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物语:迷失“药材之乡” 探寻渭水源头
旅游
旅游 > 极致之旅 > 正文

定西物语:迷失“药材之乡” 探寻渭水源头

作者:潘那白

九州大地之上,甘肃于先秦就已生起,旧称为“雍凉之地”。 雍凉之扼要中脊,是为定西,通称“陇中”。战国就于狄道置了这陇西郡,是定西历经汉羌藩杂居之始,直到这民族融合的过程伴随到宋元时期,才稍安然。距今已然2200年有余。

雍凉之扼要中脊,是为定西,通称“陇中”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在古代还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这雍凉之地的“咽喉”,又离市区不远,交通甚便。且得看我这孤陋寡闻吧,来定西之前,其实并不知道北方有这么一个地方,南方人嘛,大多停留在“北方是很远的远方”,而大西北,那肯定是“苦瘠甲天下”了吧?黄沙漫天,是不是?殊不知,依着定西这文化底蕴,看似简陋,实则深沉到无可比拟啊,外朴内化,早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再到青铜时代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众多可数家珍的史实证明这乃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摇篮之一,众史如珍,也就生出此生真是难得来此,悟及幸之,未失之交臂。

定西丰富的文化底蕴

定西的历史可要比清明上河图不知道能长个几幅画卷。西起临洮绵延3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遗址,陇西原邑西河滩大禹治水遗址,海内外李氏寻根敬祖的“李氏堂”和通渭温泉,汉代新莽权衡、唐明皇御笔“哥舒翰记功碑”、元代墓葬群、明代的铜钟,还有渭水源头鸟鼠山的西周文化遗址,建于宋代的威远楼、修于明朝洪武年间的灞陵桥、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家族墓地……太多了,太多了!

行走定西

夏末秋初,行至定西一带。虽阔别近两月,我还是能清晰记得那时的定西,清风里已带着半丝凉意。植物依然翠绿,只是有些叶子多了一圈黄边。

渭洮山水

渭水之源

叠嶂的山峦,重重的丘陵,蜿蜒无尽的洮河,逶迤南下的渭河,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互不相融,《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这里的渭河和洮河就是“泾渭分明”一词的源头出处了。汤汤泾渭河犹如两条玉带,将秦陇大地紧紧连为一体。这其中的泾渭文明也被掩护在此。有名满天下的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渭源莲峰山、太白山,享誉陇上的临洮岳麓山、岷县二郎山、陇西仁寿山、通渭鹿鹿山等等。秀隽的山峰顶上,浮层飘渺的雾霭,恍若梦境,如临天庭。

渭水之源

洮河。这片流域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之地,彩陶为证,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存,他们创造灿烂辉煌的马家窑文明、寺洼文明等。彩陶的形制和图案透露了人类初期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向自然索取的生活状态。洮河蜿蜒迤逦,俊秀的山崖时而陡峭凌空,时而缓和平坦,绵延不绝。

一、陇西:“天下药仓”

陇西药材市场

陇西,隶属定西的县城其一。陪行同人特意告诉我陇西城里到处都是“中药”味,起先我还没怎么听懂,想着陇西人民都爱喝药吗…原来这里是盛产310种中药材的大后仓,由于药材资源种类丰富居多,因此每年都会有陇西中药材交易市场,怪不得一入定西处处可见“千年药乡”和“西北药都”的宣传标语了,陇西更是亦然。

陇西药材市场

那些新闻里在写关于陇西的报道时,写的数字硬气磅礴,一组组“大数据”自豪地抛出:“以陇西为中心的药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年交易量100万吨,其中白条党参的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黄芪的交易量占全国黄芪交易量的80%以上。全县已普查到的中药材品种310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主要品种中,陇西有96种,占全国的26.4%;常用的130多个品种中,陇西有93种,占全国的72%。中药材种植面积35万亩,标准化种植面积20万亩,总产量4.21万吨,产值达14.04亿元。”

