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听过这句话:涯系客家人(我是客家人)。
我想在你我身边,多多少少会认识几个客家的朋友。而知道客家人的会懂他们是汉族的古老支系,主要生活在赣、闽、粤和港澳台,当然也有很多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侨胞。
你所知道的不少名人明星里,如张国荣、钟楚红、周润发他们都是客家人。
客家人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其独有的传统建筑,福建土楼、客家围屋,成圆成方,藏着中国传统的人情社会。
客家人信奉有朋自远方来,来了就是朋友,这种待客之道不用多说,早就已经潜移默化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
关于客家景色的文章介绍,走吧网以往已经写过很多,今天我们重点要讲的是客家的风味美食,一种70%中国人都可能没有品尝过的美食——粄。
——“粄”(bǎn)
“粄”(bǎn),无论是单个字还是它所代表的饮食和文化,对大多数非客语地区的人来说,应该是陌生的。“粄”字并非客家人的原创发明,不过现如今却是客家话中的特色词汇,在客家地区泛指用米浆、薯粉、面粉等统称为“粄”。
南迁之后的客家人发现岭南地区不适合中种麦,于是把北方小麦“磨粉”蒸煮文化应用到稻米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客家“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并延播四海。
“粄”最早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形成于唐宋时期。梅州客家人对“米粄”的热爱,其根源在于对北方面食文化的复制、回忆。
在不同的客家地区,都会有当地特色的粄。相同的是,“客家粄”浓缩了满满的客家情,也传承了印刻在骨血里的客家魂。“粄”之于客家人,是儿时的母亲手艺的味道,是萦绕心头的故乡味道。每每想起这个味道依然能勾起无数客家人浓浓的乡愁。
粄的品种繁多,仅是保留着以稻米为主的粄就有甜粄、发粄、味酵粄、老鼠粄、煎粄、忆子粄等“米粄”数十种之多,用“米粄”招待、馈赠亲友已成为梅州客家人的“家常便菜”,不同的“米粄”寄托着不同的祝愿与寓意。
做粄这项技能,以前家家户户都会。逢节必有粄,正月团圆饭、喝茶时总会"烙粄"来吃粄不仅是精致小吃,有祭祀和防治疾病的作用,还蕴涵着浓厚的地方特点。
粄,往往寄予了好意头(寓意)
鼠曲粄印成桃形,表达对健康长寿的追求。红桃粄被染成红色,代表吉祥如意的象征。粄类蒸熟等制作,寄予了蒸蒸日上的愿望。这就是粄文化。
客家人做粄,从平凡之物中创造传奇。在饥荒战乱、主食匮乏的年代发明了众多食材朴素又做工精致的粄品。初入眼,色彩玲琅满目。放入手,深感工序复杂。出油锅,酥香金灿诱人。
笋粄、发粄、忆子粄、算盘子
个人最爱:笋粄
笋粄(sǔn bǎn)是发源于广东梅州大埔传统的客家小吃。笋粄、豆粄其制作包括粄皮和肉馅两部分。
粄皮以薯粉为原料,用开水拌和揉搓,配以适量煮熟的芋或甘薯,制成薄度小圆形粄块;肉馅则以半肥瘦猪肉及竹笋(茅竹笋、冬笋为好)为主,分别切碎,再配上虾米、鱿鱼丝、香菇、胡椒粉、盐等。然后用粄皮裹住肉馅,捏稳封口成半月形,放进开水锅中煮至粄块浮起即熟,便可加上佐料食用。
忆子粄
忆子粄是最有故事的百侯传统小食,也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明代客家妇女松婶,带着儿子阿根相依为命。儿子18岁时,离别母亲,在郑成功部下当了一名水师士兵。松婶思念儿子,每逢春节,就做了儿子在家时最爱吃的粄,摆在月下,焚香祷告,对月怀思。
冬去春来,不觉度过了整整30年。那年春节,正当松婶在月下祷告时,儿子阿根突然回来了,母子相会,悲喜交加,阿根从白发苍苍的老娘手里接过“忆子粄”,欢庆团圆,此粄因此而得名。
发粄
发粄是客家人逢年过节最常吃的糕点,又被喊做“杯子粄”、“碗粄”、“钵粄”、“发糕”。碗粄由米浆盛入小碗中蒸制而成。
蒸制良好的碗子粄外形精致,底部光滑完整,顶部膨胀开裂像一朵盛开的花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也是最希望的“笑”了,“笑”是碗子粄的核心精髓内容,一锅 “笑”裂几瓣的碗子粄让人看了心情愉悦,吃了心里更是甜丝丝的,最重要的是它的“笑”预兆着来年合家过上平安顺利、生意大发、笑口常开的美好日子,它作为一种吉祥物,历来倍受人们的喜爱。
算盘子
算盘子,是梅州大埔县颇负盛名的传统小吃,属于客家菜。它是用煮熟的芋头与粉搓匀做成一粒粒的算盘子样,算盘子珠圆玉润,口感滑爽Q弹。
加之肉末与香菇之类自己喜欢的蔬菜炒熟,可做菜亦可做主食,非常入味好吃。是由小芋头 木薯淀粉、 香菜、细葱、虾仁、香菇、鱼露、生抽、白胡椒、香菇和蒜等材料制作而成的一道美食。
客家地区还有各种各样的“粄”,数之不尽,却别有风味,这大概也是客家小吃中最具特色的种类。
捆粄
酿粄
细粄
煎粄
菜粄
但无论如何,客家人遍布全世界,怎么变口味都难以改变,那是客家人难以替代的家乡口味和味蕾记忆,多少华侨漂泊在外,为的就是那一口咸香。
客家山歌就有这样唱道的:“日出东方就起身,早早起身有精神,要想踏上成功路,首先不能做懒人。”他们以懒为耻,甚至有首专门的山歌《懒尸嫲》用来嘲笑懒妇人。
客家人崇文重教,外出求学蔚然成风,深信“人唔读书无文化,鸡毛上砰人看轻”说白了,就是一个道理:要出人头地还是得靠自己。
无数客家人卯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上山下山离乡打拼,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
这不就是现在每个漂泊异乡奋斗的我们吗?说白了,我们都是精神客家人,拼了命想要逃离乡土,却比谁都对故乡念念不忘,慎终追远。
无论是客家菜,甚至一句“涯系客家人”,就还在提醒迷茫的异乡人,我们是有根的人,无论漂泊在哪,都别忘了本。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