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天下第六泉

2011年10月20日 16:38
来源:乐途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光绪季年,时任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加太子少保的张之洞,充督办商务大臣,再任湖广督。一次他携家眷因病羁住武汉。这位官高禄厚、年步古稀的清廷重臣,病居“火炉”江城,深感天气炎热和心闷烦躁。这时,他的老部下,曾任两广巡道的易顺鼎和栖贤寺里的和尚给他送来了几瓶栖贤谷天下第六泉水。张之洞全家一见天下第六泉,如获至宝,拿过来便狂饮,一家人个个喝得鼓腹称快。那甘纯澈冽的泉水,不仅驱散了老人的炎燥,同时使他病态全消,当即欣然命笔,赋成二绝:

一江城炎燥閟无风,忽有甘泉药病翁。

遍酌一家俱满腹,劳人堪傲赞皇公。

二四海都能纳一瓶,恍从峡里濯清泠。

不如长结宗雷侣,竟日栖贤涧上听。

(谢易实甫再惠庐山三峡泉二首)

张之洞可不是寻常之辈,论才学、阅历、见识和文治武备政绩,他可是267年清朝历史中不可多得的显达巨擘。对他而言,“四海都能纳一瓶”,天下的名泉胜水,品尝过不少,可对这天下第六泉却情有独钟,品用之,那种为之倾倒的美妙感觉,在他即兴口占的两首绝句中,可谓表达得淋漓尽致。一是把甘甜的第六泉看作是医治自身疾病的妙药;二是身居“火炉”之城,心里本因炎热沉闷而烦躁,饮了这六泉水,仿佛飘飘然到栖贤峡谷洗了一个清凉的澡,立感清心凉爽;三是一家人都喜欢得喝到“满腹”为止;四是因此泉太妙,以致想到要同这里的和尚和隐士长期结为侣伴,整天在这仙境般的幽谷中听泉品泉。诗中的“皇公”和“宗”(宗炳)、“雷”(雷次宗),是指高隐僧人。

张之洞对天下第六泉如此垂青,可见这第六泉绝非平常。设身揣摩,他如此钟情第六泉,大概有以下缘由:

一是名气大,乃茶圣品第为天下第六,并博得历代名家赞赏。这“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荣膺天下优质泉水“第六”的桂冠,是世人公论为品水专家的唐代茶圣陆羽,在考察、漫品天下三十多个州优泉水质的实践之后,才品定的,其品第经过,见之于唐代状元及第的才子张又新所著《水经》,即《煎茶水记》等古文献。这招贤寺(即栖贤寺)下的方桥潭水品高质优,被陆羽列为天下第六,故自唐以降,便同康王谷水帘水一道名响天下,博得天下名家赞颂。

二是水质上乘,利于解渴、清心、药病。古人品评泉水之质,(除温泉外)常按以下标准分别择定其优:即(一)泉源要活;(二)泉质要清;(三)泉味要甘;(四)泉温要冷;(五)泉品要轻。方桥潭水可谓全部达标,它源出庐山冰川岩隙,涓流不绝,出岩前,无自然、人为污染;它晶莹洁澈,可口甘甜,水温寒冽,品质轻软。由中国著名茶文化专家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和张科先生主编的《中国茶文化丛书》中的《说泉》一书指出:“据测定,招隐泉(即第六泉)水呈中性,每升水中约溶解有70毫克的硫酸钙,因而入口使人感到甘爽。招隐泉的水体矿物含量较低,每升水中矿化度只有134毫克,硬度低,属软水。水体洁净,透明无色,水温四季不变,流量稳定,为山泉中之优质饮用水,更是宜茶好水”。正是由于此泉水质上乘,因此,它历来成为附近居民和登山游客争相饮用解渴之水,成为历代名家慕名品饮、用以清心解忧之水,并成为不少人求取药病之水。