陇西药材市场

心想,既来此,不妨中药材交易市场走一圈也好。到此,只见人头涌动,空气中弥漫着药香味,摆放整齐的中药材摊位向市场里一直延伸,难见尽头,蔚为壮观。但转完一圈下来才了解到这里主要是完成大宗交易。黄芪、当归、甘草、党参、款冬花、板蓝根、柴胡、大黄、丹参、防风是最主要的交易药材。

在我看来,许多东西是不能用科学来下定义的,我始终认为植物比动物更高级。植物,以它们纤弱的、静止的身姿,以内心的意志与信念,以始终不渝的爱,在多灾多难中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

陇西药材市场

梅特林克在《花的智慧》中有感地说道,”植物所构成的明朗底蕴,它们可能成为我们一生幸福和安宁的奥秘,“如果我们借助我们花园里一朵小小的花儿所显示的力量的一半,用来解除压迫我们的形形式式的必然性,比如痛苦、衰老和死亡,那么,可以相信我们的境遇将迥然不同于现状。”就如这些中草药,有赖于陇西干而不燥、凉而不湿的自然条件,酣然地占据着这片黄土,以至成了天然优质的药材仓库。这些中药材资源、党参、当归等十多种药材已有上千年的栽种历史,甘草、柴胡、地骨皮等四十多种野生中药材遍布全县。但陇西境内仍以盛产党参、红黄芪为盛名,其党参为营养补品,有补中益气,调和脾胃,润肺生津等功能,白条党参条长肥大,尤亨有盛誉。红黄芪呈现圆柱单条,无须条,质坚而硬,由此得以内外畅销。

陇西药材市场

中药材的善用,妙在一方取一方,经合之并熬制,方能解疾。这不免也是人类接受植物对自己的洗礼罢。且说中药的话,中药最讲究配药的分量,多一分则药效有天壤之别,差一克则可能药效全无或产生完全不同的后果。这就是中草药的奇妙之处!同样一个方子,同样的望闻问切,同样的一种病,可不同医生开出的药方,疗效却完全不同。高明的医生可妙手回春手到病除,而庸医则会把小病拖大轻病拉重活人医死。药抓好了,药剂师三下五除二变戏法般,“唰唰唰”一眨眼药就像一块块方形红糖似地包好了。我暗自称奇,这多像魔术般奇妙神秘啊!

陇西药材市场

离陇西,往临洮,车中得句:

本草五味是何方,行前不知有陇西

百年兴亡已如是,千年药乡任谁能

二、陇中美食:最爱烧鸡粉

1.陇西腊肉

陇西腊肉

腊肉算是陇西饮食中一张豁亮豁亮的名片。含了它,嚼,清香却不咸。腊肉,怎一咸字可概括。进一门房,主家言语少,和善,透着憨。我问,如何能腊而不咸,主家露齿而笑,道:“自然是“没啥诀窍没啥诀窍,只是搁盐少。”腊而盐少,玄机已显。

陇西腊肉

腊肉其实是腌肉,因为在农历腊月腌制就叫了腊肉。“岷县蕨麻猪,漳县盐,陇西人腌,兰州的黄河水煮”,陇西腊肉,讲究的是这。牵头肥猪,白刀进去红刀出来,肥肥的大活猪就成了俎上肉,净了毛垢,去了头及后腿,以背脊为界,劈为两半,在肋骨十三和十四条间开刀,取出胛骨和前蹄骨,砸开脊椎髓道,砍断肋骨中部,肉胚造就。后用盐、花椒、茴香、姜皮、大香、筚拨、姜、豆蔻混合研成粉末调料,盐占九成,均匀抹于欲腌之肉的周身遍体,然后放入专门的腌肉老池,腌泡四十天左右出池,置阳光下晾晒数日,肉腌成。瘦肉灿艳似红霞,瘦而不柴;肥肉晶莹若玛瑙,肥而不腻,微带透明。热吃口感最好。西北汉爱把肉夹进馍里,这样吃起来,满嘴生津,味道上好,味觉虽咸,但吃后不渴,滑爽不腻。

