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究竟是不是乡村发展的一剂良药?资深民宿从业者有话说
旅游
旅游 > 业界 > 正文

民宿究竟是不是乡村发展的一剂良药?资深民宿从业者有话说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开一家民宿”的愿望渐渐在城市人的心中发酵。它的浪漫、孤独、热闹、理想,伴随着一篇篇10万+“爆改体”深入人心。乡村民宿,不同于城市民宿,其自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光环,更让它成为城市知识分子热衷的乌托邦。

5月14日,一场国际乡村文旅产业论坛在江西芦溪召开。期间,来自海内外的民宿业者,共同探讨乡村民宿发展的术与道,并勇敢地剖析当前民宿面临的问题,回顾过去,探索前路,为乡村民宿发展提供智慧。

凤凰网旅游主编许玥作为论坛圆桌讨论的主持人,与几位民宿从业者进行交流,聊聊乡村发展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地之间的距离,如何实现从打造美好住宿到营造美好乡村生活,以及企业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经验与痛点,探讨“从美好民宿到美好生活,乡村振兴的‘小’与‘大’”。

本期凤凰网旅游《凤旅大咖道》特别版,将圆桌讨论及采访编辑成文。通过几位民宿行业的实践者“掏心窝”的分享,或许你会对“民宿热”有新的认知。

今年,凤凰网旅游将发起一系列聚焦“精品目的地养成”的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受访嘉宾

林登(Brian Linden)

喜林苑创始人、斯坦福大学博士

卖掉房子来中国开民宿的美国人

聂剑平

设计师、墅家创始人

张森华

多彩投创始人

中国旅游协会民宿与精品酒店分会副会长

许文标

无华艺宿创始人

雷鸣

“旧舍”民宿创始人

徐镱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成员

采访实录

民宿,既代表着“诗和远方”,为资本指明出路,也为当地拓宽收入渠道,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不少乡村都提出以发展民宿旅游产业为突破口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民宿产业似乎成了乡村发展的一剂良药。关于这一点,你怎么看?

Brian Linden:事实上,我认为民宿不是“灵丹妙药”,不能光靠一个品牌、一个理念,就突然带动当地的经济。当然,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回归乡村、建民宿,至少可以带动当地的就业。

我去过120个多家,最喜欢的还是中国的文化,我来到中国定居,也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中国的乡村非常美,保留有很多在城市已经看不到的文化,我觉得可以成为中国很重要的一部分的软实力,

在我看来,乡村民宿很重要的是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是什么,是村民,是当地的生活;文化资源是什么,不是造一个高价的浴缸,放几片玫瑰花瓣,一瓶法国红酒就是文化。不能为了迎合当时的潮流,让原来的文化不在了。

一个好的建设者,不仅仅需要“大脑”,更需要“用心”。

徐镱钦: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元素,是乡村的名片,具备文化传承的价值。从美好民宿到美好生活,一个很重要的利益受众是当地居民。

从乡村的发展与设计到项目的落地,基本的出发点是当地居民的利益经济得到保证。过程中,政府、企业、非赢利组织、当地居民,甚至公众积极参与,各个利益相关者应该协同合作,激发当地居民的积极性。

雷鸣:政府对于外来民宿投资者或者打造者提供资金支持,说明政府存在这种需求,这个需求对于乡村振兴来说是见效比较快的。当地的生态和环境没有被破坏,就满足了城里人的康养和度假需要,对于缺乏年轻人的空心村来说,当把民宿做好,把村里的旅游业态带动起来,无论是村民还是游客,都会回到这里。

当然,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招商投资,也需要政策的支持。

张森华:我们看到,现在整个乡村旅游体系里,都把民宿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但目前来说,民宿较集中于相对发达的区域和旅游目的地,而很多区域并没有很好的民宿品牌。我认为,发展民宿需要引入知名品牌,有了带头作用以后,本地人有效仿的对象和榜样之后,才能很好地带动起来。

“乡村民宿热”吸引了诸多“外来者”进场,他们的进入一方面开阔了当地的视野,也冲击着当地原先的生活方式。而无论是情怀型或是资本型的民宿投资者,都需要面临与当地原住民的关系处理。你如何定义乡村民宿主和乡民的关系?

