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早餐前的专有动词是“过”,随意的风格中透着郑重其事的意味,由此汇集成武汉独特的过早文化。武汉从不是一个文绉绉的城市,或许少了诗画江南的弯绕缠绵,多的尽是江湖儿女的爽快豪情。承袭着这种气概与文化,在这里吃早餐,不会像老广气定神闲地长坐,蹲着、站着、走着吃才是最常见的姿态。武汉的过早也不分时节,无论地点,更无所谓丰富到眼花缭乱的早点种类,随处无不洋溢着无限热情。丰富的美味加上热烈的节奏,成就一个独一无二的“早餐之都”。今天,凤凰网旅游就带着大家去往武汉,郑重其事地体验一次江湖气概的过早。
文:喻添旧
查看更多精彩美食内容,关注凤凰旅游微信号(travel_ifeng), 回复“赏味”收取。
都说去到一个地方旅行,想要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最好的方式就是学着当地居民过几日本土生活,那么一顿当地的美味早餐是必不可少的。一日三餐之中,早餐最能体验生活的仪式感。飘香的早点铺子总是唤醒沉睡人们的良药,解放着一座城市整夜的疲惫感。
凤凰网旅游赏味在这个冬天推出城市早点系列,用热气腾腾的早餐送上一份清晨的温暖。接下来,就跟着我们走进不同城市的早点铺,寻找各地独一无二的真滋味和真性情吧。
初次在武汉旅行,或许你的第一感觉便是这座城市特别“莽”,最强烈的体验大概来自于味蕾传达过来的直观感受——大量辣椒入菜,令武汉菜的口味总少不了刺激。但武汉菜又不可凭一个辣字以偏概全。坐落在江汉平原东边的武汉,有着物产丰富的天生骄傲,在承载鄂菜江湖气息的同时,又将独特的码头文化融入其中,造就了丰富庞杂的滋味体系。
小龙虾
事实上,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武汉,成也融合“败”也融合,南来北往的人们停在这里又离开这里,使武汉难以形成完全独立而属于自己的味道体系,以至于鄂菜缺席八大菜系之列,进而难以如它的湘川邻居一样,把饭馆开到世界每一寸角落。但对武汉人而言,他们似乎也“懒于”将湖北菜推广到外面的世界。毕竟在这座好吃会吃的城市里,最好的食物和滋味都被传说中的“九头鸟”留在了自己家里。在这种埋头自享的过程中,不“独立”的武汉美食“独特”了起来,自早餐时间就此爆发开,成为蔡澜所称赞的“早餐之都”。
“过早”
武汉人将吃早点叫做“过早”,一个“过”字,便看出武汉人对早餐的态度,犹如过年过节一般隆重。武汉从不是一个文绉绉的城市,或许少了诗画江南的弯绕缠绵,多的尽是江湖儿女的爽快豪情。承袭着这种气概与文化,武汉的过早不分时节,无论地点,更无所谓丰富到眼花缭乱的早点种类,无不洋溢着无限热情。
这种热情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清晨走上街头看看,那些过早的武汉人扯一张塑料小凳吃、拼一张油腻桌板吃、蹲在马路牙子吃、靠在灯柱底下吃、翘脚蹬在花坛边吃,甚至于赶着红绿灯也能吃。整座城市的勃勃生气,就在这样的节奏下流窜,所有加入到过早队伍里的食客,循着这样的节奏,嘴中食物也变得更加美味。
明星王凯演绎正确的过早姿势
今天,凤凰网旅游就带着大家去往武汉,郑重其事地体验一次江湖气概的过早。
目录
1.热干面
2.三鲜豆皮
3.汤包
4.面窝
5.糊汤粉
