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蜀王建成都,已过去了3000年。
名字未变,城址未改,
哪怕在最动荡的年代,
成都依然底气十足,
把任何危险,都化在了盖碗茶里。
这座安然自得的城市,
是如何走过这动荡的100年的?
现在,就让我们回到100年前,
看看成都的底气从哪里来。
1900年,成都东门迎辉门,和城楼博济楼,承接着20世纪帝国最后的余辉。
1901年,从南城墙上俯瞰成都南较场,也就是当时比武操练的地方。
1902年,成都贡院的石牌坊、至公堂和两旁的考棚,这里是皇城的最中心。1919年,四川省阻止了皇城的拆除,但苟延残喘半个世纪后,还是在文革中消失了。(图/陶维新)
1903年,成都城隍庙。在90年代东大街改造中拆除。(图/约翰·伯奇)
1904年 ,成都教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
1905年,四川省第一届现代运动会,40个学堂的3281人聚集在成都,比拼竞走、蛙式竞跳、操枪、劈刺等。(图/陶维新)
1906年,外国人参观正在拆除的成都贡院考棚。每3年,这里会举办一次乡试。
1907年,成都的望江楼。唐时,女诗人薛涛定居浣花溪边,后来成都人为了纪念她,便在此修建了壮丽的建筑群,望江楼就是其中之一。(图/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
1908年,成都存仁医院大楼、塔楼。这是我国最早的专科医院,解放后存仁医院并入华西医大医院。
1909年,宣统元年出版的成都城区地图。中心小方框是皇城,左边蜈蚣型的街道就是满城(满人聚居地,也叫少城),宽窄巷子、奎星楼街都已存在。
1910年,成都西门清远门和城楼江源楼。那时城墙是成都最高的建筑,鸟瞰全城,屋顶如海洋。(图/甘博)
1911年春,成都花会期间青羊宫里的货摊。(图/路得·那爱德)
1912年,节日期间成都的街头。那时,街道连接着日常生活,开放的街区结构促成了邻里的凝聚力。
1913年,祭拜关帝庙。
1914,成都满城关帝庙,现在是支矶石街西口成都书画院。(图/威尔逊)
1915年,成都北门口的挑夫。(图/西德尼·戴维·甘博)
1916年,成都西城门外的一条小路,城墙上是一家钟表行的广告,
1917年,被川军炸开的皇城城墙,豁口处站满了看热闹的居民,到处是破烂的家具和房架。(图/西德尼·甘博)
1918年,成都文殊院在室内打坐的和尚。(图/西德尼·甘博)
1919年,望江公园。
1920年,四川军阀杨森,4年之后,他下令修建了成都第一条马路“森威路”,各省商帮沿路设店,后来改名春熙路。
1921年, 成都万里桥(南门大桥)下。
1922年,成都船夫穿过南门大桥。
1923年,成都南门外,南河边的汲水车。自古城内水井水质不好,人们就在这里修起了直径10米的大水车,把水打上来,穿过城墙,引入城内各街道的蓄水池里。
1924年,成都街头,剃头,一把剃刀,一只脸盆,一壶热水,足矣。
1925年,成都东门码头。这是锦江,曾经船来船往。但现在,已经看不到这些乌蓬船的影子了。百年前的成都,也有江南水乡一般的景致。
1926年,成都走街串巷卖灯芯的人。背负毡褥,难免风餐露宿。
1927年,夏日后的成都西街,大太阳下,手拿油纸伞的行人脚步匆忙,驮运货物的牲口也显得有气无力。
1928年,弹棉花。
1929年,四川军人。当时正是四川军阀混战时期。
1930年,一位无名无姓的成都百姓。
1931年11月9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这是当时的川大在市中心皇城时的校门。
1932年,鸭贩肩担活鸭,送去市集上或直接送入餐馆。
1933年,成都大街上的行人和黄包车。(图/福尔曼)
1934年,成都街头的小吃摊。(图/福尔曼)
1935年成都,蒋介石夫妇在华西协合大学与西南科学先驱戴谦和夫妇合影。
1936年,成都街头新生活运动张贴画。在之前的20年里,政府“反麻将”失败,这次政府推出“防沉迷系统”:主张“卫生麻将”,每次不要打超过4圈。(图/福尔曼)
1937 年,成都一家缝纫店铺。(图/福尔曼)
1938年,手拿烟袋、出售烟草的成都儿童。(图/戴谦和)
1939年,成都助产学校一群未来的助产士。1931年,美国一名女医生深感中国的旧法接生危险性过高,在文庙后街创办了第一所培养助产士的医学校,推广新法接生和产妇及初生婴儿的护理。