陇西腊肉

2.陇西烧鸡粉

以鸡肉、鸡蛋、淀粉、菠菜汁及多种调料加工而成,此谓烧鸡粉。肉蛋兼备,四季皆可食用,酷暑时凉食,清爽可口,消暑解热;严冬时热食,驱寒补身。

烧鸡粉

烧鸡粉汤呈褐粉绿、清爽可口,汤里的烧鸡肉也十分鲜香。据说,大病初愈的人吃了烧鸡粉,不出三天就会来了精神。烧鸡粉用的是土鸡炖的真鸡汤啊,但现在有些卖烧鸡粉的,会给你掺了水,撒了味精或其他的什么东西,反倒是弄巧成拙了。

烧鸡粉

关于陇西烧鸡粉的来源,有一个爱情故事相伴。传说在古时候,陇西城里有家员外,该员外喜欢吃菠菜、鸡肉等。该员外生有一女,漂亮温柔,却单单喜欢上了自家的厨师,惹得那员外分外恼火。但自己的女儿在这件事上宁死不让,员外也奈何不得。看着自己的女儿不听自己的劝告,员外很是苦恼。忽一日,员外想出一个主意,遂把厨师和女儿叫来,指这自己的那些珍珠翡翠金银对他们说,你厨师不是很有本事吗,那你只要能把这些东西做成美味,我吃了之后满意,就同意把女儿嫁给你。厨师和女儿听后,很是苦闷。经过一夜苦思,厨师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找来菠菜洗净,然后搓烂,挤出菠菜汁。再用菠菜汁水和淀粉搅拌,做成了翠绿滑嫩的绿粉。然后煮了鸡蛋,炖了鸡汤。翠绿的菠菜粉犹如翡翠,蛋黄蛋清好比金银,加上醇厚的鸡汤,成了美味。员外吃了之后大喜,于是成全了他们的爱情。

烧鸡粉

3.担担面和凉面

好吃的担担面必得是有名有姓的。老家人讲,要想吃到老家的担担面味儿,主要是辣椒和醋要放得到位。一般的担担面里调的是生醋,想吃得特别香的话,醋要炝过再放进面;一般担担面中的辣椒是鲜红的,其实透着一股焦香味的辣椒下面才最爽!临洮凉面味美可口,冬热夏凉食之都便。制作时用精粉、蓬灰,扯为宽、细两种面条。下熟后以芥末油、油泼辣子、大蒜、精盐、红豆腐、汁汤拌匀,这时的面条子哟,透着金黄亮的招眼!再加点囱肉,那可叫一个爽口嘞!滑嫩,酸咸辣齐上阵,是有股那么老西北的劲儿。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陇西人的早上总会说:“一碗面总要吃哩嘛。”

4.浆水面

南方和北方在饮食方面差异如两极。北方人的主食主要以面食为主,而我们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称呼也有别,北方人将一日三餐吃的都叫“饭”,南方人只管把米饭叫“饭”;南方人每餐都要吃青菜,可对于北方人来说,有没有都无所谓。因此,对于许多漂泊在南方的定西人来说,能够吃上一碗香喷喷、热乎乎的带青菜的面食,成了一个奢望…

浆水,是定西人们一种夏季饮料和烹调面食的佐品,定西的父老乡亲几乎都会做发浆水,人人又都喜食浆水。制作浆水过程也比较简单,乡亲们都叫“投酸菜”。首先是要准备好菜。乡亲们喜欢用一种叫“苦苣”的野菜作浆水。苦苣在定西乡间到处都有,无毒素无污染。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好了,很少去采这种野菜,就拿新鲜的芹菜、白菜、包心菜来代替。

将这些蔬菜的叶子洗净后切成大块,在开水中煮到七八分熟,然后倒入准备好的缸中,加上少量旧浆水作“引子”,其实就是加入乳酸菌。然后封好罐口,一周左右在乳酸菌的作用下就有了酸味,并有淡淡的菜香,这时浆水即可取用,里面的“酸菜”也可以用来下饭吃。做浆水的酸菜吃起来清宜爽口,因为它是发酵的,而不像我们平时吃的酸菜是腌的。

做面时,将浆水用自家胡麻榨的香油一炝,待煮沸后,再放一些葱花和香菜,煮上一锅自已擀的面条,等面熟了以后放入浆水之中,这样浆水面就做成了。吃饭时,再调一点儿油泼辣子,只是闻那么一,保你鼻子醒了肚子叫了,那吃一口瞧瞧?哟,好似一个食仙天堂,味踏祥云般的体验!

