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安藤忠雄作品越来越多,但我们离“清水混凝土诗人”越来越远)
某个周末去上海的时候,
误入那家颇网红的新华书店。
WHAT?
我记忆里的新华书店是下面这样的……
但,这家新华书店竟然是这样的……
真是活久见啊。
已81岁高寿的新华书店这两年变得越来越新潮,
毕竟后浪汹涌啊,
只能将自己无聊呆板的形象赶紧抛弃。
而上海这家新华书店的绝招,
竟然是请来日本著名建筑大师
安藤忠雄操刀室内设计。
媒体介绍安藤忠雄,
一般都说:“从三流拳击手到建筑大师”,
“自学成才的亚洲首位普利兹克获奖者”。
但再深入了解才发现他的牛X。
1941年出生在大阪,
自幼家境清贫的他16岁开始打拳击维生,
根本没机会读大学。
因为兴趣,18-21岁周游日本参观传统老建筑
随后又花了7年穷游欧洲、美国、非洲多地,
参观和自学建筑,就此找到一生挚爱。
28岁时回国后创立建筑工作室,
1995年,54岁的他成为亚洲首位获得
世界建筑界顶级荣誉普利兹克奖的人物,
(先生将10万美元奖金悉数捐给了大阪地震灾区)
也被人誉为“清水混凝土大师”。
在国内,我相信上海人会更熟知他,
因为仅仅在魔都他就创造了
保利大剧院、震旦美术馆等建筑,
以及上面刷圈的新华书店和它楼上的明珠美术馆。
这些作品都很优秀,
但我却需要“郑重提醒”他的粉丝们:
在国内看得越多他的作品,
越无法感受“清水混凝土诗人”的成名之道。
仅仅通过空间的变幻,就让天然去雕饰的清水混凝土演绎出别样的立体光影效果。
之所以这么说,
是因为梁叔特地背包去了安藤忠雄的出生地,
日本大阪及关西周边一带,
寻觅他建筑履历里早期的经典作品。
站在它们跟前,
才发现在国内看的“安藤忠雄”,
某种意义上都不像清水混凝土诗人的真品。
*以下建筑出场并非按照高低喜好顺序,但惊喜的确是在最后
京都/ 陶板名画之庭
初识大师的光影哲学
1990年,大阪举行的国际园艺博览会上诞生了8幅陶板临摹的名画,政府委托安藤忠雄设计一个室外的画廊来安放展示它们,于是在京都建了这座陶板名画之庭(Garden of Fine Arts)。
这是座从外表入口看不出乾坤的建筑,在狭长的平面布局里,安藤忠雄撷取了日本回游式传统庭院设计的精髓,用回廊的方式让参观路线变得百转千回。
莫奈《睡莲》的陶板画,长条的陶板放置在浅浅的水中,仿佛睡莲正浮于水池当中,意境贴合得极为巧妙。
顶部看似没意义的横梁和中间的立柱,其实将庭院的立体空间进行了立体分割。走到不同的位置观察它们,发现其像是门洞,又仿佛是画框,随着太阳的高低变换,空间里会因它们生出了更多天然的“光影画框”。
看向直道远方,就能看到重重叠叠不同的立体“画框”出现在眼前。这恐怕就是安藤先生说的:给予单纯的几何形式以迷宫般的表现,创造一种同时具有抽象性和具象性的建筑。
虽然这是个“敞篷”的建筑,但透过高墙上巨大窗户看到的是外部的树木。这一刻,感觉身处在一个巨大的居室当中。
虽然这是个“敞篷”的建筑,但透过高墙上巨大窗户看到的是外部的树木。这一刻,感觉身处在一个巨大的居室当中。
长长的楼梯,在安藤先生的设计哲思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蕴意,回头我会讲到。
它是我在日本参观的第一座安藤忠雄作品,你会迅速被被他极具个人特色的风格所吸引:
1. 布满对拉螺栓眼的混凝土表面让人过目难忘,也是安藤作品的“签名”方式,在日本看到这类型建筑,都要留意可能出自他老人家之手;
2. 真是光线切割的大师!
