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玏:在北京肆无忌惮地活着 是生活给的浪漫 | 归来仍是少年
旅游
旅游 > 极致之旅 > 正文

杨玏:在北京肆无忌惮地活着 是生活给的浪漫 | 归来仍是少年

从繁华都市到文旅名城,从普通少年到当红明星。他们不仅是一部影视作品的颜值担当、一个领域的意见领袖,还是照亮那个被称为“故乡”的城市中,一束耀眼的光芒。

对于他们来说,故乡是吃不够的港式牛腩面;是彻骨寒风下的冰灯雪雕;是庙会上老师傅捏的面人;是点缀在森林与山水中的人间烟火;是除夕夜宴开场时的热闹场面;是父亲下班后才能吃到的“剧团宵夜”;是年夜饭上外婆做的一条鱼,是童年抓而又放的小青蛙,是什么菜都可以缺,唯独不可缺的是家人的团聚。

2月2日起,凤凰网旅游携手韩寒、李治廷、黄景瑜、李光洁、尹正、黄觉、王鹤棣、韩东君、杨玏独家分享故乡记忆。

本期作客凤凰网旅游的嘉宾是来自北京的杨玏。

自动播放

点击此处,查看H5版本,测试你与北京的秘密关系~

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报房胡同和小鹁鸽胡同中间,坐落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上幼儿园中班之前,人艺的宿舍楼便是杨玏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后来,他搬去了崇文区读小学和初中,体育馆路、龙潭湖和天坛东门,这些地标的存在几乎勾勒出他储存成长记忆的版图。

文:锡兵丝,艺人统筹:许璐

“小时候觉得那里的路特别宽敞,可以在路上踢球、滑旱冰,现在都不行了。”车越来越多,“好玩”程度减了几分,杨玏却还是觉得,那片地方与自己记忆中的存在没有太大差别,“崇文(区)虽然后来并入了东城(区),但那一片保存得相对完好。”有事没事儿的时候,他会回去看看,“红桥商场、培新街,这些以前就有的东西现在都还在。”

身为85后,杨玏仍然能从走街串巷的生意人和相声戏曲的文化里感受到“老北京”的滋味儿。记忆中,北京的传统特别有趣:小时候去逛庙会,先缠着父母给买个风车,边转边吃糖葫芦,庙会上能吃到杏仁豆腐和面茶,还有手巧的师傅坐在路边捏“小面人”,有孙悟空、猪八戒……“对于我们这辈人,心里边这些记忆挺重要的”,他希望这些民俗和工艺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来,“哪怕和生活会有距离,但你至少知道,那地儿在,那些东西还在。”

高中时期,杨玏离开了这座熟悉的“四九城”,去往英国求学,之后转去美国读大学,工作之后也是天南海北地辗转着,每一次北京“出走”他都十分不舍。好在每次回来,这座城市还是那么亲切,“回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甭管怎么着,先在家吃一顿。你说多好吧,未必,但它就是你最熟悉的那个口味。” 一家人总会聚在姥姥姥爷家吃饭,因为是传统的北京家庭,做的吃食都算地道的:豆汁儿、灌肠、炒肝,年夜饭的时候“炖个肉,或者吃个烤鸭,饺子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讲到地道的北京菜,他几乎可以不停歇地给你列出一长串名单,小肠陈的卤煮、爆肚冯的爆肚、鼓楼和牛街的涮羊肉、交道口吃烤羊腿的那条街……这城市享乐和安稳的一面,都舒坦地融化在味觉里了。

杨玏喜欢去北海遛弯,看夕阳。红墙、绿树、琉璃瓦,像是“绝妙的着色图画”。他也喜欢景山公园,在那里可以看北京南北中轴线,故宫、天安门、鸟巢、水立方,规整地矗立在南北两端,让历史与当下形成一种互文。

北京,有着老舍眼中的仪态端庄,也有着王朔笔下的张牙舞爪。操着一口京片子的杨玏饰演《匆匆那年》里的陈寻时,天真与热血浑然天成——那种“混不吝”的劲儿是“北京小爷”身上特有的气质。“北京男孩比较直爽,不太在意社会固有的条条框框。不管面对什么人,想说什么,可能就脱口而出了。另外,北京男孩身上会有一种自信,可能从小生活在这儿,就会沾染这座城市本身的气质。”

他觉得自己在这座城市里肆无忌惮地活着,是他给予生活的浪漫。承载着这份浪漫的,是这座城市包容的底色。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在北京找个咖啡馆懒懒散散地瘫一整天;如果你想,也可以在北京去往国贸和三里屯感受现代化的气息,“当你想选择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在北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落。这是我觉得它最美的地方。”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