1940年,成都龙泉镇给人代写书信的摊位。(图/卡尔·迈登斯)
1941年,龙泉镇消防队。(图/卡尔·迈登斯)
1942年,孩子们的“3D大片”。(图/卡尔·迈登斯)
1943年,简阳县龙泉驿(1960年成为成都龙泉驿区),木匠师傅在雕刻新婚夫妇用的婚床。(图/卡尔·迈登斯)
1944年,成都茶馆,别样的四世同堂。(图/卡尔·迈登斯)
1945,成都的街(gai)娃。由于房屋紧邻街道,街头就是居民们日常的生活空间,很多孩子基本就是在街面上长大的,那是街娃们的游乐场。
1946年,简阳县龙泉驿(1960年成为成都龙泉驿区),脚踏水车抽水的两名男子。(图/卡尔·迈登斯)
1947年,九眼桥下的贫民窟。1947-1949年,连续三年发洪水,加上随之而来的瘟疫,人死得太多,连棺材都买不到了。
1948年,街头的“苍蝇馆子”。当时这些餐馆会代客冒饭,顾客带碗冷饭,馆子里会用面汤将饭冒的热气腾腾而分文不收。如果兜里还有几个小钱,也可以来碗素面肥肠煮凉粉什么的做菜。
1949年,成都人民夹道欢迎解放军进城。(图/漆奇)
1950年,人民南路上的四川剧场。
1951年,青羊宫花会上的小玩艺儿。
1952年,十几辆旧货车改装的公共汽车拉通了从梁家巷到盐市口的路程,第一批的成都公交车出现了。
1953年,不论环境如何变化,春熙路始终繁华依旧。
1954年,正在织棉的女工。
1955年,杜甫草堂。761年的春天,草堂落成。杜甫曾在这看雪山(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宴宾客(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956年,成都七中门前的女学生,这位学生叫李秀香,今年已经60岁了。
1957年,五一劳动节游行。从1951年开始,每年五一,成都人都会在人民南路举行游行。
1958年,锦江大桥开工建设,连通锦江区和武侯区,桥下有避水神兽“蚣蝮”。
1959年,一群小孩子聚集在小人书店,这是那个年代最好的社交场所。
1960年,春熙路上的新华书店。
1961年,成都,三道街一民居门口,街娃们在踢毽子。
1962年的建设路口,是成都一环的开始,这个交通岗亭是城外第一个岗亭。
1963年,吃冰棍的孩子。
1964年,人民公园。
1965年,人民北路和一环路交叉路口,左面那栋楼是铁路局,现已拆掉,右侧那片菜地就是现在的万达广场。
1966年,正在读连环画的少年。
1967年,冬天成都的街娃,目前基本都做爷爷了。
1968年,“姐妹花”在文殊院前合影。
1969年,望江楼公园前,壮志满满。(图/望江楼公园管理处)
1970年,人民南路上的“斗私、批修”标语。
1971年,成都歌舞剧团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总共演出近300场,每场演出几乎都万人空巷,一票难求。
1972年,四川成都铁路分局军管会、革委会慰问团,后面的宣传车上挂着毛主席像。
1973年,文革时期四川大学老校门合影。
1974年,全国各个城市以居委会所辖的街巷为单位,成立了“向阳院”,负责群众自治,当年还拍过一部电影《向阳院的故事》。
1975年,成都青年宫电影院。
1976年,成都的跳伞塔,这应该是当年最刺激的极限挑战了。
1977年,天府广场。10年前的1967年,人们拆掉了老皇城,建起了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现在的四川科技馆),1969年,竖起了这座毛泽东像。
1978年,成都动物园。
1979年,现在太古里的位置。
1980年成都人民公园保路运动纪念碑,这是当时流行的斜拍。
1981年的7、8月,成都整整下了两个月的大雨,洪水冲垮了60多座桥。在1947年之后,安顺桥又被冲垮了。
1982年的成都一环路。成都早在1936年就开始规划环城道路,一环紧靠城墙。(图/周筱华)
1983年,一个礼拜天的下午,人民公园的茶馆里坐满了茶客。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喝盖碗茶,坐竹靠椅。
1984年,成都府南河边的渔人。(图/周筱华)
1985年9月6日,成都,我国开始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
1986,街边一家餐馆的厨师正在拉面。成都丰富的街头小店,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十足的活力。(图/布鲁诺·巴贝)