3. 用建筑创造独立与封闭的空间。不走进去,你怎么也不会发现这个位于大街一旁的混凝土建筑里的清风与徐阳。天际的阴晴风云都成为画庭的天然装饰。他的混凝土建筑就是一道封闭的世界,只有在他的意愿下,对光线的切割才能让这个别人进入这个世界里。
旅行tips:
谷歌地图直接搜索“京都府立陶板名画の庭”,在京都地下铁乌丸线北山站下车出站即可抵达。开门时间:0900-1700,周一闭馆,门票100日元。
大阪/ 司马辽太郎纪念馆
不仅仅是两万册藏
若不是因为安藤忠雄,估计我一辈子也不会有认识司马辽太郎(1923-1996)。
作为战后日本文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撰写了大量关于日本战国时代、幕府末年以及明治维新初年这三个时期的历史小说,深受读者喜爱,获得过日本最高文化勋章。
他逝世后相关机构他在大阪郊外的故居修建纪念馆,安藤先生接下这个任务。
从近铁奈良线出站后就看到关于纪念馆偌大的指示牌,可见当地人对司马辽太郎的尊重和热爱。
再一次,需要在弯弯折折的日本乡间巷子里找寻那不一样的一抹混凝土建筑痕迹,到头来总会有惊喜。
进入纪念馆大门,周遭树木繁密,一抬眼看不清纪念馆的模样。庭院里种满油菜花,那是司马辽太郎生前最爱的花,可惜先生不知道这花在中国现在等同于“有才华”。日本也因为司马辽的这个癖好,设立了“油菜花节”,籍此缅怀司马辽先生。
眼前这条弧形的狭长玻璃走道,就是纪念馆核心区的入口。
这条狭长、高挑的玻璃走廊一眼望去,看不到尽头,略带神秘。
除了长通道/楼梯,安藤先生习惯性会在建筑外围设置大面积的封闭墙面,上面的玻璃走廊右侧也是如此。
对他而言,“一片封闭的墙体并不是仅仅是防御性的,它是入侵性的,表现着占有者在城市中居住的强烈意愿。同时,它提供了一个私密生活在内部得以展开的场所。”
只是这一次,安藤先生用混凝土保护的私密世界,是司马辽太郎先生那孜孜不倦的一生,那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空间,以及让所有人惊叹的两万多册个人藏书。
*请原谅馆内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拍摄,所以下面室内的图片源自日本网站报道以及安藤忠雄作品集一书
左侧手绘图是安藤为上海虹桥的新华书店所绘,右侧则是2001年司马纪念馆的手绘图,是不是有点神似?只是上海的书店是圆弧的走向,而司马纪念馆不是。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到上海新华书店时,没有了惊喜感的原因所在。
纪念馆内部采取下沉的设计,尽管外部看起来馆子高度不高,但内部挑高甚高。第一眼仰着脖子看到这两面高达11米的书柜,有点头晕。
里头3400多个330mm*330mm的书格,容纳了司马辽太郎生前两万多册藏书,是他渊博学识的极致象征。我总觉得不可能只有11米这么矮。
有人认为形式上上海新华书店跟它很类似,不然。留意下图,书架的尽头有一大块深浅不一的磨砂玻璃,光线从此处撒入房间,随着一日和四季的变换而光影幻变,映照出流动不息的时间。
但伫立书房中抬头仰望那些书籍,又感觉流动的时光在此静止和凝固,它们是活生生的人生,也是沉甸甸的历史。这种感觉,是打着室内照明灯的新华书店所无法比拟和永远达不到的意境。
旅行tips:
近铁奈良线,河内小阪站,出来谷歌地图搜索“司马辽太郎纪念馆”。1000-1700开门,周一闭馆(我第一次去就遇到闭馆了)。
官网:www.shibazaidan.or.jp/
京都/ The Time's I&II
安藤商业地产上的遗憾
The Time's I&II,据说是安藤在京都做的第一个商场设计项目。去之前看网上的图,并没有太多出彩之处,去到现场的确惊喜感也不足。
