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潮歌新剧《又见五台山》即将面世 再造“又见”系列


来源:凤凰旅游

人参与 评论

由著名导演王潮歌执导的大型情境剧《又见五台山》,于8月25日在山西省五台山举行媒体探班会。 在探班会上,王潮歌导演携主创团队首次就该剧的创作初衷、剧场设计、排演进度、音乐服装、舞美道具等进行揭秘,并现

由著名导演王潮歌执导的大型情境剧《又见五台山》,于8月25日在山西省五台山举行媒体探班会。

在探班会上,王潮歌导演携主创团队首次就该剧的创作初衷、剧场设计、排演进度、音乐服装、舞美道具等进行揭秘,并现场邀请媒体一同亲身走进“又见五台山”剧场,抢先观看该剧的精彩片段。作为“印象”系列的并行品牌,“又见”系列与“印象”系列南北遥相呼应,却又各有不同,在国内首度开创了室内情境体验式观演模式。此番推出的《又见五台山》是王潮歌继首部“又见”系列作品《又见平遥》以后全新打造的又一力作。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传说是佛教中文殊菩萨的修行地。作为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的建造地之一,五台山据传拥有寺庙128座,现存寺院共47处,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共存的佛教道场。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期间,首次以文明发展为主题发表公开演讲,全面论述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与意义,将佛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关联,赋予佛教极高的评价。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佛教文化圣地之首,五台山风景区携手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又见五台山》情境演出,以创新形式深度演绎佛教文化精神内涵。这不仅是推进五台山整体改造提升、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省重点工程,也是全力打造“五个五台山”、促进五台山旅游产业转型跨越的一项重大举措,更是山西省依托文化,实现向文化大省迈进的又一次跨越。

据悉,《又见五台山》以五台山的佛教典故、仪规为创作基点,却又跳出单纯故事讲述的窠臼,打碎形式、打破空间,向无尽的时间发出探问,通过丰富和无穷变换的场景,用舞台语汇解构一天、一年、一生、一念。探班会上,王潮歌表示,创作《又见五台山》,是基于对时间、对生命、对他人和对自己的尊敬,“五台山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对佛家文化的传承、对佛教经卷的解读,过去的人们做了非常多。但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我们的观点在哪里?我们的解读在哪里?我们的贡献又在哪里?《又见五台山》正是完成这样一个使命。”

“又见五台山”剧场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朱小地和王潮歌导演共同设计完成,活动现场朱小地与媒体分享了“又见五台山”剧场设计理念,直言这是“一个不是雕塑的雕塑,不是建筑的建筑”。依山势而建的“又见五台山”剧场,犹如一部打开的经卷。进入主体剧场之前,观众首先要经过长达730米的经卷,经卷上刻《华严经》经文,由高到低排列形成渐开序列,形成七个“经折”空间。朱小地介绍,这一创意源自“经中之王”《华严经》,暗含了八十华严(指八十卷本《华严经》)中“七处九会”之说,巧妙地将情境演出、视觉体验与佛教文化融为一体。

本次媒体见面会王潮歌导演携建筑设计师朱小地、音乐总监王崴,服装设计师左环羽等人参加,并正式宣布《又见五台山》定于9月19日正式首演。

附I

王潮歌导演解读《又见五台山》

《又见五台山》讲了一个什么概念,一天、一年、一生、一念。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宇宙之中,我们的宇宙由时间和空间构成。但是,你知道什么是时间吗?你知道什么是空间吗?一秒、一分、一小时、一天、一年是时间吗?地球、宇宙、外太空是空间吗?我想,也许不是。也许人生百年不过是宇宙间的“一念”,也许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宇宙间的一粒尘沙。看似虚无飘渺的宗教理论,每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极为具象的体现。

什么是佛教?