5.陇西甜醅

陇西甜醅,也叫醪糟。用莜麦、青稞、小麦不同原料制作,特色各有千秋,依了口味挑选而食。

甜醅

甜醅经发酵而成。将莜麦,青稞或小麦用清水喷湿,待半个时辰,手摸均匀潮湿,装入编织袋中,揉搓,去其浮皮,入锅煮熟,不可过熟,出锅平铺案头,晾温,拌酒粬,装盆,添少量凉开水,用擀面杖在中间戳一圆洞至盆底,用棉织物覆盖,三到二天,起封,一股酒醇香味扑鼻而来,近视之,则圆洞湿润浸洇,似有水要溢出,用筷子抄少许放在舌上,甘甜沁脾。

看当地人,都是当街置一白铁皮覆面的桌子,备二三白色搪瓷大盆,分别盛了莜麦、青稞、小麦甜醅,再设一小搪瓷盆,将小花碗小勺浸泡在凉水里。卖者穿了白色大褂,拿白毛巾不停地檫拭,让人感觉是一个干净清凉的世界。来者要五毛钱的甜醅,主家先起身弯腰,大拇指抠着碗边,四指扶碗底,将碗反扣,在大瓷盆里撩得尖尖甜醅上刷刷两下,碗靠盆底倾斜,用筷子一截,刚刚半碗,不多不少,动作娴熟利索,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一碗下肚,余香缭绕腔齿,感觉没过足瘾!

定西美食实在是多得很,这只是说了三分之一都不到而已,要都吃个遍地话,怕是得个七天哟!

定西

几日下来,还发现另一有趣的特色,这里的男人都被这西北的厉风,吹出了一张张锐化鲜明的五官。凹深的脸纹路,肆意的胡须。地图显示我们向北挪步。一路闪过丹霞地貌和高低起伏的丘陵,偶尔闪过的房屋像是与世隔绝般遥远。

三、渭源“美人”:灞陵公园

灞陵公园

清初,沿用明治,由陕西省分设甘肃省,渭源县属甘肃临洮府。潺潺渭河行源于此。然与渭河作伴千年的守护神——灞凌桥不得不被提起。

早餐作罢,渭河边走着走着到了灞陵桥,晨光刚刚褪去,艳阳似羞,见一弯廊桥横跨在渭河之上,轻盈如虹,灵动欲飞,与波光粼粼的渭河中的倒影合成一个美丽的圆。这圆颇为神奇,上半圆若虹,优美淑静,如诗经中那位“俟我于城隅”的静女,与我的目光脉脉相对,仿佛故人般亲切。下半圆如练,被流动的水波牵扯摇曳,闪烁而羞涩,即使我睁大双眼,她也不肯让我窥见她飘摇朦胧的容颜。两端桥头掩映在绿树垂杨之间,一川渭水在桥下汤汤奔流,远处青山如黛,正应了“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美丽诗境。

灞陵桥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和故事。

空当儿里,我央求当地带路人为我讲述关于灞陵桥她的历史,谁能想到,灞陵桥的诞生却源于一场刀光剑影的战争。那是明代洪武年间,明朝大将徐达追赶元军守将李思齐兵至渭源,因渭河暴涨,阻断明军去路,无法继续向西,徐达便命当地民工和兵士用大笼装石投入河中做桥墩,在其上架木为梁,上铺木板,覆盖泥土,修建了一座便桥。因这是千里渭河上第一座桥,又因渭水通长安绕灞陵,即名为“灞陵桥”。之后徐达派将军冯胜过河,绕道临洮东峪沟截断元军退路,自己率大军猛攻。李思齐抵挡不住,遂降。这段历史,在岁月的沧桑烟云中虽已日益暗淡,但它却给婉约的灞陵桥平添了英雄气,就像柔婉清丽的李清照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一样,让灞陵桥多了一种秀丽其外、风骨其中的豪迈风范。

