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什刹海怎么游玩?”“请问如何坐车去八达岭长城?”“酒吧街在哪里?”……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的北京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一拨接着一拨的游客来这里咨询、求助,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咨询员告诉记者,每天这个站点上都要接待少则几十多则上百人次前来寻求帮助的游客。
图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内,咨询人员向外国游客解答疑问。符振彦摄
据了解,北京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是2001年北京市政府承诺为群众办的60件实事之一。至2011年1月底,北京市已建成110个咨询站,服务中心共接待了1073.59万人次的中外游客。预计到今年底,北京市的旅游咨询站点将达到300家。
“老外”爱找“i”旅游标
位于旅游热点区域的什刹海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于2006年,当时房子刚刚装修完毕,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只是在门口挂上了一个“i”旅游咨询的牌子,前面还围着警戒线。但“老外”看见i标,一撩警戒线,径直而入,一天就有20多人前来咨询。西城区旅游局的负责人感慨:“真没想到游客会有这么多的咨询需求。”
据介绍,什刹海当年全年接待了2万多人,而且40%-50%都是外国人。2010年6-8月,原北京市旅游局邀请相关机构,以95家咨询站为蓝本,对“i北京旅游咨询”品牌进行了无形资产评估,评估结果达到1.23亿元。
刚刚成立的北京旅游委新闻发言人孙维佳介绍说,北京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一开始就明确定位为:国际的、首都的、现代的、公益性的、综合性的旅游咨询服务机构。按照行政区划,采取原北京市旅游局和北京市财政投资、各区县政府提供场地,3家共同建设,地点多数选择在城郊区县繁华地带、交通枢纽或人口聚集地区,为中外游客提供旅游咨询、协助救援、代理投诉、旅游代理以及旅游商品展示等服务内容。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从业人员已达到约800人,大部分有外语基础。全市各咨询站共发放各类宣传材料达844.99万份(册)。
为游客排忧解难
奥运会期间,俄罗斯女记者打车,下了车突然发现手机丢了,她很着急,赶紧找到旅游咨询站,凭她手中打车的票据,咨询站的工作人员迅速联系上司机,手机很快送还到游客手中。
两个在上海参加培训的英国军官来北京旅游,和导游失散了,看到“i”咨询站,前来寻求帮助。咨询站没有长途电话,年轻的咨询员拿出自己的长途电话卡,几经周折联系上导游,这两名英国游客非常感动。
据了解,北京对各旅游咨询站一直坚持着“无偿咨询”,受到了游客的众多好评。在什刹海站点的游客留言簿上,那些火热暖人的话语足以印证。
一位德国游客用了整整两页篇幅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一位华裔游客写道:“我来中国,很需要你们这样的咨询站点,你们的服务很周到。”
触摸屏幕查信息
去年12月21日,北京在东城区王府井旅游咨询服务站举行了畅游北京多媒体终端机布放启动仪式。这款性能优化、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旅游自助查询设备将陆续布放到全市110家旅游咨询服务站,游客无需人工帮助,只要轻触屏幕,即可查询线路、景点资讯,并可便捷地将所需信息下载到自备的移动终端上使用。
孙维佳表示,今后不仅咨询方式要不断创新,还要将高新技术引入旅游咨询服务行业,探索建立便民咨询体系、特殊游客服务体系和旅游应急救援体系。西城区第一家旅游咨询站海洋馆站就是与企业合作建成的,海洋馆站在动物园里面,游客的需求很多,企业也有动力,在海洋馆门口设立一个咨询站,讲解景点情况,吸引游客进去参观、游玩,这是一个互利的过程。
据介绍,如果和A级景区的协商顺利,今年,全北京市A级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将全部成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目前北京的A级景区有180家,其中已经有20家,如景山公园、动物园、海洋馆、明长城遗址公园等进入到咨询站行列,还有160家左右将进入,加上区县发展的咨询站,北京咨询站总数将达到330家左右。另外,大型商业企业、高速公路进京方向休息区等都是发展的目标。目前,北京咨询站的五年目标是达到400-500家。另外,还计划在外地、外国(如韩国、日本)建设咨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