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初来乍到的英国探险家、淘金者们举目无亲,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教士便敞开教堂的大门,管吃管住,并且新盖了很多教堂,让更多人有了栖身之所。满城的教堂一直保存到今天,并且让城市以其为名。
基督城郊外小镇Akaroa的港口,看海豚的游客就从这个码头出发
尽管南极中心的暴风雪每天还要定时“肆虐”一番,但基督城早已不是当初远道而来冒失鬼的收容站。镜面一样的小河、精致的有轨电车以及接连的教堂,让每个人都能看到它温婉的一面。
新西兰的基督城是个宽容而温婉的地方,这从它名字的由来就可略知一二:早年间,初来乍到的英国探险家、淘金者们举目无亲,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教士便敞开教堂的大门,管吃管住,并且新盖了很多教堂,让更多人有了栖身之所。满城的教堂一直保存到今天,并且让城市以其为名。
在雅芳河上划船的船夫的工作服,还是一百多年前那个样子
向南极致敬
我跟当年那些初来乍到的人一样,体验了一回这个城市的冰冷与狂暴,不同的是,我是自觉自愿的。在基督城机场一下飞机,我就跑到不远处的南极中心去了。
南极中心建在这里是很有道理的,从地理位置上讲,地处南半球南端的基督城距离南极很近,很多到南极进行科考活动的科学家均以这里为起点。既然没机会走向更南,在人类到达南极100周年时,到南极中心去朝拜一下也是不错的主意。作为一个南极主题的公园,在这里看到各种活蹦乱跳的企鹅、海豹、海狮等极地动物都不足为奇,有丰富的文图资料也在情理当中。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那个定时爆发的“南极风暴”。
要进入这个面积不大的屋子里,可不是轻而易举的。我必须换上全套厚而笨重的棉服,穿上加厚的特制雪地靴、用毛茸茸的帽子把自己包裹严实,然后才小心翼翼地走进那个被透明塑料包裹的屋子中。从进入的那一刻起,首先感到的是气温骤降,巨大气温计上的水银柱缓慢下降,耳旁的广播则在不断播放着当下的气温状况。“今夜,一场巨大的暴风雪即将到来……”这句深沉的女中音广播结束后,呼啸的狂风一下到来,夹杂而来的大片雪花好像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自四面八方,我被吹得抬不起头睁不开眼,甚至脚下都有些失去平衡,幸亏扶了一下旁边的人,改变站姿,才没被暴风雪刮跑。原以为号称零下8摄氏度气温中的模拟南极风暴跟平时北京狂风呼啸的夜晚没什么差别(事实上,很多时候后者的温度更低些),但在感受过之后,才发现自己完全错了,尽管气温可以忍受,但暴风雪和狂风营造出的氛围,还是让人震惊。
南极可不是那么容易混的,我还是以这样的方式向南极致敬更好。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