佛教在中国不仅仅是信仰,它是我们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一部分。无论你信不信佛,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产生与佛教相关连的行为。当人们来到五台山,来到这个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古老的寺庙群之中,我们更多的不是参观寺庙,不是朝山拜佛,我们更多要做的是思考人生,思考我们每天应该用什么样的心境去理解这个世界,去理解他人。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理解,能够让我们内心平静、能够让我们生活美满,能够让整个世界变得和谐。

我们说“菩萨保佑”,其实不完全是想要菩萨保佑那些好的事情、我们希望的事情到来,或者保佑那些坏的事情、我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不要降临。我们所祈求的,是当好事到来时,我不过于惊喜,而当坏事降临时,我能够平和应对。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们拜佛,除了要拜一个叫文殊的菩萨,一个叫释迦摩尼的佛,更重要的是拜我们自己在非常短暂的人生岁月里,能够尊敬时间、尊敬生命本身、尊敬他人、更尊敬自己。这可能就是数千年香火不断的原因,更是我们今天在这里做《又见五台山》的原因。

五台山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对佛家文化的传承、对佛教经卷的解读,过去的人们做了非常多。但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我们的观点在哪里?我们的解读在哪里?我们的贡献又在哪里?《又见五台山》正是完成这样一个使命。

我们走进剧场,会认识一个叫曹慧芬的女人,认识一个叫小刘的送快递的小伙子,会认识许许多多仿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我们所期待的,是佛教在五台山怎么与今天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怎么样讲述人生的故事,而不仅仅是阐述佛理。

附II

“又见五台山”剧场设计

这是一个不是雕塑的雕塑,这是一个不是建筑的建筑;这是一个没有形状的建筑,这是一个正在消隐的建筑;这是一个可以聆听的建筑,这是一个可以对话的建筑;这是一个映照历史的建筑,这是一个启迪智慧的建筑……

出于大型情景剧演出的需要,剧场空间是一个长131米、宽75米、高21.5米的大空间。然而,当你走近它,你却不能完整地了解它的全部。长730米,徐徐展开的“经折”置于剧场之前,由高到低排列形成渐开的序列,成为剧场表演的前奏。而剧场就成为了正在被打开一本巨大经卷,预示蕴藏着知识和智慧的宝库。 

“经折”和剧场采用了不同材质的表皮,包括石材、玻璃和不锈钢等材料,通过反射和透视,将体量化解为不同尺度的起伏的图案。混合材料的应用,以不同的方向影射着周围的景象,蓝天、白云、山峦、树木,也包括接近她的人,一切尽在似有与似无之间,极大地消解着建筑物的轮廓线,破解建筑体量对周围环境的压力。 

每一页被打开的“经折”空间都是独特的,通过当代装置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展现了一个个与宗教有关的小空间。这一多重演绎的“经折”借助于中国传统造园的方式,运用空问秩序建构内涵丰富的精神场所。让观众在一场场跌宕起伏的“经折”之间驻足凝思,展开自己与空间、与情景之间的对话,从而激发出观众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场地当中一石、一木的光影变幻,记录着一天的朝暮、一年的春夏秋冬,让人抛弃世间的杂念,开阔眼界和胸襟,感知佛陀的智慧。这不仅带来感官上的震撼,更多的将引发观者的思辨。

在“经折”被“掀起”的部分,形成游人穿越的通道,呈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细部构建,隐喻着建筑所处的人文环境。出挑的杆件端头悬挂的铜铃,发出清脆、悠扬的声响,在很远的地方即可感知这座建筑的存在。在接近景区道路的一端,“经折”以高反光的不锈钢顶面直接插入碎石的地面,突出了“经折”构造的力度和纯度,对日空和月夜的映照成为最先映入观众眼帘的形象。同时,又将著名的华严经镌刻在不同材质的表皮材料之上,附会了“经折”的创意,向游人传递着演出的主题和内容。

场地内的石材,全部取自忻州当地。无论是在前往剧场通道一侧的“经折”之内,28块“顽固不化”的巨石,还是离开剧场的通道一侧的“经折”之内,组成28个经文的、被“点化”的黑色石块,以及通道另一侧铺满景观场地的各色鹅卵石,无不隐喻着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附III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根据他的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有关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演讲摘录

相关新闻:

标签:王潮歌 又见五台山 舞台剧 旅游凤凰旅游

人参与 评论

网罗天下

凤凰旅游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