商场附近就是京都的运河,高濑川。这附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很多老宅子老街坊都在周边,熙熙攘攘。说到老宅子,去过京都的都会注意到当地的古建房屋,它们的风格被称为“京町家”,跟中国北京的胡同建筑、 广州的西关骑楼一样,紧紧相邻。
京町家。
安藤先生设计The Time's I&II商城时,考虑了如何在拥挤的街道里安插现代的商城,同时自己的风格尽量不跟街区的传统风格产生太大的矛盾和排斥。所以他借鉴了京町家的很多理念和空间布局之法,只是将其放大,用混凝土的方式进化和演绎。
右下这个类似大仓库顶部的建筑,就是The Time's I&II,可以看出建筑可施展的空间不大。
商场内的布局又见熟悉的安藤式迷宫变化,垂直和水平的空间递进,扭转,上下穿插,活脱脱是一座立体的迷宫。
但这样的结构空间下,逛商场变成了一件颇需要健身毅力的事,显得格外麻烦。这恐怕也是目前The Time's I & II两期商城入驻商户乏善的重要原因。
我在楼下的铭牌上,看到目前入驻的商家数量,实在可怜。这算是大师商业类作品的遗憾之一吧。个人建议可以不用来此观瞻了,地址略过。
兵库县/ 县立美术馆
关西大型公共建筑
1995年阪神地震撼动了附近一大片地区,灾后重建工程里,政府提出了修建兵库县里美术馆和神户水滨广场的计划,以此振奋民心。安藤忠雄接下了这两个任务。
从神户车站出来,理应抵达美术馆北大门。但没有那么老实从主门进入,而是看到左侧有一条长长的坡道,看不到头。嘿嘿,安藤先生,还是改不掉的习惯啊。必须要沿着它去探访一下……
这条长道引导着绕到了美术馆的南侧,也就是临海的一侧。这个方向才终于看清楚美术馆是三座平行长方体玻璃建筑+一个巨大的石壁基座组成。台阶下还有一个巨大的女孩雕像,没搞懂她的来历。
沿着台阶重回到建筑的中心,这才看清楚玻璃大箱体的模样。巨大的透明玻璃从屋顶一直延续到地面,从建筑外部就能感觉到有明显的错层。
三栋箱体之间的联结部分,是可供人休憩的平台。
而两座玻璃箱体中间,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内向螺旋楼梯,造型别致。从这里可以连接上下楼层,我就是从这里进入下面的主厅入口。
进入馆内后,会发现建筑内核还是安藤先生签名式的清水混凝土样式;而最外层通透的玻璃,将阳光、海岸、绿树等外部景观都吸收了进来,站在巨大的走廊即可感受到与外部自然环境的联结感。这也算是一种空间变化的过渡吧?
坐在走廊里,狠狠发个呆,看着太阳缓步移动,墙壁上巨大的玻璃框阴影也在壮观地移动和变形,感觉安藤老师又在给人示范如何把玩光影的游戏。
展厅最中央的天井处,有一个巨大的之字形楼梯,你可以据此通达不同楼层。或者选择电梯也行。只是在长得这么帅的步行梯诱惑之下,必须腿着上去啊,因为可以看看每一层视线的变化。一座好的建筑,就好比一座山,不同角度都自有不同的风韵。
馆内层高足够,因此布展效果可以非常好,只是那不是我关注的重点。
这个建筑是我在日本参观的安藤先生第一个大型的公共建筑,有了这个经验,日后在观看他类似的大型建筑时,都会有了参照和对比,也逐渐意识到他最好看的作品类型是哪种……绝对不是这种大型建筑。
旅行tips:
高铁或近铁神户站下车都可以,下车后朝南步行10-15分钟可抵达。
官网:www.artm.pref.hyogo.jp/chn/index.html
茨木/ 光之教堂
此行最大的……
光之教堂,是安藤先生最最最著名的代表作,很多人不认识他老人家,但估计也看过它的照片。没有它,我也不会当年瞬间迷上安藤。(另一个理由我文末再交代)
它正式地名是茨木春日丘教会,同样是混迹在日本小乡村里的一座建筑,外观根本看不出它的牛逼,只能顶多看出它和周围建筑风格上的格格不入。
这就是它周边的环境,试想一下忽然冒出一栋冷淡的混凝土建筑?
走到大门一看,我晕,关门!上面写着要预约,我赶紧登录网址看,预约档期已经去到2个月之后了。WTF!我开始静坐,期待有工作人员出来,我可以求情混进去看一下就好。果然,有一位男性出来了,但果断拒绝了我……我差点对着他哭了,555,怎么那么绝情呢,我大老远过来的啊!
