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自然景色优美,地质资源尤为丰富,世界闻名的中上元古界自然保护区就在蓟县境内,分布在蓟北山区中。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总厚度9197米,全长24公里,平均宽350米,总面积9平方公里,按照地质年代及界限,划分为3系12个组,105层,被誉为相露在大地上的“万卷史书”,堪称一部经典的地学巨著。
简介
蓟州,在天津市之北,燕山脚下,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期称无终于国,隋代为渔阳郡,唐代称蓟州,1913年改为蓟县。
大红峪组与团山子组分界界标
人文历史
自1934年,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被北京大学教授高振西等发现,长期受到中外地学界的瞩目。1939年李四光教授在《中国地质学》一书中,将蓟县厚近万米的中上元古界称为标准剖面,并赞赏:“在欧亚大陆同时代地层中,蓟县剖面之佳,恐物出其右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蓟县中上元古界是第一个国家级地质剖面自然保护区。1985年10月2日,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成立了,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和国家地质部部长朱训揭幕。
蓟县剖面以其岩层齐全,出露连续,保持完好,顶底清楚、构造简单,变质极浅和古生物化石丰富而文明于世。而蓟县大红峪沟更是各种地质现象比较集中的一个地方,这里已经成为游览中上元古界各种地质现象的走廊。
种类繁多的藻类化石的发现说明,距今约18亿年前,蓟县地区的地壳呈下降趋势,导致海水入侵,形成海洋环境。此后,这一地区的地壳又发生了上升运动,使沉积的地层露出了海面,又加之构造运动佼沧海变成桑田,于是就出现了当今蓟县剖面的地貌。蓟县的叠层石资源丰富,已发现并确定的类型即达34个群,58个形,故有“叠层石海洋”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