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住进攀枝花果农家 摘芒果摘得腿发软

2011年09月06日 10:36
来源:四川旅游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8月,正是攀枝花水果成熟的季节,作为国家“南菜北调”的基地,这里的水果正在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我们用时一个星期,深入水果种植、运送、批量销售的一线,走进彝族村庄,与农民同吃同住,体验芒果的种植收获过程,揭示一个村寨20年的芒果种植之路;跟随货车司机千里贩运,调查水果运送的全过程和价格变化;探访果农、农村合作社、果业公司,记录水果种植和市场销售接轨的全过程。

攀枝花市仁和区是中国最北端的芒果产区之一。混撒拉,一个彝族人口占56%的千人小村庄,在彝语里的意思是干旱得连草都不长的地方。

纳世春,是混撒拉的一名普通果农。1992年,他和村民在山上的荒地里种下了第一批芒果树。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时隔近20年,曾被看作是心血来潮的芒果种植,会给这个村子带来上千万元的产值。

今年是当地连续干旱的第4个年头。8月30日,我和摄影师带着行李住进了纳世春的家里。

摘果 20分钟才摘完一棵树

“走,把草帽带上,还赶得及山上收果子。”下午两点,室外气温升到了34℃,纳世春拿来3顶草帽,催促我们上山了。

出门沿着崎岖的山路往上走,就是混撒拉的集体果林。远远看去,绿油油的一片,等爬到山上,数万株芒果树金灿灿的一片。

“我的两万多斤都卖完了。这几天我们都在帮着村上收,这一批也订出去了一大半。”此时山上收果子的村民已有20多人,纳世春递给了我一把果剪。

不想我刚一动手,就被叫住了:“你这样剪要不得,太短了,看嘛,汁都流出来了。”果农李台菊把我刚摘下来的芒果拿在手里,在剪口的地方渗着白色的汁液。

跟着李台菊又学了一遍,好歹掌握了要领。接下来就全靠体力了,这些芒果树高不到两米,硕大的树冠铺开4米多,垂到地上。树枝上的芒果多则上百个,少则30多个,要想采摘,需要弯腰钻进去才能触到。就这样,一个一个的剪了20分钟,我才摘完了一棵树。

“我们这里是晚熟芒果,果子挂上树,就正好是最热的时候,一个星期内就要摘下来,不然就卖不出了。”李台菊说。而这时,摘了一个多小时芒果的我,已经累得腿脚发软,浑身是汗了。

下山 重心不稳摔了个面朝天

下午4点过,我和村民毛云成一起,背着芒果往山下的分拣场走。“重不?这些凯特,一筐少说也有100多斤。”毛云成告诉我,背篼里的芒果都是从美国引进的品种“凯特”,重的一个有四五斤,最轻的也超过一斤半。

在下山的路上,毛云成背着箩筐一路小跑,我刚走几步,就向后摔了一个仰面朝天。“不得行吧,你刚来掌握不到重心。”毛云成看得哈哈大笑,在芒果收获季节,他每天要背着这样箩筐,走上20多趟。

来到山下,公路边开出的一个坝子里,村民们正在将刚刚摘下来的芒果,按大小分拣,初包装后装车运往全国各地。

“我们这里的芒果,最远的销到了新加坡,北京、上海、甚至是海南,都是从这里运出去的。”村委书记李德也是村里第一个种过芒果的人,他告诉我,单是8月30号这一天,这个分拣场就有8万斤芒果要运出去。

“每斤收购价是4块钱,你算算是好多钱。”去年,他们村仅芒果一项的产值就达1500万元。李德得意地说,全村1285人,去年人均收入是7460元。

标签:芒果 攀枝花 腿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