三是环境胜绝,益彰泉优。天下第六泉不仅水质上乘,且它所处环境十分优越。此泉地处江南第一石拱古桥观音桥东北侧,泉自岩缝中涌出,流入古桥下的碧潭金井。在陆羽到此的唐至德至上元(756-760)年间,这里没有石拱桥,只在后名“金井”的碧潭上架有木桥,故当时称“方桥潭”。自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福建僧人和江州石匠陈氏三兄弟在此建石拱桥后,才改名叫“栖贤桥”,后因桥南有供奉观音菩萨的慈航寺,而俗称观音桥。这里是仅次于康王谷的庐山第二大峡谷,主谷呈西南朝东北走向,全长逾十公里,上段名长垅涧,中段曰西涧,下段叫三峡涧。汉阳、九奇、太乙、五老诸峰环拱西北,若天然画屏;大小九十九条深山幽壑之水,汇注涧中,形成玉渊,金井等二十四碧潭。从元代欧阳玄和清代屈大均的两首诗中,可以略知这里的环境奇胜。欧阳玄诗云:“百尺悬潭万仞山,一虹横枕翠微间。半天云锦开青峡,九地轰雷撼玉关。泉为陆公人饮别,诗经坡老我来闲。此行本欲囊英杰,且载栖贤箧笥还”(《三峡桥》)。屈大均诗曰:“二十四潭争一桥,惊泉喷薄几时消。一山瀑布归三峡,小小天风作海潮”(《雨过三峡桥》)。奇峰、飞瀑、茂林、危岩、幽壑、修竹、清流、碧潭与古刹虹桥、画亭雅舍天然巧合,宛若仙境。先秦和汉晋时期就有不少名士隐居此地,七贤峰得名,渊源于是。东晋南朝时,有僧人在此结精舍念佛;南齐永明间在峡谷中段建有招贤寺,即陆羽在安史之乱时(756-760)来此所言“招贤寺”。唐贞元间,李涉、李渤兄弟来招贤寺读书;长庆元年(821)李渤由处州改刺江州,来此置山扩寺,并扩建相邻白鹿洞书院。自此之后,招贤寺更名为栖贤寺,整个山谷亦名栖贤谷。北宋苏轼、苏辙兄弟来此题诗作记,将此谷的下段比作长江三峡,因此这条峡谷亦名三峡涧。苏轼在《记游庐山》中写道:“往来山南地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择其优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苏轼以为这里的环境优胜,当甲山南。栖贤谷优美特胜的山水和天下名泉,吸引着历代天下名士来此游览、品尝,隐居、修身,写下了大量赞美栖贤谷和第六泉的诗文,留下了大量金石题刻和奇闻逸事。如唐李白来此谷即兴口占:“知见一何高,拭目避天位。同观洗耳人,千古应无愧”。苏轼是这样描写第六泉之甘冷:“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谷,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栖贤桥》)。苏辙描述此处环境:“藤杖复随春色到,寒泉顿与客心闲”;“三峡波涛饱溯沿,过桥雷电记当年。江声仿佛瞿塘口,石角参差滟前。应有夜猿啼古木,已将秋色作归船。老僧未省游巴蜀,松下相逢问信然”(《三峡石桥》)。不少名家来此,都流连忘归。如宋代孔武仲《晚坐三峡桥》诗云:“泉舂石窦千秋白,风扫松桥六月凉……尘襟正欲留潇洒,坐听清音到夕阳”。宋钱闻诗《栖贤桥》诗曰:“……手摩题石苔藓斑,驻看未饱不忍还,谁能挽之出庐山,一洗尘俗清人间”。

泉名裨谷胜,谷胜彰泉优。栖贤谷秀美奇绝的自然景致和高雅深厚的人文国粹,给第六泉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和非凡品味。我想,这大概就是张之洞因何钟情第六泉和来这里赏景品泉的游人络绎不绝、赞叹不已,及用六泉水开发的饮料和酒类走俏市场的缘由了。

标签:六泉 天下第 张之洞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