聂剑平:民宿主如果是外地人,首先必须和当地人交朋友,必须在当地生活一段时间,去了解当地的基本习俗、文化、饮食,让自己能够与村民融合,才有可能让自己的民宿与当地文化、当地人水乳交融。

雷鸣:民宿主不要想着去介入当地人的生活,而是想办法使自己融入其中,在融入的过程中带去最先进的理念。这个先进理念不是空头的、精神上的,而是要让当地人看到实际收益。

首先,你想马上去得到村民的支持,那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他们想象不出你的民宿盖起来后的样子,他们可能一辈子没有走出去过,或者走出去后只是看到外部的表象,他们会想:其他地方很发达,连一口水都很贵,但我们这里不可能发展成那样。所以,你一定要先带着当地人做出效果,看到成果后,他们就有学习的动力。

我的民宿在开业之初就定了一个规矩,我只做非本地口味的私房菜且一餐只接待两桌客人。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就是希望所有的客人来到这里体验过我们民宿的私房菜后,能够再去村子里转一圈,看看别人家的传统美食,吃吃农家菜,看看当地人如何打糍粑。村子兴旺了,就能吸引更多游客,带动周围生意兴隆。

在乡村做民宿,特别是在欠发达的乡村做民宿,一定要有胸怀。

Brian Linden:我认为应该厘清一个问题:民宿到底是谁的故事?我发现现在很多民宿都是老板个人的故事,其实不应该是如此,民宿不应该仅仅是老板、建筑师的故事,还应该是当地文化的故事,当地居民的故事。

我认为民宿的成功,要依靠当地人,同时,民宿主也应该将资源分享给所在的村子。比如我们的民宿,经常邀请国内外的志愿者来当义工,他们中有知名的艺术家、作家,他们可以在民宿里做研讨会、办音乐会,并把这些分享给周围的村子,我认为这是一种双赢。而不是靠豪华的设计去吸引人,因为那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社会和文化资源。

徐镱钦:美好的民宿背后一定是对自然资源的依托和保护,同时要激发当地居民的积极性。举一个例子,摩洛哥西南部的阿甘森林,几个世纪以来,坚果油一直是该地区的经济支柱。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生物圈保护区后,坚果油在欧洲和其他高价值市场获得了极大的经济增值。同时,在教科文组织和摩洛哥的合作下,当地妇女参与度很高,这既实际惠及当地人们,又保证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事实上,一些令人向往的“原生态”目的地,往往是相对不发达地区。万事开头难,如何看待这些地区的民宿发展与当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外来的民宿投资者或经营者、当地的政府、企业应该怎么推动产业发展?

雷鸣:应该实事求是地根据当地特点判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只有一间民宿,怎么可能长久?因此,要想办法带动周边业态的发展。

举个例子,民宿建立后,我把村民一些土地租过来,再雇村民种地,当谷物丰收的时候,他们听说民宿客人花30元一斤的价格买当地的谷物,就会想:明年是不是可以自己种,钱是不是可以自己收?之后,把土地还给村民,由他们自己耕种,村子就又活起来了。

在政府方面,应该要观念开放,要允许别人赚钱。如果在民宿上赚不到钱,可以让投资者在其他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比如国内有一些地区已经有农村土地流转试点,也有一些地区为民宿业主租赁农民房屋提供贷款,又比如江西芦溪为吸引民宿品牌前来投资,提出提供300万元补贴的政策。

张森华:这几年,在乡村民宿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政府观念和角色的转变,地方意识到民宿真正有利于乡村发展,无论是经济带动、文化保护,都是有价值的。政府出台了一些土地方面的利好政策后,对整个行业有了更大的支撑。

这几年,我们也看到一些本土好的品牌、平台出现,我们国内有了在市场上具备竞争力的民宿品牌,成为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一环。

接下来,伴随着土地流转、农村用地的调整等大的社会变革,需要更多的资本进入,比如银行。如果银行能够支持集体用地做贷款,相信资金成本对整个行业会形成更好的正向推动。

Brian Linden:对于民宿主来说,应该在最初制定商业模型、成本模型的时候,就将当地人和当地文化融入进去。与其把费用花在过多的设计感、昂贵的浴缸和设施上,不如提高客房和员工的比例,比如一间客房配备一位当地员工,甚至把比例调到1:1.5,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增加当地就业。那么民宿主在计算成本的时候,就会考虑,是不是要在设计费上花那么多钱?

