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科尔沁草原永远的琴声——蒙古族四胡
旅游
旅游 > 正文

非遗 | 科尔沁草原永远的琴声——蒙古族四胡

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属于擦奏弦鸣乐器。蒙古族四胡音乐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7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发展、形成的一种特别的民族音乐。

蒙古族四胡  起源

四胡历史悠久,它源于我国北方奚部的奚琴。

13世纪后,四胡已在蒙古族地区流传。

元朝以后,四胡艺术广泛流传,曾一度风靡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华北等汉族聚居地区,对汉族民间说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清代,四胡又称“提琴”,用于宫廷音乐番部合奏中,形制已和今日蒙古族四胡惟肖。

科尔沁草原,正是蒙古族四胡的发源地。

蒙古族四胡  概况

蒙古族四胡的最早形态是用于为乌力格尔和好来宝等蒙古族说唱艺术伴奏的低音四胡,又称大四胡,多用于自拉自唱。蒙古族四胡曲调古朴、浑厚,具有宽广的音域、厚重的音色和悠扬的旋律。

蒙古族四胡代表性曲目:

《赶路》、《八音》、《阿斯尔》(以上为大四胡)、《莫德列马》、《弯弯曲曲的葡萄藤》、《荷英花》(以上为小四胡)等。

根据音域的不同,蒙古族四胡分为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

高音四胡,是在民间小四胡的基础上改制而成,音色清脆,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主要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常与中音四胡、马头琴、三弦、雅托噶或火不思等乐器重奏或合奏。

中音四胡,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形制同低音四胡,稍小。琴筒呈圆筒形,用薄黄铜板卷焊而成,演奏姿势、方法和技巧,均与低音四胡相同。

低音四胡,又称大四胡和好来宝四胡。主要流行于通辽市、赤峰市和兴安盟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蒙古族聚居地区等地,多用于蒙古族说唱好来宝和蒙古族演唱。

蒙古族四胡  传承

孟义达吗——蒙古族四胡音乐代表性传承人

孟义达吗,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四胡音乐代表性传承人。从十岁开始向图伯·乌力吉老师学习四胡演奏,到十四岁已经能演奏著名的民间乐曲《莫德莱玛》、《南花》、《八音》及汉族乐曲《苏武牧羊》、《得胜令》、《岳阳口》等曲目。经过不断地刻苦学习,逐步掌握了四胡演奏的高超技巧,无论是蒙古族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演奏都能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孟义达吗在几十年的演奏生涯中传授弟子1500余人,其中民间艺人有20人,在内蒙古大学音乐学院十年教授学生一千余人;最著名的有,在全国四胡音乐比赛中获一等奖的内蒙古音乐学院教师苏雅、纳•格日乐图、白音舍日格。

蒙古族四胡  保护

蒙古族四胡文化积淀丰厚,表现力丰富,技艺自成一体,旋律悠扬、古朴,是从事半农半牧生产方式的蒙古族人民杰出的音乐创造,在蒙古族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国家非常重视对蒙古族四胡音乐的保护,特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目前民间也保留着大量的蒙古族四胡艺人、团体,还有很多的演出场合,能够让这门民族艺术与观众见面。总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断努力下,蒙古族四胡艺术将继续大放光彩,流传后世。

来源:中国通辽网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