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六盘水丹霞山 聆听护国寺与贝叶经的故事

2013年08月21日 11:55
来源:艺龙旅行网

贝叶经就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源于古印度,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造纸技术还没传到印度之前,印度人就用贝树叶子书写东西,佛教徒们也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早在一世纪至十世纪,古印度的佛教徒就携带贝叶经四处弘扬佛法,著名的唐代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取回的便是贝叶经,而并非是纸质的经书。

凉都六盘水

贝叶经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西藏贝叶经数量稍多,在我国内地却极为少见。据说目前我国内地仅有四部贝叶经,而丹霞山护国寺就收藏有两部,且保存较为完整。

护国寺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水塘镇的丹霞山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初为道教“玄帝宫”。天启二年(1662年)毁于战乱,建殿道人不知所往。天启四年始,海玉(又名“不昧”,俗姓金,安徽人,原为明朝将军)苦心经营十余年,寺宇初具规模,是为丹霞山开山之祖。崇祯十一年(1638年),大地理学家,旅游探险家徐霞客亲临丹霞山考察,在影修和尚的陪同下,徐霞客考察了此地的山川、河流、人文、交通等情况,并将这些资料一一载入《徐霞客游记》。

乾隆四十六年常怡大和尚在此初开戒坛;光绪三十二年皇帝御封“黔之盘州丹霞山为西南护国丛林”,由此得名“护国寺”。光绪年间,果倧、常向曾兼任贵阳黔灵山寺、昆明筇竹寺、宜良法明寺的方丈,可谓盛极一时。

护国寺现存两部贝叶经为该寺镇寺之宝。关于护国寺两部贝叶经的来历至今已难以考证,据说其为唐代玄奘法师西天取回之经,护国寺得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906年)。当年护国寺光一住持觐见光绪皇帝,巧遇慈禧太寿辰,光一住持与鸡足山虚玄和尚同为太后祝寿诵经后,太后于六月六日朱批懿旨赐给其藏经《大乘经》5048卷,贝叶经两部及鸾驾半付,袈裟一件,玉印一枚,玉环玉钵一个等皇家珍贵镇山之宝。至此,贝叶经便被珍藏在护国寺内。

1964年3月25日夜晚,丹霞山正在维修寺院,大家都很劳累,寺里的和尚上完香火便去休息了,不料香火被风吹起,点燃了纸钱,燃烧了护国寺的雕梁画栋,寺里的和尚们被浓烟熏醒,呼喊着救火,然则山高路陡,取水不便,一时火势便难以控制。当时的明道住持研究了一会儿贝叶经,刚和衣而卧,听到喊声发觉不妙,出寝室一看,大雄宝殿已是一片火海,急忙反身抓起贝叶经往外就跑,同时组织僧众抢救寺内文物,半部藏经及其他文物被抢出,一会儿工夫,金碧辉煌的护国寺已是一片火海,大家只能望火兴叹……。这场浩劫,使名振一时的护国寺变成一片瓦烁,护国寺因此名存实亡,僧众尽散,后明照法师到贵州省佛教协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将贝叶经带走,收藏在省佛教协会。护国寺其他文物被政府收藏在贵州省博物馆。

虽然庙宇无存,但是,当地信众及四方游客上山敬香礼佛依然如故。1981年,常闻法师卓锡于丹霞山,与弟子演慧共同出资重建殿堂。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建成瓦屋三间,供奉佛像,依靠香客游人的捐助勉强度日。1983年,常闻师徒调往水星寺,丹霞山又陷入无人管理的状态,房舍悉皆毁坏。

1985年4月,县政协委员董均荣居士在县政协六届二次会议期间,提交了《修复丹霞山名胜古迹,发展县旅游事业》的提案,倡议修复丹霞山护国寺,得到政府的重视,予以批准重建,并于1986年中秋节正式奠基。经过几年的建设,护国寺现有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玉佛殿、千手观音殿、斋堂、观音堂、观日楼等建筑。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提写了“丹霞山”、“护国寺”及“大雄宝殿”等匾额。

丹霞山护国寺重建后,1989年10月,明照法师将两部贝叶经送回护国寺收藏,从此,贝叶经又完好无损地回到盘县丹霞山护国寺。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