷害忠良、十恶不赦的大奸臣。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倒楣的潘美留下了千古骂名,因祸得福的是,潘美的名气也因此远远超过了当时与他齐名的将领,又有多少人知道曹彬、田重进的故事呢?

杨业之死

除了指挥失误、援兵失约之外,杨业之死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或许是唐末五代军人割据称霸的教训太深刻了,赵宋从开国之初就采取一系列消弱武人事权的措施,这其中就包括监军制度。都监的官品比主帅要低,但却能监督甚至制裁主帅。北宋攻取晋阳,得益于“围城打援”这一战略的成功贯彻,在石岭关力克辽援、为攻取晋阳立下汉马功劳的名将郭进,就是因为忍受不了监军田钦祚的欺辱而含恨自尽。正是这一制度,导致疏于军事仅以“高干子弟”的身份充任都监的王?独断专行,而主帅潘美难以制止、杨业被迫从命的结果。军人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现象在宋代虽然被有效抑制,但军队战斗力也明显削弱,以至于有宋一代被称为“弱宋”。

杨业牺牲了,他的后代继续为国尽忠,杨业的儿子,长年为国戍边的杨延昭曾上书请战收复幽州,杨业的孙子,跟从范仲淹抵御西夏的杨文广曾上《克取幽燕策》,然而,这些建议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复,直到宣和四年,才由宋代六贼之一的童贯率军攻辽,这个后来在抗金战中屡次临阵脱逃的宦官惨败而归。从此以后,宋王朝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军事努力,这片抛洒了无数将士鲜血的锦绣河山,直到元代才与中原重新统一,而它回到汉族人的怀抱,已是在四百年后的明朝,在这四百多年中,幽云十六州,只能化为文人笔下的悲愤与无奈。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