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车玛莎拉蒂、意大利肉酱面、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三样东西,却有一个共同的故乡——意大利博洛尼亚。
很少有人会专程去博洛尼亚玩,因为它本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城市。博洛尼亚(Bologna)位于意大利北部,是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Emilia-Romagna)的首府。从地图上看,它位于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之间,被这两座城市抢尽了风头。却也“因祸得福”,没有熙熙攘攘的旅游团,更不那么商业化,反倒成了意大利被埋没的乐土之一,也是我第四次意大利之行的惊喜。
应该说,意大利永远不会让我失望。
博洛尼亚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伊特鲁利亚人公元前534年就在此建造茅舍,围以石墙,当时被称作菲尔辛纳(Felsina),就是最早的城市,以牧羊为主业。公元前4世纪被高卢帝国占领,后被古罗马人占据,改称Bononia。到了公元前88年,城市规模就已经非常可观。公元1088年,这里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Bologna),以法律和医学两个专业著称,是欧洲所有大学的母校。千年来西方世界无数年轻人来此求学,给城市带来了生气,文艺复兴时期,这里是意大利唯一允许女性担任专业职位和获取大学学位的城市,1998年甚至在阿根廷成立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分校。整座城市仿佛一座露天博物馆和图书馆,老城各处都能找到文人墨客留下的点点滴滴:千年不倒的双塔、突然完工的大教堂,“小威尼斯”般纵横交错的河道,海神喷泉的背影……这座还未被国人所熟悉的城市里,隐藏着我想寻找的那份意式生活。
我曾经这样描述过意大利:要是跟意大利人讲效率那你就输了,意式生活方式里就浓缩了一个“慢”字。可慢性子的南欧人却造出了这个世界上最快的交通工具之一——跑车。法拉利,兰博基尼,玛莎拉蒂都是耳熟能详的豪车。
玛莎拉蒂(Maserati)汽车的标志是树叶形的底座上放置了一支三叉戟,三叉戟就是罗马神话中海神尼普顿(希腊神话中叫波塞冬)手中的武器。尼普顿手执三叉戟,乘坐在马车上飞掠海浪,威震四海。玛莎拉蒂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六,他相信海神的三叉戟会赋予跑车永恒、精致和充满感情,更象征着车手的梦想成真。这个标志也曾作为博洛尼亚的市徽。
玛莎拉蒂创办多年后,曾在公司打工的恩佐·法拉利,在距离博洛尼亚不远的摩德纳(Modena)小镇,创造了以其姓氏为名的法拉利公司,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我再次来到意大利,不想再错过这座我已经盼望了很久的文化之都。谁知计划赶不上变化,原本订好了早上9点从罗马火车站出发的火车,中午就能抵达博洛尼亚,却差一步没赶上火车,眼看着列车驶出了车站,只得改签下一班,又遭遇了晚点,下午才到博洛尼亚。博洛尼亚火车站位于老城边缘,预订的酒店距离车站步行仅5分钟,把箱子放到房间里就匆匆前往老城区。
进入老城的第一眼,我便爱上了这座城市。确切地说,它更适合生活,这一天恰逢周日,住在附近的当地人都汇聚到老城,或逛街或休闲,主街熙熙攘攘的人让城市更加生动。
老城区大部分建筑外墙都使用红土、焦橙和暖黄色的色系,色调不强烈却十分淡雅,“红色之城”便是这座城市的又一个称谓。叫“红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这里是意大利GCD的一个据点,二战时期更是意大利反法西斯的中心。
沿着主街(Via Indipendenza)一直往市中心走,道路两旁的柱廊最为显眼。不仅仅在主街上,城市里所有的人行道都以走廊形式建造,这是中世纪时博洛尼亚对建筑的一项规定,既可以遮风挡雨又美观大方,修建时政府曾对柱廊的形状、高度都有统一的标准(谁说意大利人不靠谱没规则来着?),就成了今天看到遍布全城的柱廊,蜿蜒曲折长达近40公里,一直延伸到附近的山上,所以又有人称这里为“柱廊之城”。
