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存有多处古代驿站的遗址,它们大多用鹅卵石和泥土在河边、路旁堆砌而成,方形的尖拱屋顶内刚够一个成年人站立,门外是肥美的河滩和草场,可以为来往客商的骆驼和马匹提供草料。
此次的帕米尔高原之行,最令人感到遗憾的,就是中巴边境的红旗拉普口岸临时关闭,我们在边防哨所再三交涉,还是未被许可前往红其拉甫,只能抵达塔县以南约50公里的达勃达尔乡就返回,那里是帕米尔高原人口最多的两个乡之一。不过由于正值夏季牧场的放牧时间,因此居住在达勃达尔的塔吉克青壮年,大都进入到深山密林和草场深处,要到十月之后才逐渐返回,现在乡里只留下了不多的老人、妇女和孩子,而我们拍摄的人物照片,也可以明显看出塔吉克人的脸型和表情特征。
玉石之乡——喀什
喀什是维吾尔语“喀什噶尔”音译的简称,具有“玉石集中之地”、“各色砖房”等涵义。它三面环山(北有天山南脉,西有帕米尔高原,南有喀喇昆仑山),唯有东部为一望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特殊的地势地貌,造成了喀什干旱炎热的气候特征。
喀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丝路名城,今日的喀什地区古称疏勒,早在公元前119年,汉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来到这里,59年后汉朝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喀什作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在之后的历朝历代,喀什一直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和交通枢纽。
喀什也是维吾尔族人的主要聚居区,虽然这里也居住着乌兹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但维族在喀什居民中占据绝对多数。在中西文化交融的中心地带,维族人民创造出丰富多彩又具有浓郁地方特征的民族文化,古典史诗《十二木卡姆》集维吾尔音乐之大成,是乐舞艺术的稀世瑰宝;“赛乃姆”、“刀郎舞”、“萨玛舞”和“麦西来甫”等舞蹈,更将维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本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的宗教、服饰、饮食和日常风俗也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难怪人们常说,不到喀什,等于没有去过新疆。
工艺品一条街
走过市中心广场不远,就是喀什的工艺品一条街。在这条宽不过十米的街道上,排列着一家家木器、铜器、乐器、刀具的作坊和商店,也能够看到形形色色的维族人。一男一女两个可爱的维族孩子,正坐在铜器商店的门口,认真地用凿子在铜器的底部雕刻花纹,一问才知道他们是商店老板的孩子,从小就学着用自己的劳动为家庭创收了;坐在街边阴凉处随意聊天的老人们,都穿戴着清一色的白衣、白帽,并留着漂亮的白胡子。他们对我们非常友好,不仅大方地摆好姿势让我们拍摄,还主动与我们合影留念;一位在街边小吃店的门口制作包子的师傅,朴实憨厚的脸上长着浓浓的络腮胡子,看到我为他拍摄的特写照片,师傅和周围的朋友与我一起开心地大笑起来。那一刻,我感到维族和汉族,原本就是一个家园中的兄弟。在一个冷饮店中,店老板现场为每一位顾客制作当地特色的冷饮,他将冰冻饮品高高抛起又落入碗中,我们与周围的顾客一起排队等待美食,看得出这是一个很受欢迎的风味小吃店;在工艺品一条街快到尽头的地方,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大爷,他的目光深邃慈祥、炯炯有神,美髯洁白,一丝不乱,看得出是一位备受尊重的长者。
在这条工艺品一条街上,你能见到男女老少各色人等,还可以尽情施展讨价还价的特长,维族店主在讨价还价时也显得非常热情好客,不过一旦商定价格后一定要买下商品,不然就会显得没有诚信。
艾提尕尔清真寺
工艺品一条街的尽头,就是被誉为喀什象征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它位于喀什市中心解放北路,是新疆地区著名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也是我国最大的一座清真寺。“艾提尕尔”意为“节日活动的场所”。1442年,由当时喀什的统治者沙克色孜·米扎尔后裔在此建起,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展后,如今的艾提尕尔清真寺总面积达16800多平方米,由礼拜堂、教经堂、门楼、水池和其他一些附属建筑构成。寺门用黄砖砌成,门高4.7米,宽4.3米,门楼两旁不对称地各竖立一个18米高的宣礼塔,塔顶立有一弯新月。每到周五,都会有无数的穆斯林信徒来到艾提尕尔,他们将寺内的礼拜堂、教经堂和寺外的广场挤得水泄不通,聆听大阿訇的讲经和布道。
我们来到清真寺的时候并不是做礼拜的时间,但仍有不少穆斯林兄弟散坐在清真寺内外(按教规清真寺不允许女教徒入内),一些人双手合十,闭目跪坐在教经堂中,向着圣城麦加的方向虔诚祈祷。
阿帕克霍加墓(香妃墓)
离开清真寺之后,我们又驱车前往阿帕克霍加墓(香妃墓),这实际上是一个家族墓,其中葬着喀什噶尔“霍加政权”国王、白山派首领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的5代72人,由于墓中还有清朝皇帝的嫔妃“香妃”,故也被当地人称为“香妃墓”。
