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浇灌出来的世界遗产  快来看

农民浇灌出来的世界遗产 快来看

内蒙古河套灌区

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揭碑

新华社呼和浩特12月5日电 内蒙古河套灌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揭碑仪式5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举行,来自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等单位代表共同见证。

内蒙古河套灌区位于巴彦淖尔市境内,于9月4日成功入选2019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我国黄河流域主干道上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空白。

位于黄河“几”字弯最北端的河套灌区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引黄灌溉面积达1020万亩,是我国最古老的超大型千万亩灌区和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是我国灌区中的“巨无霸”、灌溉农业的“里程碑”、可持续灌溉的典范。

据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工程处处长郭平介绍,内蒙古河套灌区以三盛公引水枢纽从黄河自流引水,完全实现灌排配套,由总干渠、干渠等七级供水渠道输水至田间地头及湖泊湿地,由总排干沟、12条干沟等七级排水沟道排水,后通过总排干末端红圪卜扬水站扬排到乌梁素海承泄区,最后将多余水量退入黄河,是完整配套的一首制灌排体系。(李云平)

问渠哪得清如许

前不久,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70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会上公布了2019年(第六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我国的内蒙古河套灌区、江西抚州千金陂成功入选。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19项。

都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殊不知,除了源头活水,因势利导的引水灌溉工程也是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的关键。作为农业文明古国,我国的灌溉工程遗产类型丰富、分布广泛、灌溉效益突出,拥有以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等“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为代表的众多灌溉遗迹,无不凝结着先辈智慧,至今泽被苍生。

灌溉工程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保护灌溉工程遗产体系、挖掘传承区域特色水利历史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题中应有之义。去年10月,第254期《乡村周末》曾向大家推荐了四川都江堰、浙江通济渠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本期,我们继续向大家介绍福建莆田木兰陂、江西抚州千金陂、内蒙古巴彦淖尔河套灌区、宁夏引黄古灌区、安徽寿县芍陂、浙江宁波它山堰及湖州太湖溇港、福建宁德黄鞠灌溉工程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你知道吗?

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是在灌溉、排水、防洪、治河等科学技术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国际非政府间学术组织,于1950年6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成立,包括78个国家和地区委员会,覆盖了全球95%以上的灌溉面积。中国于1981年成立灌溉排水国家委员会,1983年成为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的会员国。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设立于2014年,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已达91项,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15个国家。

江西抚州·千金陂

文<周晨 图<王成

千金陂(音同杯)是抚州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综合性水利工程,被誉为“抚州都江堰”,同时也是长江中游赣抚平原灌溉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千金陂的第一次大修是在唐大历三年(768年)。当时,颜真卿担任抚州刺史,率领百姓对华陂进行加固,并将其更名为“土塍陂”。没过多久,唐贞元年间,时任抚州刺史戴叔伦又组织众人对土塍陂进行修复,并更名为“冷泉陂”。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曾撰书《千金陂碑》志,记述了当年防洪筑堤的情况。明万历六年(1578年),当地再次修复千金陂,并铸造了一头犀牛放在河堤上,以镇蛟龙作乱。对此,戏剧家汤显祖还曾专门写下《千金堤赋》,赞颂朝廷做了一件对民众极有意义的事情。

现存的千金陂为明代天启年间重建,长约1100米,顶宽10余米,是一条用麻石砌成的陂堰,将抚河水引入中洲围灌区。据抚州市千金陂文化研究学者钟长林介绍,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重力式干砌石江河制导工程之一,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它的灌溉功能,通过取水口上移,新建金临渠进水闸,确保了充足的水源,保证了灌区农田的旱涝保收。二是千金陂陂体矗立在抚河主流与干港分叉位置,确保了河势稳定,对城区防洪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址: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美食:冻米肉丸、泡粉、芋糍

周边景点:灵谷峰、大觉山

内蒙古巴彦淖尔·河套灌区

文<秦延安 图<王静琳

从中国地图上看,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在神州大地上走成了一个“几”字。也许因为北方太旱,在“龙脊”拱起的“几”字弯上,黄河将七分之一的水量留给了内蒙古,于是有了灌溉面积广大的河套灌区,也衍生出新兴城市巴彦淖尔。

河套灌区总面积达1784万亩,横跨巴彦淖尔、阿拉善、鄂尔多斯和包头市。这里干旱少雨,年降雨不足250毫米,蒸发量高达2400毫米,但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为引黄灌溉创造了绝佳条件。早在秦汉时,河套百姓便开始挖渠灌溉,唐贞观年间开始修建大型渠道,到清末已建成八大干渠,民国时又将灌区向东延伸至乌拉山前的三湖河地区,使得“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部延续千年的引黄灌溉史,创造了“柴草埽棒截流黄河”“水斗取平”“定高程走线”等灌溉技术,以及“雨天骑马巡视地形”“抓土辨味识方”等传奇典故,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水利文明遗产和丰富的灌溉文化,使得河套灌区在2019年成为第六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车行灌区,抬眼望去,满眼是水。黄河水自三盛公水利枢纽引入总干渠,又分为13条干渠、48条分干渠、372条支渠,以及8.6万余条斗、农、毛渠。那一渠水从宽阔到细小,如枝杈,似血管,经由7级灌排渠(沟)道及河套水务集团供水管网的接力输送,日夜滋养着河套902万亩田地。那浑黄匆忙的脚步,如渠畔的土地,四季难得歇息。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