最后,你们猜猜我到底进去了没进去?
还是好好说说这个教堂为何让我着迷吧。这个教堂主体建筑是一个长方体的混凝土空间,没有任何外在的窗户。
这个模型来自于兵库美术馆里安藤忠雄展览区
这么一个空间,其实不仅封闭,还会很黑暗。在冰冷而质朴的混凝土的包围之下,显得压抑和沉重,想象一下,会略带不安。这些都暗喻的是基督教信徒们在遇到主和耶稣之前的懵懂蒙昧之态。
而传统教堂里的十字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安藤在墙上开凿的巨大十字型开口。它成为了这个黑暗和封闭的空间与外部光源的唯一通道。
不仅仅在视觉上完成了十字架的设定,而且在宗教内涵和精神意义上都达到了无法超越的高度:因为有了十字架的光,所以那些一直在黑暗和封闭的浑沌世界里毫无方向、一直在寻找解脱的人,终于获得了照耀人生的光明和希望……
第一次看到这道炽目的十字光,先震惊,随后适应后则是无比的顺从和平静。
在最简约的形态下,饱含了如此的深意,怎么能不让人激动万分泪流满面?我并不是宗教信徒,但依旧为此深深折服。这些年走过不少国家,看过无数不同类型的教堂,但我还是觉得这个看起来朴素简陋的“光之教堂”,是最独一无二的。
还有,这个光十字架,方位朝南。做礼拜的时间一般是早上,所以这个光十字基本上可以确保在做礼拜的时间里都有足够的“亮度”,并且随着太阳的角度变化,十字架也会位移和变动,一边做礼拜,一边还能欣赏这场光影秀,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
当然,这个教堂内如果仅仅依靠十字架采光,是不足够的。所以教堂右侧设置了斜插的直板薄墙,它将光线反射渗透进教堂内;同时其实屋顶和立墙之间也设置了缝隙来透光。
懂得了这个小小的“光之教堂”的意义,我觉得称呼安藤为“清水混凝土诗人”其实不够贴切,他该是“光的诗人”。在我看来,他并不是如何设计一栋建筑,而是如何用一个容器或工具,将“光”有意义地呈现给大家,也籍此,他所有的空间都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
我以为,不会再遇到能与之比肩的富有深意的宗教建筑了。结果,呵呵,呵呵,TNND两天之后我就发现自己错了……安藤啊,安藤……
旅行tips:
乘坐JR东海道本线,在茨木站下车后搭乘近铁巴士,到春日丘公园站下车。巴士每个小时才一班的样子,做好心理准备……另外,为保证真的能进去看,还是最好去官网预约吧!
淡路岛/ 本福寺水御堂
瞠目结舌
这是一座佛教寺庙,藏在淡路岛上鸟不拉屎的地方,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抵达后,差点以为自己走错了地。
好像一两个小时才一班bus经过这里,抓狂的我在路边发呆。
谷歌地图将我导向了这里,村到不能再村的地方。我简直怀疑人生,也不太敢相信安藤先生设计的佛教寺庙是藏在深山里的吗?
背着20公斤负重快爬到不行我的,再抬眼时,竹林里长出一大片碎石铺就的区域,碎石上迎面立着一整块安藤忠雄签名式的混凝土围墙,天,真到了。
绕过这道3米高的直墙和另一道弧形围墙的屏障后,就会进入了本福寺水御堂的入口—— 一个混凝土材质的椭圆形莲花池。
不好意思,池子里空无一物。后来买了一张明信片,才看到这座莲花池漂浮着莲叶时候应有的样子。莲花池的右下角,看见一个像倒三角形的红色区域吗?这是个什么东西,我待会告诉你。
大门入口似乎就是这个莲花池中央的那个通道,一通向地下的楼梯摆在面前。
疑问油然而生:日本大部分见过的寺庙都是木质结构。至少寺庙的模样,都应该是高高在上,有着类似的殿堂、门窗、亭榭、游廊等等……而且,佛教在内的多数宗教建筑大多是向上走﹐以表达宗教修养的提升和对佛主或对神的逐步接近。
而这座寺庙竟然是一个埋在地下的混凝土寺庙?!安藤先生是不是有点太……离经叛道?