相对于该墓葬的始建者阿帕克霍加,人们更乐于提起的是阿帕克霍加的重侄孙女、清朝皇帝乾隆的爱妃——香妃。香妃出生于1734年9月15日,因自幼体有异香,被称为“伊帕尔罕”(香姑娘),27岁时她被乾隆选为贵人,由于深得皇帝的宠爱,一路从贵人晋升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死后则是落叶归根,葬在了家族的陵墓中。而另一种说法是,她病逝后葬于河北清东陵的裕陵妃园寝,在香妃墓内存放的,只是她的家人从北京带回的遗物。
阿帕克霍加墓是一个具有维吾尔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占地约30亩,由门楼、小礼拜寺、大礼拜寺、教经堂、主墓室四大部分组成。其中的主墓室是全疆最大的穹顶式建筑,高度超过26米,顶部半球形圆拱直径达17米且无任何梁柱,四周墙壁全用深绿色琉璃砖贴面,显得富丽堂皇、庄严肃穆,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可以称得上一个建筑奇观了。
大巴扎
离开香妃墓,我们又去了大巴扎,这里的全名叫做“中亚国际贸易市场”,原本是个人流不息、热闹非凡的集市,喀什当地乃至南疆的风味特产,在这里都能买到。商贩们看见我们都像见到了亲人,拉着我们就不愿撒手,抓起大把的干果、葡萄干往我们手里塞,一边还拼命摇着头说“尝尝不要钱”。为了照顾维族兄弟的生意,我们买了5公斤的葡萄干,还买了一顶维族风格的蓝色帽子。尝过之后才知道,新疆葡萄干的味道的确不错,价格不到上海的二分之一,真的可以说是物美价廉。
高台民居
高台民居是喀什市老城东北端的一处维吾尔族聚居区,建筑距今已有600年历史,由于它们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的黄土高崖上,因而被称为高台民居。
高台民居的外观很有特色,远远望去是连成一片的低矮土制房屋,可当你走入其中时,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像是走进了城中之城,一些民居内部居然有上下七层之多,据说这是因为这里的维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人口每增多一代,便会在长辈的屋顶上加盖一层楼,就这样一代又一代,房连房,楼连楼。而在这些房屋之间,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小巷,这些巷子如同迷宫一般,稍不小心就会将你引入死胡同。据说当地人是根据小巷铺设的地砖形状来辨别方向的,如果你不是走迷宫高手,或者具备大卫·科波菲尔那样的穿墙术,最好还是不要尝试单独行动。
我们在高台民居中拜访了陶土艺人、点心师傅工艺品作坊,其中一位专门制作陶土花瓶的维族大妈,是一个生过二十个孩子的“英雄母亲”,她至今还在从事为花瓶上釉的工作,一口金牙使她慈祥的笑容显得更加灿烂。高台民居中的维族同胞,无论老人、孩子,还是中青年人,对我们都非常友好,当我们突遇大雨而找不到出口时,几个过路的维族妇女热心地为我们指路,而孩子们更是活泼热情,他们在镜头前毫不羞怯。
如今喀什的许多老城区正在拆除翻造,除了少数几处传统民居作为旅游项目保留之外,老城区的确已经所剩无几。而在喀什的其他街区,你已经很难看出当年“玉石之乡”和“各色砖房”的面貌了。
二十多天的新藏之旅就要结束了,虽然大家的身体都有些疲劳,心里却都感到非常充实。短短二十多天中我们所体验到的兴奋和激动,也许是在大都市里两年都难以获得的,而旅程中的点点滴滴,也将是未来的日子中最值得回味的东西,我会将这些酿成最真实而宝贵的回忆,直到下一次期待中的远行。
旅游攻略
交通
相对而言,新疆的路况比西藏阿里要好得多,即便是号称最为艰苦的新藏线,与阿里大北线无人区的道路比起来,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片坦途”了。普通的家用轿车通过新藏线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我们甚至见过新疆同胞开着手扶拖拉机翻越达坂,只要注意在上下达坂的盘山路上谨慎驾驶,就不会有难以逾越的天堑;帕米尔高原更是全程柏油马路,任何车辆都能轻松地登上“亚洲屋脊”。
不过如果打算前往慕士塔格登山大本营的话,还是有一段需要步行的路程。
由狮泉河驶往喀什的新藏路长度约为1100公里,在目前的条件下三天走完没有问题。帕米尔高原之行的里程近600公里,用2至3天来完成这段行程应该是比较轻松的。
气候
新疆的气候同西藏阿里一样复杂多变,从麻扎达坂垂直速降到叶城的短短几个小时中,我们就如同经历了冬季、春季到夏季的三个季节,从车窗外吹进的风,就能明显感觉到气温的变化;而从喀什前往帕米尔高原,又是一条不断登高的“通天”之路,在冰山之父的山脚下,卡拉库里湖的清晨使我们重新感受到严寒的滋味,接近冰点的气温让我的手甚至无法自如地操作相机。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南疆的气候非常干燥,不然就不会有大巴扎中琳琅满目的干果和高台民居历久不倒的土楼。喀什正午的阳光还是非常灼热的,走在没有遮挡的街道上,你会非常理解为何新疆的葡萄最终都变成了葡萄干,可只要你来到树阴和房屋的背阴处,凉爽舒适立刻又会回到你的身边。
购物
喀什真是一个购物的天堂,这里的物价水平相对较低,而南疆乃至整个新疆的丰富物产都汇集到这里,造成了市场的繁荣。
购物的场合非常多,从面向旅游者的工艺品市场,到专为当地消费者服务的地摊,你都能找到具有浓郁地方特征的商品。
个人感觉喀什最值得购买的是:
手工艺品,包括乐器、帽子、民族服装、英吉沙小刀、金属摆件、土陶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