民宿主来到当地,从设计规划到服务细节,都应该有当地的DNA,或者说,当地的生活方式。

聂剑平:民宿品牌落地乡村,我们通过实践,认为比较好的模式是,政府从政策上支持,经济上扶持,村民通过成立合作社来参与,当地企业家负责投资,民宿品牌企业负责设计,营销,营运管理。这种模式比较长久。

徐镱钦:在乡村地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是常见的现状。青年都去大城市打工,使当地人才资源流失严重。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鼓励青年积极参与,使他们作为参与者和知识持有者,成为决策过程的一部分。

在地文化与住宿体验融合,一直是行业内强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过犹不及的案例,硬生生地堆砌和复制文化元素。当地文化与民宿消费如何进一步融合,怎么样选择文化和生活要素,才能不突兀、不过度?

聂剑平:总体来说,我们是希望保持当地居民的原生状态,不刻意追求所谓文化,乡村民宿真正吸引人的是当地人的诚恳待人、真诚友善以及当地美食,其他都是浮云。我们更想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当地人可以在保留原有人文的基础上同时享受城里人的美好生活。

文化与生活要素离不开当地人与物,首先是人。我们在做这类乡村民宿时,从厨师到服务人员都来自当地,并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培训,但是在待人接物方面还是尽可能保持他们本真的个性,我称之为“八分标准,两分灵活”。

文化的表现方面,我们会从建筑开始,采用当地习惯用的材料、颜色、有生活内涵的符号元素。比如在丽江,家家户户都会在墙上悬挂两条鱼,代表水能克火,希望木结构房子不要起火,我们在保留这种符号的同时做了一些创新。

在丽江的店里,所有人员的服装都是传统纳西服装,因为当地人逢年过节还是会穿。而在婺源的院子,则没有强迫统一着装,因为当地人生活已经基本与城里看齐了。

对于已经没有了原生文化的村子,我们会把村落周边的自然环境特点作为民宿主题。因为村落在变,自然永远不变。传统村落的文化源头就在自然,我们只能回到自然里去找答案。

Brian Linden:当地的文化,也许是他们的早市,也许是他们用的那个理发刀,不一定是文人,不一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应该是一些社会要素,是生活。

雷鸣:首先,如果你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你一定要虚心听取当地的人或专家的意见,不要自以为是。不能看别人把别墅改造成民宿,自己也建别墅来做民宿,一定要老老实实接地气。如果你是开创者的话,一定要做到极致,让人家看到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什么是接地气?就是让人灵魂放松,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不是让人觉得“我需要努力奋斗,使劲达到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在相对非发达地区,应该营造自在的氛围。比如让人能够随心所欲地制作当地的手工艺品,即使没有任何技巧也没关系,乡村民宿有一点很重要:不要装,要让客人自在随性。

对于怀揣“民宿梦”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雷鸣:当你沉淀不够的时候,不要轻易试水。

Brian Linden:如果你没有坚持,没有热情,只是投钱,大部分时候你不在,那它就不是民宿。你应该把所有的知识和经验投入其中。乡村的文化和社会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不要把它当做玩笑。

许文标:不管你的民宿开在哪里,最起码要跟你的同业有差异性,要更好地结合在地性。民宿不只是单纯把房子和环境打造好,更重要的是服务的软实力,应该注重服务人才的培养。

不要为了追求“大”而忽略“小”,这个“小”,是我们的内容、文化、运营;也不要极致追求“小”而忽略“大”,这个“大”是顶层架构、是所有的产业配套。

民宿不只是情怀,更重要的是经营。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