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崩溃在线上开学第一天?《北极学院》告诉你学习还能是这样的!
旅游
旅游 > 极致之旅 > 正文

集体崩溃在线上开学第一天?《北极学院》告诉你学习还能是这样的!

2月17日,不少中小学生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线上开学典礼”,线上教学活动也随后展开,由于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峰值,大多数的在线课程平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卡顿的现象。 老师、学生和家长也是叫苦不迭,一边是不习惯做主播的老师,一边是伤不起的学生粉丝,家长们也是不得不随时收拾各种残局,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特殊时期,BBC拍摄的纪录片《北极学院》或许可以从研学旅行的角度来试着为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东西。

01.线上开学的崩溃现场

受疫情影响,全国绝大部分学校都不得不延迟了学生返校的时间,改为线上授课与教学。今天(2月17日)成了不少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天,原本大家想象中的情景应该是这样的:

没想到,网上教学和学习绝对没有直播卖货和剁手那么简单,好景不长,原本洋气潇洒的线上课堂就俨然成了“车祸现场“。老师一边喊冤,一边还得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的直播间扮靓。这才第一天,就有不少老师期盼着尽早结束自己的主播生涯,老师不习惯当主播,学生当起粉丝来也是委屈得不行,完全没有围观爱豆的心情了。网课枯燥也就罢了,关键是软件还很不给力,崩了一个又一个。还有不少学生为了发泄一下心中的一百个不乐意和不痛快,疯狂地给远程授课使用的“钉钉”怒打1星的评分,以至于它的评分一度跌成了这样样子:

眼看着就要到了被“下架”的边缘了,钉钉的工作人员不得不制作了一首道歉跪服的视频,求放过。学生也是不甘示弱,以一首《你钉起来真好听》回击。

就连原本在学习问题上一向水火不容的家长跟孩子,这次也奇迹般的达成了一致意见。

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心情,总之就是这个样子的:

而远在北欧的挪威,有一群老师和家长鼓励学生参加到一个叫做“北极学院”的研学旅行活动中,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前期综合训练,孩子们踏上了探险北极的旅途。他们的故事还被BBC制作成了纪录片,片名就叫《北极学院》。

02.北极学院

在这部名为《北极学院》的纪录片里,穿越极地的少年,生理心理的考验。职业探险家Craig Mathieson建立了名为Polar Academy的户外探险组织,带领十多位来自挪威中学的学生进行为期10天的极地探险,探究北极的奥秘,也让孩子们接受极限的挑战。

十几岁的孩子们告别了家人,前往格陵兰岛,这是他们跨越北极探险的起点,从这里开始,以后的探险之路就要全靠他们自己了。

加入到队伍里学生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和长达两年的专业训练的。在训练过程中,有些学生因为体力跟不上或者其他原因,不得不含泪退出了。

领队Craig是一个极地探险的专家,他主要负责学生们的行进计划和行程安排,并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保护孩子们的安全。在数百里公里的行进过程中,他会指导学生们如何前进,并让不同学生分别担任不同路段的小队长,负责开路,这也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掌握越野滑雪,在他们从数月的北极降雪中挖出补给之前,他们要用雪橇拉着所有他们需要的东西前行。

Kimberley是队伍里非常特别的一个女孩,她从加入队伍以来就很要强,也喜欢表现自己。可是她毕竟没有经历过这样恶劣的环境,情绪一下子变得很糟糕,想要回家。同伴Matthew看出了她的异常,走上前询问她是否需要帮助。而Matthew虽然看着块头很大,却是队伍里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

在领队Craig的鼓励和劝说下,Kimberley选择了继续向前。事后,她回忆起这段经历,还在镜头前露出了羞怯的表情,对于这也喜欢把自己头发染成蓝色或白色的女孩子来说,这次旅程意义非凡。

当团队一同爬到山顶时,Kimberley战胜了自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在整个行进过程中,像这样的小插曲还有很多,小队员们也都克服了种种障碍,没有掉队。

在北极地区负重前行,还要抵御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有时候自己的帐篷都被暴风雪给卷走了,晚上还有可能会遭到来自野兽的攻击,······所有这一切对这些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孩子来说,的确是太难l

就在小队员们开始习惯了极地行走的方式和道路的时候,当地的天气发生了巨大改变,原本应该是降雪的季节,却下起了雨,大雨很快淹没了道路。

经过再三权衡,领队最终决定终止探险活动,原路返回到出发地。一开始,孩子们看起来很沮丧,经过领队的疏导和解释,他们才渐渐从失望中走出来,露出了笑脸。最终,他们坐上了前来接应的雪橇,全部安全回到了大本营。

谈到这次旅行的意义,小队员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触。虽然没有最终到达目的地,却也是很骄傲。

父母们对孩子能够完成这样的挑战格外感到开心,觉得自从他们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后成长了很多。最后的不完美也算是一种挫折教育。

03.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说起研学旅行,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在古代中国,文人一向有游学之风,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游与学一直紧密结合。孔子56岁率众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宣传礼乐文化,堪称世界研学旅行的先师和典范。李白和杜甫也是游历了祖国名山大川才写出中国诗歌的巅峰之作。有旅圣之称的徐霞客在游历中学习研究写下了《徐霞客游记》。

