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非遗”过后庐剧怎么走?


来源:合肥在线

人参与 评论

庐剧是合肥特色文化戏剧艺术,也是合肥的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不过,庐剧的发展现状却令人担忧。传统剧目传承、专业人才、演出场地、经费等,都已将庐剧逼到了生死线上。在“两会”上,关于如何保护庐剧,也

庐剧是合肥特色文化戏剧艺术,也是合肥的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不过,庐剧的发展现状却令人担忧。传统剧目传承、专业人才、演出场地、经费等,都已将庐剧逼到了生死线上。在“两会”上,关于如何保护庐剧,也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申遗”后未有长足发展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是庐剧的鼎盛时期,全省有专业庐剧演出团体30多个。放眼当前,庐剧的处境不免让人心酸。政协委员段婷婷,多次将保护庐剧带到“两会”上。今年,她再一次提到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2011 年文化体制改革,到现在能够坚持常年演出的专业庐剧团不足5个;具有大型剧目创作和演出能力的只有合肥和六安两家。”段婷婷介绍说,合肥市庐剧院为省团时,高峰时有演职员近130人,可谓兵强马壮。后来改隶合肥市,改制前连同聘用人员,实际演职人员超100人。行当和专业配备较为齐全,机制较为健全。而目前,在职人员仅有50多人,主要是青年人。没有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等主创人员,演员行当不全,乐队、舞美专业配制不全。戏曲需要老中青相结合,需要传、帮、带,这些目前都无从谈起。

2005年,对于庐剧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那一年,庐剧着手“申遗”,想要找回昔日的辉煌。不过,将近10年时间过去了,段婷婷并未看到庐剧的长足发展。相反,人才等一些突出问题,越发困扰着段婷婷。“环顾兄弟省市,重庆、武汉、苏州都为当地戏曲剧团大手笔进行扶持,希望合肥也能加大扶持力度。”段婷婷建议,合肥应建立地方性的保护条例和经济保障扶持政策,并落实相关的配套资金,通过设置“非遗”保护资金、新剧目创作资金、传承人才培养资金,用以维系庐剧发展的经费。

编《中国庐剧》抢救口传剧目

庐剧的传承、历史、演变、声腔、音改、剧目创新,是一个综合性课题。在加大政策扶持的同时,还应当抢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口传剧目。段婷婷建议,可以编撰一本《中国庐剧》,让庐剧艺术更加生动、饱满。

“众多庐剧全省顶级老一代艺术家大多健在,抢救、记录、做好庐剧口传剧目、声腔及对他们的艺术成功进行研究,不仅对剧种至关重要,也能够丰富合肥市的庐剧艺术内涵。”段婷婷说,研究庐剧艺术,包括声腔的传承发展及改革,庐剧表演艺术和借鉴,剧目整理和创作等。但最迫切的研究项目是对口传剧目的抢救,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老百姓喜爱的经典剧目,就会随同老艺术家一起消失。

对此,段婷婷建议,可以尽快编撰《中国庐剧》,涵盖庐剧起源、历史渊源、声腔特色、音乐发展、表演特征、舞美演变、演出轨迹、名人轶事等,系统呈现庐剧文化精髓。

能否让庐剧进行常态化演出

“能否跟黄梅戏一样,让庐剧也进入合肥大剧院,进行常态化演出?”政协委员吴国成说,无论是考虑合肥大剧院的经营情况,还是庐剧遭遇的困境,以及老百姓对地方戏的青睐程度,这将是一举三得的好事。

吴国成告诉记者,合肥大剧院建成后委托企业运营,但从演出场次上来看,并不能发挥合肥大剧院的功能。“现如今,合肥大剧院一年大概有200多场演出,有将近1/3时间是可利用的。”在吴国成看来,政府部门每年对合肥大剧院进行投入,应该更好地发挥服务百姓的功能。与此同时,庐剧的现状也让吴国成担忧,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应当抢救咱们的地方戏曲。因而,让庐剧进入合肥大剧院,进行常态化演出,既能为合肥大剧院创收,同时也满足了市民看庐剧的需求。

“庐剧的主要观众是中老年朋友。庐剧进入合肥大剧院后,还应当考虑到观众的实际情况。”吴国成建议,在庐剧的票价上,应当考虑到中老年朋友的承受能力。此外,合肥大剧院周边公交站点较少,可以考虑适当开辟新的公交路线和站点,方便中老年观众的出行需求。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杨春雪]

标签:非遗 庐剧 保护 旅游 凤凰旅游

人参与 评论

网罗天下

凤凰旅游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