灞陵桥

其实铁马冰河、杀伐征战只是灞陵桥生命里一场壮烈的梦。梦醒后,她又复归于桥的平凡与亲和。“既济行人,复通车马”,数百年来,灞陵桥用她的身躯连通渭河两岸,默默地接引贩夫走卒、布衣草民走向家园,回到亲人身边。也许是她不堪重重叠叠脚印车辙的重负,也许是她看到过太多人世的离合悲欢,她累了,便在渭河的洪水里无言地坍塌。她本想以这种方式在人间消失,但没有她,行人车马即被渭河阻滞。她的重要性已被千百心灵记取。于是缙绅乡民多方捐助,一次次重修灞陵桥。但土木结构的平桥,难以抗拒渭河汹涌的洪峰,以致屡修屡坏,常为乡民忧患。

灞陵桥

灞陵桥诞生五百多年来,一直为普普通通的平桥。风霜雨雪中,她将涛声激浪埋在心底,独自承受风雨雷电的摧折,默默地接引众生到此岸彼岸。这是一种修炼,也是一种等待,就像西施浣纱越溪、昭君湮没深宫。她在等待那个让她重生的人,等待一个华丽转身的契机。

公元1918年,经历五百五十年的等待之后,灞陵桥终于等来了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人——渭源县清源镇柯寨村的能工巧匠何遇江、何遇海兄弟。那一年,他们主持重修灞陵桥。大匠运斤,成就名桥。在何氏兄弟手中,灞陵桥发生了美丽蝶变。普通的平桥一变而为纯木悬臂曲拱单孔廊桥,桥面和桥底以每排十根方木并列为十一组,从两岸桥墩逐次递级飞挑,桥顶为飞檐式灰瓦廊房,共十三间六十四柱,桥两头建有卷棚式桥头屋,四角斗起,脊耸兽飞,雄伟壮观,与桥身浑然一体,凌空舒展,势若长虹,成就了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全国仅存的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此后,建筑大师茅以升也对灞陵桥青眼有加,在他著的《桥梁史》里单撰成篇。

灞陵桥

清代诗人杨景熙这样笔叹灞凌桥:

闲眺城边渭水流,

长虹一道卧桥头。

源探鸟鼠关山月,

窟隐蛟龙秦地秋。

远岸斜阳光射雁,

平沙击石浪惊鸥。

一帆风顺达千里,

东走长安轻荡舟。

如今,踏上灞陵桥,目光流连于这些碑匾联句之间,宛如穿行于词采丰茂的诗歌王国,每一步都踩着诗的韵律,每一眼都看见历史兴衰。站在桥上,读着桥头壁上汪精卫书写的铁画银钩的碑文:“关中八川,灞注于渭,渭则源自鸟鼠,昔日首阳,今之渭源……”心中总有丝丝缕缕的怅惘。

四、渭河源:众源皆生态

渭河源

“追溯方知源头远,缘流始觉渭水长”。渭河是周、秦、汉、晋、北魏、北周、隋、唐中国历史辉煌时代的渊源,是华夏文明的血脉之源,是秦陇大地的情感之源。渭河源景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的渭源县,距县城西南30公里,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大禹导渭始祖文化的源起之地。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占地面积为46.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5%以上,动植物种类达750种之多。文化内涵厚重,《尚书·禹贡》载:“大禹导渭自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水经注》云:“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

鸟鼠山

这里主要以泉瀑、云海、峡谷、秀山、原始森林、高原草甸为主体,以渭河文化、大禹导渭始祖文化、鸟鼠同穴和谐文化、探源祭祖寻根文化、养身济世道家文化等众多思想学说和人文遗迹为内涵,以渭河流域民俗为补充,形成探源、寻根、祭祖三位一体,山、水、情天人合一的景观特色。现已开放滨水景观带、乡村休闲区、禹王谒拜区和生态探源区四大游览服务区及渭河历史文化展览馆、禹王殿、中华九鼎台、龙王庙、“品字”三泉、龙门涧、鸟鼠同穴、春野白薇、松林雾霭、银桦点金、源头冰凌等多处景点。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