6.油饼包烧卖
7.糯米包油条
热干面
武汉的代言人,作家池莉在《她的城》中刻画了武汉人是如何过早的:“热干面配鸡蛋米酒;热干面配清米酒;热干面加一只面窝配鸡蛋米酒;热干面加一根油条再配清米酒;这是武汉人围绕热干面的种种绝配。武汉人为吃到一口正宗热干面配一碗米酒,可以跑很远的路。”这篇文章收录在2014年出版的合辑《汉口情景》中,是池莉对老武汉生活的温情叙述。
热干面
没错,是热干面,一碗热干面装得下整个武汉。在庞大得吓人的武汉早餐体系中,热干面占据了半壁江山。为了热干面,武汉人可以抛弃掉豆皮、汤包、面窝、卤货、牛肉面、欢喜坨、馄饨油条豆腐脑、汤圆水饺大肉包,仿佛叫醒武汉清晨的,不是东方的第一缕阳光,而是冒着香气的热干面。
热干面
无论炎夏还是寒冬,无论阴雨还是艳阳天,武汉人都习惯于从熟识的摊档获得一份用纸碗盛装的面条,浇上理所当然是辣味的深色浓稠的芝麻酱汁,一边走向地铁或公交车站,一边将热气腾腾的干拌面卷入喉咙里,这种操作总能让初来乍到的游客瞠目结舌。
最有名气的武汉热干面老字号是连锁品牌“蔡林记”,但武汉当地人却不以为然,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钟情的面店,就藏在街头巷尾的小铺子里,这是放任四海皆准的城市寻味准则。
在网络上,热干面被人评为“中国十大面条之首”,这实在有些夸张了,尽管它承载着武汉人过早的满满情怀。热干面被发明的历史并不久远,有据可查的创造也不过将近百年时间,它可不是什么自古传承的传统美食。蔡林记是公认的武汉第一家经营热干面的店铺,1930年开业的老店位于汉口满春路口,但当时打出的“菜单”是麻酱面。
老板蔡明伟夫妇采用武汉人一贯爱吃的加碱切面,经过煮至八成熟的半成品化后,快速过凉水冷却,再淋上熟油拌匀。售卖的时候再次用笊篱盛面下沸水烫熟,拌上芝麻酱打底的调料后即成。芝麻酱要以黑色为正宗,小磨香油调和,配料有虾仁、牛肉、全料等等,这样一碗热量极高、营养齐全的面条下肚,往往能撑得住整个上午,既成为市民喜爱的小吃,又成为码头出大力的工人们的主食,迅速成了武汉人的心头好。在持续走红了20年后的1950年,麻酱面才被正式冠上“蔡林记热干面”的品牌,成为今天武汉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的连锁餐厅。无论如何,来到武汉的游客如果不吃一碗蔡林记的热干面,是怎样都说不过去的。
| 蔡林记
地址:司门口户部巷楼合楼一楼6-7号
| 常青麦香园
地址:万松园路与解放大道交叉口
| 三环热干面
地址:八一路483号武大三环公寓
三鲜豆皮
与蔡林记热干面齐名的武汉小吃是老通城三鲜豆皮和四季美汤包,前者是地道的武汉特产,在不少老武汉心中,比之大名鼎鼎的热干面,豆皮更贴近这个城市的灵魂。
武汉豆皮是将绿豆、大米混合磨浆,摊成薄皮,包裹熟糯米和馅料后用油煎制而成。好的豆皮就像老通城的标准那样,“皮薄、浆清、火功正”。“豆”是去壳绿豆;“皮”是精米细磨成浆;至于“馅”,基础是软绵糯米。经典馅料是为三鲜——鲜肉、鲜蛋、鲜虾缺一不可,鲜菇、鲜笋和青豆也是标配。
三鲜豆皮
一份入得了武汉人法眼的豆皮,必须三鲜齐全,煎出的豆皮形方且薄,蛋皮焦黄发亮咬之酥脆,糯米油泽饱满而不腻。