1987年,50万成都青少年和市民捐出五毛一块,“众筹”31.6万建了这座未来号天桥。2003年被拆除。
1988年,街头的计划生育海报。
1989年,四川省体育馆拔地而起。
1990年,三毛盘腿坐在三轮车上,用流利的四川话和车夫砍价。游历世界后,她回到了离家(重庆)最近的地方。第二年,三毛在台湾离世。(图/肖全)
1991年,成都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高新区,成都新一极正在飞扬的尘土中诞生。
1992年9月,春熙路夜市首次开张,据说那时一个摊位的转手费就要4、5万。
1993年夏天的东风大桥,一位姑娘拿着自己的艺术照回家。
1994年,成都游乐园最刺激的翻滚列车,10元一次。
1995年,成都太升路已经自发形成的通讯一条街。
1996年,青年宫电影院。(图/刘陈平)
1997年,大慈寺后面的和尚街,后来变成了太古里。(图/王晶)
1998年5月,成都,合江亭。(图/李豫龙)
1999年,天府广场。
2000年,双流机场。
2001年,成都春熙路改造前的最后一天,各商家都在大清场。(图/周筱华)
2002年11月7日,成都,改造前的天府广场。(图/李豫龙)
2003年,退休老人在打麻将。在文革的“破四旧”中被彻底摧毁的麻将,被成都人发展到了新高度。(图/王笛)
2004年,金庸游览草堂的情景,当时,随行工作人员邀请金庸题诗留念,他诚惶诚恐地谢绝说:“这是诗圣杜甫的故乡,我怎敢题诗。”
2005年,《超级女声》总冠军李宇春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她出生在一个成都的普通家庭,成名后,父母还不断打电话叮嘱:一定要参加家乡的公益活动。
2006年12月29日8时25分,攀成钢成都厂区最后一根烟囱爆破倒下。许多来观看拍照留恋的老工人见此场景,止不住的热泪盈眶。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攀成钢这块土地上建立了成都无缝钢管厂,开启了成都工业代表的时代。
2007年,成都东郊的420厂降旗,老员工们含泪告别。这里曾经出产过成都人最熟悉的“双燕”洗衣机和电冰箱。半个世纪的工业繁华,变成了如今的记忆。
2008年5月19日14点28分,天府广场哀声齐鸣,人们手手相握,高喊“四川雄起!”
2009,东郊记忆开园,成都东郊的工业区东调后,留下了这片工业遗产。(图/Jimmymsn)
2010年,“天府第一钟”停止了呼吸,陪伴成都人32年的老钟楼从此彻底成为了历史。
2011年,210米高的嘉陵电厂烟囱缓慢倒地,成都东郊的这片天空,从此又少了一个熟悉的地标。
2012,成都饭店爆破。这是中国西部地区第一家四星级饭店,成为了老成都人心中的“城市名片”。在二十年前,到成都饭店吃上一顿饭,不仅会成为人们的谈资,还被看成一种身份的象征。
2013年,镗钯街上的崇德里改造完毕,几间百年历史的川西民居得以重生,让城市还有回家的路。(图/Lambobear)
2014年,太古里开业,跟旁边的大慈寺,一动一静,调节着成都的呼吸。
2015年,成渝高铁开通,进一步完善了西部最大经济圈交通大动脉格局。
2016年,如今在宽窄巷子边的墙上,你能看到这座城市走过的3000年。
2017年,玉林西路上的小酒馆成了网红店。不用多说,都是因为赵雷自己都要唱吐了的《成都》。
2018年,这片天府之国,又迎来了40万新成都人。上一次大移民,造就了成都的市井文化,这一次,会给这座城市带来什么新变化?
2019年4月10日,西岭雪山在夕阳下露出面容,成都人又沸腾了:
窗含西岭千秋雪
杜甫在草堂里西望时的景色,大概如此吧。
100年,拆了建,建了拆,
有人担心:成都还在吗?
放眼中国,城市不断在洗牌,
但成都从未下过桌。
100年来,无数个没有姓名的普通人,
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收获,长大,
奋斗,流泪,老去,
而这片3000岁的土地,给了他们足够的包容,
他们与这片土地的联结,从未改变。
只要他们还在,这座古城就在,
因为:
他们,就是成都。
人间烟火三千年,蓉城开处自九天。
PS:由于部分史料难以核实,可能有所错漏,欢迎大家指正。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