美食:锅盖面、猪肉勾鸡、酿皮、酸粥

周边景点:镜湖、阿贵庙、乌梁素海

宁夏·引黄古灌区

文<夏雨 图<孟砚岷

发源于青海的黄河途经9省区5000多公里入海,给沿河百姓带来福祉的同时,也曾泛滥成灾。其中,黄河唯独对宁夏“格外开恩”,没有洪涝,只有丰收,于是便有了“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宁夏人用民谣感恩黄河赐予的福祉。

东为毛乌素沙漠,西为腾格里沙漠,北为乌兰布和沙漠,宁夏平原能在三面环沙的夹缝中傲然屹立,引黄灌溉功不可没。《史记》记载,宁夏平原最早为羌戎游牧所居之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北击匈奴,“迁北河渝中三万家”,建城置县,开秦渠,引黄灌溉,垦殖守边。汉武帝在秦渠基础上,又挖了汉渠、汉延渠、光禄渠等,扩大引黄灌溉面积。北魏时期,刁雍续开艾山渠与薄古律渠。至唐代,宁夏的引黄渠道已达9条,其中以唐徕渠最为有名,造就了“兵食完富”“水木万家”的“塞上江南”。11世纪时,西夏在此建国,将农田水利视为立国之本,不仅续开昊王渠、李王渠,还设置了专管农田水利事务的农田司,以律法形式颁布了详尽的灌溉管理制度。元代,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系统修浚旧渠,并新开了蜘蛛渠。明清两代又续开多条渠道。至19世纪,宁夏引黄灌溉干渠已有23条,全长1000多公里。1968年建成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和2004年竣工的沙坡头水利枢纽,将宁夏引黄灌溉进行了系统整合与优化,进一步扩展了灌溉范围,使得宁夏引黄总灌溉面积达828万亩。

顺着渠水前行,不觉到了唐徕渠。这是宁夏引黄灌区最大最长的渠道之一,宁夏人习惯叫它“唐老大”。唐徕渠由唐正闸始,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平罗、惠农等市县由南向北延伸,全长314公里。我们沿唐正闸一路往北,登上一个又一个年代、形态、功能各异的水闸,聆听一个又一个水利人的诉说……在上游,我们看到了“贺兰山下果园成”的丰收景象。在中游的永宁,我们看到了“依依杨柳荫西桥”的闲情逸致。在下游的沙湖、星海,我们看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如画美景……引黄灌溉,如一条长绳,将宁夏的风物和历史都串在了一起。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

美食:石烤羊、烩小吃、炒糊饽、土豆鱼鱼

周边景点:沙湖、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西夏王陵

安徽寿县·芍陂

文<刘宏江 供图<东方IC

安丰塘古称“芍陂(音同却杯)”,坐落在安徽寿县,距寿县古城约30公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主地位,纷纷展开“军备竞赛”。当时,军事实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农业离不开大兴水利。作为楚国令尹的孙叔敖主持修建期思娄灌区、大业陂等水利工程后,通过实地考察,选择在江淮淠河以东、瓦埠湖以西的平原地区,兴建一座特大型陂塘,上引下控,纳川吐流,巧妙利用这里地势平坦低洼的特点,蓄纳来自大别山区的丰沛水源。安丰塘建成后,原本水旱频仍、饥荒连年的淮淠平原,从此旱涝无虞,沃野千顷,成为“楚国粮仓”。

这项庞大的水利工程,因其选址科学,设计巧妙,历数千年时光,至今仍安卧于江淮大地。千百年来,安丰塘在农田灌溉、水产养殖、水路运输、屯田济军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写下“鲂鱼鱍鱍(音同波)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的诗句,描绘此地丰年盛世的景象。是孙叔敖带领勤劳智慧的人民,亲手缔造了江淮地区绵延几千年的农业文明。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组织人力物力,对安丰塘进行全面治理和整修,重建放水涵闸,抬高加固堤坝,并采取砌石护坡措施,使千年古塘重新焕发生机。眼前的安丰塘,塘四周渠道纵横,绿水长流,稻浪翻滚,荷叶田田,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安丰塘镇

