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丽人”清音阁
徜徉于峨眉山时而迂回婉转,时而陡峭险峻的雾霭苍龙中,我那颗常常被凡俗困扰的心格外的轻松惬意。清音阁地处于牛心岭下黑白二水汇集的峡谷处,而峡谷的大小高低正好能一收入眼,快悦于心。那清澈透明的黑白二水各自从仙株瑶草和玉沙石路款款而来,恰似温婉雍容的美妇,淡定而欢愉,毫无骄躁之态。没有急湍澎湃,也没有争先欲前。仿佛她早已超出三界之外……休于与争。如果说报国寺是峨眉山大隐于市的睿智大士,伏虎寺便是“世外仙株”。那么距报国寺十五公里的清音阁便是山中天生丽质气度高贵的第一丽人了。
峨眉山金顶新貌(摄影:何立群)
其实人们所说的清音阁,又称卧云寺,始建于唐代。后来明广济禅师用晋人左思的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而命名为清音阁。清音阁寺庙依山而砌,阶梯陡立。这就早已把清音阁定格于世外仙居秀雅宜人的绝尘境地了。双泉之音是清音阁的点睛之处。能在深夜听清音,是游清音阁的最高境界。其音韵悠然,潺潺娓娓,翩然而至。这清音曾使唐代的继业三藏禅师每每深夜往返六十里而听音。我还没有这样的机缘在深夜聆听仙音雅韵。我毕竟是凡俗之人,三次登山都未能如愿。最近这次本打算由万年寺往华严顶登金顶,而下山至清音阁歇,便可以了却多年的心愿而去享有一个仙乐飘飘的夜晚,也不枉屡登峨眉。因此次是结伴而行,未能如愿。虽如此,也正给了我再登峨眉的理由了。
讲述万年寺的千载传奇
在峨眉山众多寺庙中,地处峨眉山高度三分之一处、名扬天下、气势恢宏的万年寺可谓是开山之寺。峨眉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也是普贤菩萨的传经布道的道场。而万年寺就是普贤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就是峨眉山的主寺庙。这里因交通便宜,气候宜人,所以来游览的人终年络绎不绝,人气香火俱旺。到峨眉山游览的人们,可能都会或慕其威名或被导游引领着到此一游的。因为游人可以不费脚工,一车即可到达。
万年寺(攝影:刘勇)
万年寺的历史,可以穷源到东汉。传说东汉永平年间,一蒲姓采药老翁喜好在此礼佛。一日,采药至初殿,见一鹿留莲花足迹,甚异,追至绝顶无踪。遂问从印度来结茅修行的宝掌和尚,答曰:普贤菩萨。也就是后来的“依本愿而现于峨眉山”之典。万年寺主殿为正方体,顶成穹窿状。穹窿下正中供奉着七米多高、重六十二吨铸于宋代(980年)的骑白象的普贤菩萨铜像。普贤神态安详自若,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头戴五佛金冠,手执如意。体态丰盈,颇有印度崇尚的心阔宽润之风。宝座莲花也正当开放,重叠四层花瓣,稳而持重。座下的六牙白象姿态浑雄,大耳下垂,寓意厚德祥福,令人望之而心生坦荡。
万年寺正门
万年寺不仅与帝王结缘,还与潇洒豪放的诗仙也结缘至深。万年寺内有一长方形池,称为白水池。遥想当年,在秋日宁静的黄昏,太白诗仙游历峨眉山时(因他极钟爱峨眉的月),行游至白水寺。秋风摇曳着红叶,倒映容纳于方池。池内有蛙,蛙鸣轻声翠婉煞是掠人。广浚和尚于此为李白扶琴挑弦,且有蛙声助和,和谐悠然……遂诞生名诗《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而成为佳话。我想现在的万年寺如此人流繁杂,太白诗仙所遇的场境已很难复制了。但白水秋风的景致依然,那就要看匆匆而过的游客们能否有悠然的心境去亲近它,感受它,体会它了。而李白当年来游“白水秋风”时的人也不会少,能感受到“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人也稀有如珍。正思量,一佳联助我解烦忧:“钟声注耳轻烦恼,法力渡人离死生。”是啊,芸芸众生的微小凡人,若能静心闭目聆听梵音,定会令你抛却烦思渡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