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于丹:北京的乡土气太差了 | 凤凰旅游新年特别策划


来源:凤凰旅游

于丹:所谓乡土,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老北京人那种默契的价值观。

谁不赞我家乡美,尤其到了春节,归属感也会随之加剧。除了团圆,春节就是想回到家乡,看看城市、观观山水、尝尝美食。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之处?

春节期间,凤凰旅游联合百代旅行大型主题活动“我为家乡作代言”,特别邀请黄晓明、赵蕊蕊、陈冲、景甜、邹市明、于丹以及龚琳娜等7位明星向凤凰旅游的读者们贺新春,聊聊自己的家乡,讲述家乡的美景美食、人文历史、特色物产等,分享印刻在内心深处的故乡记忆。

第六期嘉宾:于丹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北京的乡土气太差了

北京人的故乡感比较淡薄。我从小就特别羡慕外地的朋友,他们有清晰的方言、有乡土的歌、还有婚丧嫁娶各种民俗。尤其是过年的时候,他们那儿过年兴这个、兴那个,然后从各地给我们家寄不同的美食。

而北京,其实就是皇城根儿底下一座字正腔圆的首都而已,这个地方的乡土气实在是太差了。长大以后回头再看,小时候家里的那些长辈亲人都渐渐地离去了,我才明白,所谓乡土,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老北京人那种默契的价值观。

乡土就是给街坊送饺子的热乎劲儿

我现在想起来的家乡,也一定是跟小时候的一些生活仪式相关联的。从小父母就下放,我跟着姥姥长大。印象中小时候最刻骨铭心的事儿,就是姥姥家那座北京的院子里、北京的胡同中,大家其乐融融、热热闹闹的氛围。

每次过年,一家人热气腾腾的围在一起,包饺子、煮饺子,第一盘、第二盘,第一锅、第二锅,连着煮个两三锅好像都不是自己家吃。我带着表妹,一个一个捧着盘子,站在锅旁,姥姥把饺子捞出来就嘱咐我们,快点儿去给人送饺子吧。

饺子

我们便敲门打户的叫叔叔、叫姨、叫姥姥,把饺子折到邻居家的大海碗或者大瓷盘里。我们也没有空手回去的,邻居不是给抓一把花生、两把瓜子儿,哪怕就是根儿棒棒糖,或是那个时候彩色硬纸裹着的水果糖,都会给小孩儿装在兜儿里。

那个时候的人,似乎也没有现在的隐私。不用事先打电话,就是隔着门大呼小叫的,谁谁来了。你听那个喜庆劲儿,就是给你送吃的、给你问好。那时候的人,比现在要喜怒更形于色,就是乡里乡亲、街里街坊彼此的那股热乎劲儿。长大了才明白,那也是乡土。

北京人吃独食儿是特别丢人的事儿

端午节,那种生活的味道就更强。姥姥总是提前一天,就泡江米、发粽叶,把裹粽子的小线儿一根一根捋好,然后一家人在院儿里的海棠树下包粽子。粽子煮熟后,姥姥就让我们先从胡同口上,五号家的钟姥姥开始送,送完后才回家一起吃饭。

那时候北京人有个观念,就是吃独食儿是件特别丢人的事儿。怎么能自个儿家的孩子锁在家里偷偷吃东西呢,说出去让人笑话。那时候像我这样的独生女是极其罕见的,因为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孩子,所以如果不抓一把糖给邻居家几个孩子都分到,那这家人就显得不厚道、不仗义,出门就会被人笑话。

在我童年的印象里,北京人的这份热情,这份街里街坊之间的那种默契还是特别清晰的。

姥姥家的四合院就是北京的乡土

我跟姥姥住的那个四合院儿,西厢房租给了一对儿年轻的警察夫妇。每个月的五号,那个阿姨就来给我姥姥交房租,她总是老早地就敲着门说:“大妈,我把这月房租给你。”然后我姥姥总是说,这个月你婆婆做手术了你先拿着吧,下个月再一块儿交。或者说这个月你孩子上学了给孩子添点儿东西,我这儿不着急。

北京

然后那个阿姨也是永远都在说:“大妈,您放心,房租我早早地预留出来了,那些事儿都不影响咱这点儿钱,哪能耽误呢,这一定得给您!”每个月的5号,她们俩就推来推去,交房租的这个一定要给,收房租这个一定不留,俩人得推半天,完了坐下来聊家常,聊半天后才散了。

这个场景我印象很深,那个时候好像没有催房租的,也没有说欠钱不交的。那个时候街里街坊谁家老人有毛病,甚至小两口吵架,彼此之间都知道很清楚。比如那个年轻的叔叔阿姨他们俩一有点儿矛盾就说:“走,上北屋找大妈评理去。”就一定过来找我姥姥。然后那家的两个小儿子,功课做完了就说:“去,上北屋找你姐姐玩儿去。”然后他们就“噔噔噔”跑过来,我们就在一块儿玩儿。这个院子里面,说是各过各的日子,但其实大家就是一家人,谁家都没有瞒着掖着的坏事儿不让别人给人给自己分担,也没有掖着藏着的好事儿不让别人分享。