主街的尽头就是市中心的马乔列广场(Piazza Maggiore,又译为“马焦雷广场”),是博洛尼亚的主广场,也是城区最大的公共广场,始建于公元1200年,长方形的广场四周围绕着数座重要的中世纪建筑,广场一角有游客信息中心。每到夏季,广场就是城市最热闹的地方,夜晚会举办各种免费的音乐会、放映电影等活动,全城的老老少少就聚集在这里观看。或是坐在广场旁边的酒吧买一杯酒,看街头人来人往(当然也可以喂鸽子)。
广场西北角的海神喷泉(Fontana del Nettuno)被视为城市标志,由法国著名雕塑家吉安博洛尼亚(Giambologna)于1564年受红衣主教委托创作,作为教会权力的象征。雕塑上部是高3米多手持三叉戟的海神,矗立于代表世界四大河流的顶端,河流流入象征四大洲的美人鱼,海神以一种高贵的姿态控制着海水,脚下有四名小天使嬉戏。整座喷泉层次分明,排列有序,泉水注入下方的石盆中。
如果有人留意过梵蒂冈博物馆里的众神雕塑,一定会注意到有不少裸体雕像的“关键部位”都有一片树叶,看上去反倒那么不协调。其实这是文艺复兴后,天主教会掀起的一次保守风潮,认为赤身裸体“有伤风化”,公元1557年教皇保罗四世命人在所有雕像上添加用石膏做的无花果叶,海神喷泉在建造之时也未能逃脱这“陈规陋习”。艺术家一方面不愿意得罪教皇,一方面又想展示海神的雄性气概,就在雕像的背影上下了功夫。每到夜晚,一侧的灯光打到喷泉上,海神的影子映射到对面墙壁上,显现出婀娜多姿的样子。
广场上最显眼的建筑,就是喷泉斜对面的圣白托略大殿(Basilica di San Petronio) 。
教堂始建于公元1390年,由当地市议会决定修建,这也体现出博洛尼亚的权利在市民而不在教会,得名源自公元5世纪博洛尼亚的大主教圣白托略。平心而论,这座教堂算是我所见过最难看的教堂之一,外表不仅光秃秃的,还颜色不一,和整座城市的土红色着实不搭!
因为,它根本就没盖完,是一座烂尾楼!
教堂长132米,宽60米,顶高45米,立面高51米,可容纳2.8万人,如果按体积算排名世界第10位,如果按砖砌教堂算,则排名世界第一,也是世界第五大长方体教堂,始建时曾计划建成世界第一大,规模要超过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搁谁是教皇也不干啊,你建成第一大我上哪儿去?16世纪在位的教皇庇护四世(Pope Pius IV)命其停工,怕他们不听话继续扩建,还下令在东侧建造起了一所大学,今天在教堂外立面还能看到突然完工留下的痕迹。
由于工程草草收尾,今天走进教堂,看到内部并不像我们印象中的意大利教堂那样有华丽的装饰。公元1530年,教皇克勒芒七世在此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加冕为意大利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拿破仑的妹妹艾丽莎·波拿巴也葬在这里。
来此之前我就听闻教堂里有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日晷,在里面找了半天都没找到,发现许多人都低头看地面,左侧地上镶嵌的那条一直通到教堂门口的铜线,就是日晷!
欧洲许多教堂地面上都镶有铜线,在没有钟表的年代用来看时间。博洛尼亚人建造出了世界上最长的日晷,用十二星座标识出相应的月份,旁边再刻上日期。太阳在一年中所处的高度不同,光线从屋顶的洞射进来,投到铜线上以不同的尺寸出现,显示出当天日期,比用望远镜测量还要精确。
但在现代的欧洲,还实行夏令时,时间和太阳不一致,要晚一个小时,经常有失望的游客认为日晷坏了,当地人说“是他们等的太早了”。
这就是博洛尼亚,人们总是走在时间之前。
到达方式:从火车站(Bologna Centrale)或汽车站(Autostazione)出发,沿着Via dell 39; Indipendenza大道可以通向市中心马乔列广场Piazza Maggiore。
开放时间:每日8:00-18:30 (冬季到18:00).
门票:免费参观。登顶俯瞰整个Pizza Maggiore需3欧元(Bologna Welcome Card 持有者及12岁以下儿童免票)登顶需要乘坐电梯,每日10:00-13:00及15:00-18:00。
电话:0039-051-231415
===================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旅行分享师、跨界自媒体人。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40余个国家,200余座城市。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