这个疑问不是我才有。这座本福寺水御堂1989年扩建,委托安藤忠雄设计一座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佛教建筑。
那时候安藤先生的光之教堂刚落成,体现出他对于宗教意义超乎常人的理解和洞察,估计这是本福寺找到他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堂我能理解,毕竟安藤先生花了十年时间周游欧洲,他不可能不了解基督教对于欧洲的意义。
当安藤提出了修建地下佛堂的方案,遭到所有人都反对:佛堂怎么能够往地下走?这不是侮辱佛主吗?
安藤解释说,莲花池静谧圣洁,体现佛教“步步生莲”本意,在莲花池的包围中慢慢拾阶而下,进入庙宇﹐其实有洗涤心灵的含义,也是重回佛教原点之意。
人世间所有的人,通过这样一个从地表走向地下的黑暗通道,就像是我们回到一个封闭的内在空间,思考人性,然后回归内心的过程。
人总是要落到最低落、最黑暗的时候,才会有超脱生死的顿悟。
这番说法一出,寺院住持恳求安藤先生赶紧施工,实现这个伟大的设想。面对楼梯,我在想:莲池之下,楼梯之下,是否真的能顿悟人生?
沿着楼梯走到底,光线从明到暗。右侧严禁进入,是员工通道。左侧,为进入佛堂的路线。门口摆着一个小桌子,桌上放一盒子,写着自觉供奉400日元香油钱。
原来这地下,有一层4米高的弧形围墙,红色木质结构,造型像是一块块长长的木板围成的木桶。通道入口写着“土足严禁”,还放着一个鞋拔,看懂了,要脱鞋进入。
若不是安装了地灯, 通道里视线会更加昏暗。但红色的光线已经跟外头的世界截然不同。弧形通道看不到尽头,又是一种安藤签名式的“ 通道诱惑”,它在预热来客的情绪,勾起人们的好奇,让人禁不住想象黑暗的尽头是什么在等待。
当我觉得走到最黑暗的地方,再迈两步,就会发现眼前又越来越亮,然后右侧就出现了圆形的大殿,红光扑面而来。
这圆形大殿象征生生世世﹐循环不息的轮回,而大殿的方框屏风则悉数采用日本传统建筑里的方柱造型。佛祖像背后是通过窗棂射入大殿的光线,整个空间就此被红光笼罩,恍如佛光四射,令人震撼。
磕头,许愿。更多的规矩不太懂,于是只好安静观察大殿的细节。大殿里有护身符和经书之类的物品可请,写上了数额,自觉投放。请了四本经书随身带走。
从大殿出来继续往前,就会抵达大殿的后部。这时候就会看到大殿红光四射的光源从何而来。原来最外层的混凝土围墙开了一个大口,安装着巨大的窗棂。
还记得我上面明信片里提到的那个右下角的红色区域吗?那就是下面这个开口所处的位置,窗棂外是一个采光井,这样光线就能透过窗棂,化身成为照亮大殿的柔和的“佛光”,构思是不是妙到毫颠了?
走到这里,内心已经激动得走不动了,盘腿坐下来,好好地思考一下人生。在这静到深处之时,乃是广阔的虚无,是见过天见过地然后见自己。
通过这样如凤凰涅槃般的红色,再走出来的时候,抬头一看楼梯之上,狭窄的混凝土世界顶上是一片天空在等待自己——象征着新的天地在接纳自己的重生。
这一进一出﹐意味着当我们从烦嚣乱世踏入地下,深入到最黑暗的低处,才能明了贪嗔痴的虚幻,见心见性,置之死地而后生,最后方可能重见天日。
放下,净化,死亡和重生,这就是本福寺水御堂全部的意义。足以震撼掉宇宙观的意义……
以为“光之教堂”已经饱含安藤先生最极致的宗教寓意,结果他用这座小小的寺庙再次告诉我一件事:永远不要用世俗的眼光预测他的极限。所以,对他在北海道的大头佛作品也很期待,希望某日能拜访。
旅行tips:
日本〒656-2305 Hyōgo-ken, Awaji-shi, Ura, 1310。谷歌上的公交导航都在此都不太准确了……而梁叔忘记了当时的公交车线路。所以,自求多福吧。
淡路岛/ 托托海风酒店
bonus
淡路岛是日本濑户内海里的一个独立岛屿,跟南北大陆的联结就靠两座大桥,基本意思是——特别偏僻。如果不是因为要来淡路岛看本福寺水御堂和梦舞台,我不会选中这里,而且如果不是因为booking上当时没有其他选择,我也不会入住它家。
先坐JR,再换大巴,再换岛上并不多见的出租车,才能抵达这个面海临山的酒店——差点以为是黑店。但命运的玩笑砸过来时,真的措手不及。看,我背着包站在酒店门口时,看到了什么:
长着一副标准“安藤忠雄”脸的清水混凝土建筑!
