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一个特产是成语的城市
旅游
旅游 > 正文

邯郸:一个特产是成语的城市

公元前279年,战国烽烟弥漫。

这一年的渑池(miǎn chí )之约上,

蔺相如帮助赵王反击秦王,名扬海内。

传说中秦赵相会的地方,今天只剩下一处高台

回到国都邯郸后,蔺相如被封为上卿,

这让军功卓著的廉颇十分不爽:

我见相如,必辱之。

蔺相如听到廉颇抱怨后并没生气。

有一天,蔺相如在乘车时遇到廉颇,

为免冲突,他还主动把车退回巷子。

门客知道后,都以为他懦弱,可他却说: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听到这话,大彻大悟。

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

自此,中国又多了一个成语——

负荆请罪。

廉颇负荆请罪/ 京剧《将相和》

两千多年后,这个故事写在了小学课本上。

对孩子们来说,

这可能是第一个与国家大义相关的成语,

也可能是第一个人物真实、故事清晰,

连发生地都明明白白的成语。

谁也说不清刻舟求剑是在哪条河,

但负荆请罪,

确实发生在邯郸。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不过你要是认为邯郸只有负荆请罪,

就太小看这座城市了。

我们从小知道的成语,很多都来自这里。

今天流传的成语,

有1500多个跟邯郸有关,

也许中国除了邯郸之外,没有什么别的城市,

更配得上“成语之都”这个称号。

这个地处河北的小城市,

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今日邯郸

邯郸是个3000年都没有更名的城市,

她的传奇从公元前386年开始。

那一年,赵国迁都邯郸,

从此,这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之好,好到出现了“邯郸学步”:

有个燕国人听说邯郸人走路姿势优美,

于是跑去学习,

结果学艺不精,自己还忘记如何走路。

“邯郸学步”的雕塑立在学步桥旁边,时刻提醒人们不要一味地模仿

若是邯郸人没有富足的生活,

哪有闲心走出优美的步子,

还引得其它国家的人来专门学习?

而最盛产成语的人,

当属赵王之相平原君,

他门下的三千食客,都是成语贡献大户:

三寸不烂、毛遂自荐、脱颖而出……

光是毛遂一个人就贡献了许多成语,

更有鸡鸣狗盗、碌碌无能等奇人异事。

邯郸市鸡泽县毛遂公园

这背后的邯郸,文化丰富多样,底蕴极深。

所以也不难理解,

为什么大儒学家孔穿与逻辑学始祖公孙龙,

会在这里展开“白马非马”的激烈辩论。

成语是邯郸3000年文化的缩影。

虽然它在乱世战国中起步发展,

可文化却极其繁盛。

在那个时代里,

邯郸,是当之无愧的大都市,

要不然庄子也不会把学步的故事放在这里。

邯郸人未必走路好看,

但是邯郸城一定相当有魅力。

响堂山石窟

作为赵都的一百多年里,

邯郸见证了数不清的历史。

而人们用成语,

记录下赵武灵王的开拓进取,

书写出廉颇李牧的智勇双全,

赞颂了毛遂的舍我其谁。

赵王陵遗址

流转千年,城市变迁,

但成语像一叶方舟,

保留了这座城市的影像和记忆。

哪怕是小孩子,通过寥寥四个字,

也能读取一段这座城市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而值得庆幸的是,

这个城市从古至今也在不停地拥抱成语。

明朝万历年间,

在传说中蔺相如躲避廉颇的那条巷子,

人们立了一个碑,

刻下“蔺相如回车巷”六个大字。

邯郸回车巷

其实,经历过多次战乱,

没人能保证那就是两千年前的回车巷,

但邯郸人选择相信,

相信在这里能“偶遇”蔺相如,

相信“负荆请罪”四个字的背后,

那个人性、时代、城市皆光辉的邯郸盛景。

除了成语文化,

邯郸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还有另外的文化脉系:

中皇山上的女蜗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磁州文化,

响堂山的北齐石窟文化,

都与这里息息相关。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