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职业声誉“污名化”“导游买团”现象的实质及对策

2011年04月11日 21:28
来源:手机看新闻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去香港旅游最怕遇到什么?”“最怕遇到阿珍。”这一冷笑话近期在业内流行。2010年7月21日,一段记录香港女导游阿珍恶言威吓旅客购物的短片,在全国多个省市电视台热播,令香港旅业蒙羞。片段中导游阿珍以“没饭吃”、“没酒店住”等恐吓性话语要挟和辱骂不购物的旅客,更怒斥:“我给你吃给你住,但是你们不付出,你这辈子不还,下辈子还是要还出来!”最近香港旅发局主席田北俊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很多内地的旅客到香港购物数额较高。如果每位旅客都花1万元,5%的回扣,就是500元,一团有20个人,1万元就变成20万元,5%就变成了1万元。所以,现在有很多做导游的,根本不拿工资,就和旅行社建议,这个团你交给我做,我给你一笔钱。这就是业内导游买团现象的表现和由来。

旅行社高回扣商业模式是导游买团的根源

“导游买团”是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产生的。目前,旅行社基本上是微利经营,有些甚至是“零利润”、“负利润”接待旅游团队,地接价格低于接待成本,旅行社寄希望于通过团队的购物回扣和人头费(导游带团按照人数支付给旅行社的费用)弥补团费。在从组团社得到客源之后,旅行社将团队交给导游,导游向旅行社交付“人头费”,然后导游再通过购物和二次消费回扣来弥补“人头费”支出。

“导游买团”现象是我国旅游业在特定历史阶段突出矛盾的外在体现,与“零负团费”、导游回扣、恶性价格竞争等扰乱行业秩序的问题密切相关。其根源在于旅行社行业“高回扣商业模式”,即中国旅行社行业在团队旅游产品的经营中,普遍通过游客的旅游购物消费和二次消费来获取高额回扣的商业模式,“导游买团”是旅行社行业“高回扣商业模式”的形式之一。

“导游买团”已成行业痼疾

“导游买团”现象出现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即在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中国旅游发展的阶段性大众旅游特征:旺盛的旅游观光需求;对旅游消费的价格敏感;旅游者缺乏消费经验,旅游需求总体上呈现数量化而非质量化的特征,对经济型团队旅游产品的需求旺盛。在这一特定时段,“导游买团”现象表现突出,成为扰乱旅游秩序、严重影响游客满意度、危害从业者劳动权利的行业痼疾。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学术界和业界针对“导游买团”、“高回扣”、“恶性价格竞争”等问题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和探讨,行业管理部门针对这一痼疾进行了多次整顿和治理,但并未根治。这使得我们认识到,“导游买团”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与中国旅游行业中的许多问题密切相关,包括旅行社的地域分割、旅游行业秩序混乱、旅行社低价竞争、旅行社零负团费、旅游购物欺诈、导游人力与薪资等,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互为因果,构成了一个复杂、深刻,涉及中国旅行社行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从旅游地理的研究角度看,“导游买团”现象在空间扩散上呈现如下特点:第一、集中于旅游目的地地区。如果一个地方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旅游客源地,往往成为“导游买团”现象的高发地,例如北京这样的混合型地域。而如果一个地方主要是旅游客源地,与“导游买团”相关的旅游购物行业就较少,“导游买团”现象也较少,例如长沙。第二、向境外旅游目的地扩张。随着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中国游客的到来,也给导游买团的空间扩展提供了机会,几乎所有接待中国旅游者较多的国外旅游地都产生了大批以中国游客为主要目标的旅游购物点。这些区域包括欧洲、东南亚等。第三、拓展速度很快。随着旅游的发展,“导游买团”现象逐步从热点旅游区向其他地区扩张,速度非常快,在空间上逐步扩张,形成了中国旅行社行业普遍的操作模式。

通过对张家界、昆明等热点旅游区的实地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导游买团”是中国旅行社行业“高回扣商业模式”的一种实现形式,但在业界经营中,并不局限于“导游买团”这一单一形式,还发展出了“旅行社赌团”(旅行社买团)、“供应商买团”(由购物店、景区等供应商承担一定买团成本)等更为隐蔽的形式。

[责任编辑:张珺楠] 标签:导游 旅游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