美食:寿县“大救驾”、八公山豆腐

周边景点:寿县古城、寿县孔庙

浙江宁波·它山堰

文<寒石 供图<东方IC

它(音同托)山堰在宁波西南四明山下的鄞(音同银)江里。

它山堰体用鄞江当地的小溪石砌筑而成,堰面则全部为通长的条石横向铺砌,迎山水一面还纵向置放了一溜垛状条石,便于山水漫堰行人过江。秋天,鄞江进入枯水期,水位在堰面之下,游人在堰上嬉耍、散步,或拍照留念,或坐垛石上小歇,也有人埋头来来回回地走,口中念念有词,趋近一听,原来在数脚下的石板。它山堰不长,全长130余米,但因全部用不等宽的条石铺砌,就显得极冗长。当地有种说法,说它山堰上的石板没有定数,不同人一脚一块、来来回回地数,答案永远不同。

它山堰截面为不等边梯形,左右两边各有多个石阶,由巨石条层层堆积,貌似全石块砌筑,其实有粗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千余年不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这里还有个传说。据说筑堰打桩时,由于江宽流急,合抱粗的大梅桩一入水就被冲走,根本无法揳入江底沙砾。后有当地术士献策,用人的鲜血开道,才能把江底泥沙与桩基凝固。消息一经传出,就有10位筑堰勇士站出来,表示愿用生命和鲜血祭江,同桩基一起打入江底,确保大堰崛起、永固,造福乡里。10位献身者因而被称为“它山十兄弟”。用今天的眼光看,这当然不免有传说和迷信成分,但按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和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能力,发生上述悲壮故事也并非没有可能。事实上,它山堰体倾斜度、黏土夹碎石层、堰体平面布局以及多级护理消能防冲方式等,都具有很强科学性,许多原理甚至迟至上世纪中叶才被发现,是古代水利工程的一个奇迹。在历经千年山洪与潮汐冲击之后,它山堰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着阻咸、蓄淡、排涝功能。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

美食:熏鱼、香糕、雪菜黄鱼

周边景点:天一阁、百梁桥

浙江湖州·太湖溇港

文/图<李希文

作为我国古代农业灌溉文明代表性工程的太湖溇港,始建于春秋时期,最终形成完整的水利系统,距今至少也有1000年了。溇港的作用不只是用泥水分离技术变滩涂为粮田。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利用其“血管”功能,起到调节太湖南岸,乃至整个杭嘉湖平原水量,以及旱引涝排的作用,是一个凝聚着古人智慧的伟大水利工程。

太湖溇港是我国特有的水利灌排系统,而有着“三十六溇,七十二港”之称的湖州市吴兴区南太湖沿岸一带,是溇港水系发端最早和留存最为完整的地区。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择溇而居,尽享着这个先人留下来的伟大水利工程的恩泽。

有着千年历史的义皋村,是一个典型的太湖溇港市集村落,至今还保持着“夹河为市、沿河聚镇”的聚落形态。如今,义皋古村打出了太湖溇港文化传承和观光的牌子,建起了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修复了范家大厅、周家老宅等一批古建筑,整修了义皋溇两岸的古道,建起了集展示圩田农耕文化、传统民俗和休闲于一体的古村嬉园,吸引人们来这里了解和感受太湖溇港文化,以及太湖南岸古老的民风民俗。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义皋村

交通:从湖州高铁站乘坐25路公交车至渔人码头,转乘137路公交车到义皋村。

美食:“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酱羊肉、千张包子

周边景点:南浔古镇、太湖龙之梦乐园、太湖图影生态湿地文化园

福建宁德·黄鞠灌溉工程

文<唐颐 图<谢书秋

黄鞠(音同居)是闽东历史上的一位文化名人。相传他是河南光州固始人,担任过隋朝的谏议大夫,因不满隋炀帝暴政,举家南逃到宁德霍童,并主持兴建了霍童溪灌溉工程。这是迄今发现的系统最完备、技术水平最高的隋代灌溉工程之一,分为右岸龙腰渠、左岸琵琶洞渠两个系统,长达10多公里,灌溉2万余亩农田,具有农业灌溉、生活用水、水利加工等综合功能。

一天,我慕名寻访这条1400多年前的“洞天古渠”。令人惊叹的是,右岸的龙腰渠至今仍发挥着作用,一渠汩汩清水流进龙腰村,流入田园。左岸的琵琶洞遗址保存尚好,隧洞高2.5米,宽1米,长400米。当年凿洞的办法是将柴火放在岩石上烧,待高温时,突然往岩石上泼水,使之在热胀冷缩中爆裂,再使用凿与撬拓展。此工艺为秦时蜀郡守李冰在兴建都江堰时发明,著名的“宝瓶口”就是以此法凿开的。如果说李冰是中国水利史上最早的专家,都江堰是其经典之作,那么黄鞠应该是中国隧洞水利的先行者,琵琶洞是其经典之作。

如今,清且涟漪的霍童溪两岸,古村落、古渡口、古驿道、古树名木与新兴的农业观光园、生态湿地公园等众多,已成为蕉城区的旅游亮点。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

美食:糖塔、海蛎包、魔芋糕

周边景点:鸳鸯溪、太姥山

来源:新华社 乡村周末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