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报告解读·高法报告)“5+2”、“白加黑”应对1099万审执结案件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杨维汉、邹伟)983万、1054万、 1099万……翻开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在报告最后的附件里,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结案数量展现在一组柱状图表之中。
数字枯燥,记者在法院看到的景象是法官匆匆的脚步和高高堆起的案卷。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显示,自2005年以来,法院收案数量年均递增5.95%,一些基层法官人均办案数达到280多件,“案多人少”问题十分突出。
今年1月,记者在广东、福建等地法院采访。广东东莞市第一法院的“办案状元”刘晓宇告诉记者,“多的时候一天要开六七个庭。我想赶紧把案子办完,让这些堆积如山的案卷快点从桌子上消失。”
福建晋江市法院的法官洪勇,中午休息的时间也要用来写判决书,母亲去世也只请假2天,就回到审判一线继续办案。福建莆田市城厢区法院法官林德生经常加班到凌晨,工作压力造成神经衰弱,常常半夜爬起来想案子。
“这几年,江苏法院受理案件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说起法院案多人少的现状,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深有感触,“同时,审判人员人均结案数大幅增加。全省法院审判人员年均办案在300件以上的比比皆是。”
不只是省级法院,全国各级法院逐年都感受到了案件增长的压力。记者接触的很多法官把加班工作形象地比喻成“5+2”与“白加黑”。“5+2”,一周5天工作日,加上2天公休,7天工作不歇班;“白加黑”,白天工作,晚上还要加班。何以致此?原因很简单——案多人少,不加班加点就无法在审限内结案。
人民法院90%左右的案件在基层,80%左右的人员也在基层。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问题不断显现、法律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交织,社会矛盾特别是涉及民生问题的各类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更加复杂,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以案件的形式涌入法院。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最高法院不久前专门下发意见,强调加强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从创新审判管理、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等9个方面,对发挥基层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庭的职能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解决案多人少矛盾和法官短缺问题方面,意见提出要完善省级统一招录政策,坚持开展选调生工作,努力拓宽法官来源范围渠道。规范、加强编制管理、使用和督查,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办案人员分编倾斜政策和原则,推动建立适应审判工作发展要求的编制增补机制。
公丕祥表示,解决法院案多人少的难题,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纠纷解决机制,尊重司法规律,推动立法完善相关制度,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多渠道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