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举办“中国旅游年”能否使邻国关系进入“蜜月期”


来源:凤凰旅游

人参与 评论

随着韩国“中国旅游年”在首尔正式启动,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中国政府“怀柔”的外交理念,中国旅游的对外营销也终于跳出硬邦邦的形式主义,转向贴近大众的亲民情感营销路线。 突然想起这些年来,当韩国影视剧、音乐、

随着韩国“中国旅游年”在首尔正式启动,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中国政府“怀柔”的外交理念,中国旅游的对外营销也终于跳出硬邦邦的形式主义,转向贴近大众的亲民情感营销路线。

突然想起这些年来,当韩国影视剧、音乐、文学作品、美食、美容、韩星、服饰等掀起的“韩流”让中国年轻一代,尤其是让中国女性神魂颠倒时,有多少专家跳将出来痛心疾首地喊叫着要抵制“韩流”对中国年轻人意识形态和文化审美的“毒害”,呼吁要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年轻人树立“正三观”。

总是有一些人,一边骄傲地宣称韩国文化派生于中国文化,又一边恨铁不成钢地排斥韩国文化,以维护自己所谓的“文化正统”;一边仰慕汉唐盛世“万邦朝拜”的开放、包容气度,一边又担心中国的文化惨遭外来文化的侵蚀丧失“唯吾独尊”优越感,三观纠结,痛并快乐着。

现如今“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思密达”,“汉风”和“韩流”要交相辉映了;韩国演员延政勋成了“中国旅游年”形象大使。年轻一代可以理直气壮地把“都教授”拜为“男神”,把“我敬仰你思密达”作为口头禅,继续我行我素地追韩剧,做韩国文化的忠实粉丝,去韩国旅游,近距离地拥抱、感受“韩流”。

中韩互办“旅游年”是中国以旅游先通先行来推动两国人民交往和了解,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有着建立当下及未来两国关系的深远战略意图。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想拥抱,怎能握着拳头?

欲建大国格局,必先有大国气度;欲有大国气度,必先有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有句话说,“你占有的东西,也在占有你”,那么,当你开怀拥抱世界时,世界也会拥抱你。

全球一体化时代,不仅仅是经济贸易的一体化,更重要的是求同存异的多元文化一体化。大势所趋,在经济发展中,要相信市场的主导作用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在文化发展中,要相信人的审美趣味对文化形态优胜劣汰的自主选择。

中国与其他国家互办“旅游年”,是两国互办“文化年”更具体的表达。自2003年至2005年中法互办“文化年”以来,中国还相继与意大利、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互办“文化年”、“文化月”、“文化周”,以推动文化交流,为和谐的外交关系建立文化情感纽带。

但是,“文化”这个概念过于宽泛,而且有点“高大上”的意思,似乎是国家相关文化部门和文化精英才有资格关注和参与的事,与普通民众有点隔膜,体验性差了点。对于普通大众而言,除了从新闻中得知中国又与哪个国家互办“文化年”了,哪个领导出席讲话了,其他的好像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

而“旅游年”跟“文化年”不同,“旅游年”更具象化,离普通民众更近。比如,我文化程度不高,欣赏不了“高大上”的各种文化艺术,但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有钱就任性的旅游购物却是我最喜欢的。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重大的国际访问和交流讲话中多次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那么,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实现“民相亲”?

毋庸置疑,答案是“旅游”。

唯有在异地体验差异文化的旅游,让人人都有参与权,人人都有参与感。旅游是人的天性,你可以不关注国际政治,不关注经济贸易,甚至不关注文化,但你总是对旅游无可抗拒。

试想下,当因为签证管制,你不能前往自己向往的某个国家旅行时,有多么痛心?当因为政治关系紧张,你钟爱的某个旅游目的地国拒绝你进入时,你会多么痛恨?当因为战火摧毁了你毕生难忘的某个旅游景点时,你是多么痛惜?

因此,“旅游年”比“文化年”更接地气,更有受众。加上两国在互办“旅游年”期间,在签证方面提供的便利,在专项旅游产品、线路、服务及相关活动方面的主体化呈现和氛围营造,更有利于两国游客的互动式旅游体验,通过相互了解增进文化情感。

互办旅游年与地缘政治格局

2010年9月27日,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与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提出双方商定互办“旅游年”。

根据当时俄方提供的数字,2011年俄罗斯人来华人数达到240万,其中游客人数为150万;中国公民赴俄人数突破80万,其中23.5万人为游客。

2012年、2013年中俄互办“旅游年”。两年间,双方通过紧密合作,举办数百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了两国民众的旅游热情。2012年,去俄罗斯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接近100万人次,其中前三季度的增幅达到70%。2013年,据目前可查数据,前三季度中俄旅游互访总人数达237万。

据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赴俄旅游的中国游客达35.8万人,同比增长10%,中国成为俄罗斯入境旅游的最大客源国;俄罗斯来华游客为158.99万人次,同比下降1.5%。

2013年,中俄双方预测在2015年实现双向交流人数500万人次的目标,但从2014年前三季度的表现来看,距500万人次还有很远的距离。

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在莫斯科启动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习近平在致辞中表示:“中俄两国山水相连,是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希望双方以举办旅游年为契机,把旅游合作培育成中俄战略合作的新亮点”。

习近平几乎成了中国旅游的最佳形象代言人,在各种国际访问、交流讲话中,都在积极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旅游交流。

2014年7月3日,中韩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联合声明》,声明将2015年和2016年分别确定为“中国旅游年”和“韩国旅游年”,这是中韩两国间首次互办旅游年。

2014年,中韩旅游互访人数首次迈入“1000万人时代”。韩国旅游局最新统计,2014年访韩的中国游客超过610万人次。中国旅游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入境游年度报告2014”显示,2014年韩国旅华人次约420万。

2014年9月19日,中印在新德里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提出,鉴于中印之间深厚的文明联系,双方同意启动“中国-印度文化交流计划”,进一步推动两国文化及人员交往。两国领导人决定,2015年在中国举办“印度旅游年”,2016年在印度举办“中国旅游年”。

也就是说,2015年、2016两年间,中国将同时与毗邻的韩国、印度互办“旅游年”。加上2013年结束的“中俄旅游年”,中国与俄罗斯、韩国与印度这个围绕中国“三足鼎立”的国家,均以互办“旅游年”为纽带进入“蜜月期”,其战略意图是不言而喻的。

旅游先行推动“互联互通”

旅游是和平的使者,一直以来,旅游在缓和政治关系,推动国际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方面都发挥着先通先行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在当前国际关系很不稳定的现状下,两个国家通过互办旅游年,推动两国人民的双向交流,是获得各国人民的支持,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建立友谊,实现“民间外交”最佳手段,是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的最佳途径。

2014年11月8日,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习近平对“互联互通”的内涵予以全新诠释。

习近平说,“建设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不光是平面化和单线条的联通,而更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应该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这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是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

也就是说,“互联互通”既涉及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也包括规章制度方面的“软联通”,尤其是要推动人员流动的“人联通”。而要“推动人员流动的‘人联通’”,非旅游莫属!

(本文采写 孙小荣 凤凰网旅游频道主编、凤凰城市与旅游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特别声明:本文为凤凰旅游独家稿,若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杨春雪]

标签:中国旅游年 韩国 旅游 凤凰旅游

人参与 评论

网罗天下

凤凰旅游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