在欧洲,17世纪兴起了“大游学”运动,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人都崇尚“漫游式修学旅行”,起初是年轻人一到中学毕业,便被送往外国旅行,游学者一边游历名胜古迹,一边学习社交艺术等,并逐渐形成风气,我们上面说到的“北极学院”就是一种典型的研学旅行了。

其实也不必远到欧洲,我们的邻国日本在现代研学旅行方面做得就很不错。事实上,现代“修学旅行”一词就是源于日本,日本自明治维新时期开始鼓励研学旅行,政府在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生每年要在本市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初中生每年要在全国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高中生每年则要在世界范围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谓之“修学旅行”。

在研学旅行发展过程中,不少地方都探索出了一些不错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 美国营地教育

美国营地教育在美国营地协会(American Camp Association,简称 ACA)的主导下,协同各营地发展,以跨学科、多维度为指导理念,通过开展户外团队活动,为青少年提供集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多维课程。营地教育形式多样,其共同点是体验式学习,让青少年在富有创造性的营地活动中,深度探索自己、发现世界。在青少年教育事业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美国营地协会是美国最大的营地协会,已拥有超过3000个营地,在推进美国营地教育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

| 日本大阪府清教学园姊妹学校交流

清教学园通过姊妹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缔结中学生交流计划。多年来,姊妹学校学生彼此互访,同时由目的地学校联系旅游部门安排修学旅游活动。姊妹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课程学习,了解不同的地域历史文化,扩大学生视野,同时也为学生明确成长方向打下基础。姊妹学校交流属于日本修学旅行的其中一个类别,修学旅行是日本学生教育课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政府出面统筹安排全过程,并在财政、法律上给予大力支持。

| 韩国教保“东北亚大长征”

该活动自2002年起每年,通过抽签、审核材料、面试三个阶段, 最终选拔100名韩国大学生赴海外考察学习。大长征活动的目的是鼓励当代韩国大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东北亚地区的历史、经济、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2004年以后,活动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中国,通过探访中国各地、参加不同主题活动, 让韩国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发展, 并组织他们与中国大学生交流沟通, 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 中国台湾的生态农场体验

台湾的生态农场近年来一直是亲子旅行和青少年团队出游的热选地。这种田园体验型研学旅游目的地是将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相结合,让青少年亲身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游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农业知识科普教育。田园体验型载体功能上多以旅游活动为主,农业种植为辅,除农业种植板块外,还配有农产品加工与交易、购物、游玩、手工、居住、餐饮、教育等功能。

04.寓教于乐的研学旅行

如今,伴随着旅游业发展,研学旅行也在中国得到再次重视,越来越多的教育和旅游行业的人也看到了中国研学旅行的巨大潜力,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鼓励和规范的政策和措施。前瞻经济学人数据显示,2018 年国内研学旅行人数达到400 万人次,市场规模达到125 亿元,人均消费达到3117 元/次。

在旅行过程中设置一定的项目学习是目前很多研学旅行普遍会采用的形式,目前遇到的问题是出行的时间短暂,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出行预设中“玩”的比重相对更大,学习的比重会比较小。再者就是大家严重低估了指导老师在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即使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事情,可能只是活动中的一个小环节,真正带孩子做起来都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哪怕是一个细小的技能,而这些背景知识和技能,本来就不是孩子们会的东西,这时候就需要指导老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巧,这方面也是目前国内研学旅行比较欠缺的地方。

时间也是一个矛盾,孩子们都很“忙”,真正让孩子抽出时间来干这些与课业无关的事情,需要一个大环境,需要社会、家长与校园对这件事的正当性、重要性有广泛的认知。相对而言在国际学校圈里,环境会更宽松。时间矛盾还会引申出另一个话题——项目活动的进度。我们成人做一件事情习惯于预设一个进度,这个进度本身就是孩子们需要理解与学习的概念。孩子参与研学旅行需要有“犯错”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讲,过程比结果重要,可是成人世界结果导向的观念根深蒂固。这其实也是许多家庭、成人抓狂,孩子不解的根源。

说起研学旅行状况,从事研学活动组织多年的王御就很有感触。他举了一个自己亲戚家孩子在日本参加研学旅行的例子。孩子还在幼儿园,学校就组织他们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去滑雪旅行,从东京到长野,来回要好几天的时间,这在国内是很难想象的。旅行回来了,孩子们还亲手为家长准备了一份礼物,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他们做研学旅行的目的不是单纯让孩子去旅行或者学到具体的知识,而是培养一个人,不那么急功近利。”

在《北极学院》这部纪录片里,上面提到的问题也都涉及到了,在前期准备和探险过程中,孩子们被赋予了足够的时间,整个活动也都是在非常专业的人士指导下进行的,孩子们在整个过程正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当活动遇到可能威胁到孩子生命安全的状况时,领队果断决定终止了活动决定返回出发地。这样的研学旅行,值得我们一起“围观”和学习。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