无论是户部巷这样的游客美食巷还是吉庆街这样当地人流连的老街,随处都能找到架着大锅煎制豆皮的店面,而烹制豆皮的师傅们,个个全是武林高手,承了各宗各派手艺,灶前刀光剑影,锅内滚烫的、野生的、滋啦着油花响声的豆皮,亟待征服每一位食客。
三鲜豆皮
| 阿斌三鲜豆皮
地址:水陆街与复兴路交叉口
| 周记热干面豆皮大王
地址:汉阳麒麟路与桃花街交叉口
汤包
至于同样知名的四季美汤包,虽根源自苏式汤包,其营业历史却与蔡林记热干面相当。四季美的寓意也异常美好——在这里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美食提供,其中汤包无疑是武汉保存沿袭江南风味早餐的成功案例。
汤包
每逢秋风起,应时制作的蟹黄汤包和虾仁汤包常常迎来当地人的排队购买,虽然它也已经是一家随处可见的连锁品牌店,味道依旧可圈可点。
面窝
在武汉早餐摊上,还有一道随处可见的面窝,尽管打眼看去与炸糕油饼无异,但它却是武汉独一无二的特色小吃。面窝的历史比热干面早,清朝光绪年间,由一位卖烧饼的小贩创新而成。
面窝
面窝不含一点面粉,全部都由米浆米糊构成,一把中间凸起的大铁勺,是炸制面窝的秘密武器。这种撒上黑芝麻的好像甜甜圈的圆形脆香米饼,同样说明了武汉人饮食的重油喜好。
| 金包银糍粑面窝
地址:自由路户部巷小吃一条街
| 硚口炸面窝
地址:硚口中山大道16号,骏骏牛肉粉旁边
糊汤粉
大江大湖大武汉,武汉的糊汤粉是这座城市码头文化的代表食物,也是经典的汉味名吃。糊汤粉以江中野生小鱼为原料,在头天晚上处理干净,彻夜熬煮直至骨化肉碎,由此成就一碗鱼汤,是劳动人民味美价廉的恩物。
糊汤粉
过去,为了码头上工的劳力能填饱肚子,汤里便加上生米粉熬成糊,冬日清晨再辅以胡椒和香葱,热辣鲜稠,是为开工前的享受。
糊汤粉
徐嫂家的糊汤粉是老武汉人钟爱的味道,糊汤微稠、细长有劲,一碗起锅后,水乡泽国的鲜香气息扑面而来。喝一碗糊汤粉,标配是一根油条,吃完一套额头都能沁出一层细细的汗珠。
| 徐嫂糊汤粉
地址:武昌自由路户部巷内
| 老杨家鱼汤糊粉
地址:南京路(吉庆街路口东)
| 斌斌鲜鱼糊汤粉
地址:胭脂路侯补街91号长虹菜场旁
油饼包烧卖
武汉人味重,诸如油饼和烧卖这类重油的食物自然不会放过,而将两者相加结合而成的美味炸弹,是武汉人独创的一种新式吃法。油饼松脆,夹上软糯烧卖,重油烧卖里肉丁、香菇和笋粒浸满油汁,能咀嚼出无限香气,竟不觉油腻。
油饼包烧卖
听来像是一道民间小吃的游戏,对于油饼和烧卖的讲究一样不能少。油饼最好用老面发酵,炸出来才是金黄酥脆的模样。烧卖的外皮厚一分蒸不透,薄一寸便拢不住馅儿,每一口都见真功夫。
| 赵师傅油饼包烧卖
地址: 粮道街139号
糯米包油条
同样是两味小吃的结合,糯米包油条也是武汉街头的早餐明星。包油条的摊主推着早餐车落定,案板上铺毛巾,盖以白布,取一团烫糯米铺底碾平,依次上桂花糖、黄豆粉、黑芝麻、花生粉,最后点睛的油条脆得能掰出声响,白布一卷成型,头尾还要蘸砂糖才算圆满。
糯米包油条
这道糯米包油条类似于江浙沪的粢饭团,但不封口,一眼便能数遍糯米里的所有材料,视觉上也是一种享受。最后装进袋中,捂在手里,烫得直叫人拿不住,一份糯米包油条在左右手心来回颠着,直到最后一截送进肚里。
糯米包油条
| 何嫂糯米包油条
地址:循礼门往青少年宫走大概30米处的巷子里
| 武大糯米包油条
地址:武大桂园路尽头左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