缓过神来,才慢慢发现这的确是安藤先生设计的酒店。于是,它成了此次朝圣背包行的bonus,亦是惊喜吧。
截自安藤忠雄作品全集。
依山而建,本来难度就不小,但用不同高低位置的独立楼体降低了一栋主建筑的麻烦。而且从高位往低位走,借用的是长长的电梯。每个角度都能看到濑户内海的美景,静谧舒适。
虽然不是面对西面的海,但日落后的天色染映了蓝色的海,静美到让人忘记呼吸。
PS, 讲点建筑外的题外话。因为这个酒店,雀跃了半天。但岂料到最后被它折磨得也是茅台级别的醉:
一,若没有提前在酒店预订餐饮,是不能临时去餐厅就餐的,我猜是人太少吃任何一点东西都需提前备餐……
二,这荒郊野岭的山上,没有任何餐厅和便利店可言,更没有公共交通。最后酒店帮忙叫车送我到附近山下随便一村里吃了家唯一开门的拉面馆。吃完后发现根本没车能回酒店!于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荒芜山路上,爬了半个多小时回去,一路走得是寒毛耸立。
这是爬山回酒店前最后一盏路灯,之后,全黑
三,酒店晚上一个人都没有,前台都没人。出房间,去楼下泡温泉,蒸桑拿,全程无人。短短一晚,脑海里的惊悚故事剧本都想象了无数个。快入睡前忽然床头那个寂静的电话响了,响声在房间里回荡,吓我一跳。差点不敢接。前台来电跟我确认明早不需要早餐……
所以,这才是bonus,好的坏的,都给你,如此留下恒久的记忆。
其实此行还看了大山崎美术馆其他几个作品,但个人认为不够典型,可以忽略不谈。
日本各地遍布不少安藤的作品,也可见其勤奋。但生意越做越大,手下的人越来越多,反而慢慢淡化了他成名的清水混凝土风格。
的确,时代的审美和材料的偏好都在进化,建筑同理,成名的绝技未必能保障自己后来武林霸主的地位,安藤忠雄自然也要跟随潮流而成长与变化;其次,77岁的他只是一个金字招牌,即便亲力亲为仍旧是他的作风,但很多动作我相信都是由工作室里的其他设计师完成。
关键一点,我之前也只懂得从“清水混凝土诗人”的角度去理解他,因为当时没有亲自到他的建筑前参悟过。
就像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湿壁画,就得在壁画所在的教堂环境下观看,任何一个将壁画挪到美术馆里的做法,都削弱了画的整体意义和效果。
同理,安藤“清水混凝土”的建筑理念,的确只有去日本国内观看,才能体味那原汁原味的内涵。
但他远远不是这个头衔所束缚的人,他是“光的诗人”,他有着永远出奇制胜的思路,材质只是一个肤浅的方面,最终他只是“利用最基本的几何形式,就改变了光的形式,为个体建筑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这是普利兹克评委会对他的评价。
最后一点感悟,就是安藤第一品的好作品,绝对不是他做的各种商业类型的公共建筑项目,而是那些小而精、带有浓烈宗教意味的建筑。不信教的他,以匪夷所思的创意,让经手的宗教建筑都成为可传世的绝品。
只有在这种建筑类型里,似乎才看到先生一生所求,是完美的极简主义,是一气呵成画出来的一个干净的圆。除了宗教建筑,还有就是他做的很多私人住宅项目,也是个个惊人的美。
所以你还问我为何喜欢他吗?
嗯,其实我只是单纯喜欢9月13日出生的人而已。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