什么是乡土?后来我看了费孝通先生写的《乡土中国》,里边儿有一句很忧伤的感叹,他说:“我们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是失去了越来越多的家园”。

姥姥家那座四合院儿,大概就是北京的乡土。小时候一直很遗憾,别人都说方言、都唱本地的歌儿、都吃那些或酸或甜或辣或咸非常鲜明的饮食,北京人似乎没有。但是长大了才知道,这样的一个乡土,现在已经渐行渐远了。

生活的仪式感是相约包饺子

我们家现在还保留着生活的一些仪式感,比如说逢年过节包饺子,我母亲会打电话约当年跟我一起长大的小表妹上我家来包饺子。我们家的仪式不是约吃饺子,而是包饺子。包饺子是其乐融融大家坐在一起的一个仪式,擀皮儿的、装馅儿的,大家都在聊天儿。所以我好多关于乡土的记忆,都是关于包饺子的。

比说,大家都是用筷子,但是馅儿盆旁边会给我单独放一个窄窄的竹板儿,一个筷子那么长、二指宽薄薄的竹板儿。因为奶奶是上海人,父亲从小在上海跟奶奶包饺子的时候,保留着这种南方人装馅儿的习惯,就是用那个板挑一点儿肉馅儿,放进饺子皮儿里,把那个板一转夹在食指和中指中间,然后用两手的虎口一挤,一个内外都鼓鼓溜溜的元宝形的小饺子就包好了,很漂亮。

我从小就跟爸爸学这个,右手先是食指跟拇指拿竹板,把馅儿挑进去之后,板儿一甩,夹在食指和中指中间,两手的虎口一对,挤出来一个小饺子。但是母亲和姥姥,她们是北方人包饺子的习惯,就是用筷子挑完馅儿放下筷子,然后要捏出一串儿漂漂亮亮的饺子褶儿来。

还记得小时候,妈妈跟爸爸互相斗气儿,总是笑话彼此的饺子,爸爸挤出来的饺子是里外都有肚儿的,看着漂亮;妈妈包出来的饺子只有一个圆圆的饺子背儿,但是饺子褶儿显得很整齐、精致。所以他们俩都看不惯对方的饺子,但是爸爸总拉着我说:“丫头,你跟爸爸学包饺子。”

不是房顶下都有家

现在我特别希望把我爸爸教我包饺子的办法传给我女儿,因为我女儿是没有见过姥爷的,我特别希望把姥爷当年教给我的一些事儿还能够传给她。所以我们家现在还有一个竹板儿,连煮出来的饺子都能清楚的分出来,哪种是我包的饺子,哪种是我妈妈她们包的饺子。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个家的仪式吧,这大概就是一个家的传承吧。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地聊一聊,舍得消耗时间,家乡的情味就渐渐的回到了你的房顶底下。

并不是房顶底下都有家的。有很多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匆匆忙忙,说也说不上两句话,吃也吃不到一起去,老人有老人的寂寞,孩子有孩子的忙碌,大家的话题越来越少,跟手机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多,那房顶底下没有生机的时候,我们还有家园吗?所以我一直喜欢北京人原来那一大把从容时光里的仪式感,那种街里街坊之间的走动,那种包饺子、包粽子的过程,那种小孩儿之间跳个皮筋儿、砍个沙包儿,用不着高智能玩具但是规则分明的游戏啊。所有这一切,都是我记忆中的北京。

“北京那是我的家啊”

北京,不像那些有清晰的方言、很多礼俗的地方,让人感觉到那是家乡。但是年龄越大我越眷恋我生长的这片土地,因为这个地方有我姥姥的记忆,有我爷爷奶奶的记忆,有我已经去世的爸爸、姨妈、舅舅他们这些人跟我在一起的记忆,也有我长大过程中小伙伴的记忆。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全家人在一起,从我妈妈到我都愿意跟我女儿讲,原来的北京是什么样的,我希望女儿长到我这个年龄的时候,她也还有一种记忆是关于乡土的。而不是觉得北京的孩子都是玩儿滑板车的,都是玩儿智能手机的,北京只有立交桥和高楼大厦。北京的一切,跟上海、深圳、甚至纽约、东京没有太大的区别,我觉得那才是北京的遗憾。

北京,不仅仅是一个首都,它还是一个乡土,起码在北京人的心里它是乡土。我愿意这份乡土,能一直传承下去,让一代一代的北京人能够说:北京,那是我的家乡啊。

我为家乡作代言

凤凰旅游携手百代旅行“我为家乡作代言”,在春节期间推出7期《听名人讲家乡那些事》系列报道,通过7位名人的亲身经历,向全社会展示家乡的独特魅力,传递爱家爱国的正能量。这些精彩内容,于春节前后(1月21日至2月7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喜马拉雅FM、人民网旅游频道、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号等人民日报社属媒体陆续刊播。

——————————————————————————

凤凰网旅游微信公众平台账号:travel_ifeng

生活家私人微信:lifeofwealth2015

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旅游”,获得更及时、更有用、更有趣的旅游信息

欢迎投稿至:all_travel@ifeng.com

我们将为你的作品提供亿万人观看的平台

 

 

[责任编辑:许玥 PF004]

责任编辑:许玥 PF004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旅游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