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百花奖,为何选择“土味”郑州?
旅游
旅游 > 极致之旅 > 正文

金鸡百花奖,为何选择“土味”郑州?

9月24日,第33届金鸡百花奖在郑州开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 文艺 盛事举办地 都选择了郑州,这一现象难免令人深思: 为什么是郑州?

所以,是时候重新认识一下郑州了!

郑州是河南的省会,它的发展历程,与“中”字有不解之缘。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古称“中州”。 古时候,从这片原野出发,无论东西南北,到达边疆的距离都差不多,古人便把这里当作天下的中心,唤作“中原”。 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圆心”,也是历史长河的“原点”。

中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氏族的抵牾与兼并,民族的冲撞与融合,在中原大地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与遗产。守着老祖宗的家业,令河南人倍感荣光。

中国人以“中”为尊,有幸托生在这么一个众星拱月的洞天福地,任谁都会自命不凡。河南人常把“中”挂嘴边,但此“中”非彼“中”。在认可、赞许美物与善举时,一声脱口而出的:“中!”,胜过千言万语。或许是河南人“自我中心”意识太重,表肯定的“中”与表方位的“中”,河南话发音竟然一致。“中国之中”不得了,“那中国之中之中”岂不是更了不得。“中中之中”的就是郑州,不仅地处豫中平原,位置居中;更是河南的行政中心与经济重心。

文/常乃青

01

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

郑州的发家,全拜铁路所赐。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20世纪以后,中国出现了许多“火车拉来的城市”,其中唯二的省会城市,是黄河南北两岸的郑州与石家庄。郑州是一颗砰砰跳动的“心脏”,京广线与陇海线两大主动脉在郑州交汇,旅客货物川流不息经此输送全国,维系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早在19世纪末,郑州还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百业凋敝,仅在西大街、大什字一带,有几家规模不大的小铺子。1906与1909年,京汉铁路(京广线前身)、汴洛铁路(陇海线前身)相继竣工通车,两大干线在郑州汇合,郑州一跃成为铁道枢纽,从此一日千里。

从1909年至今,满打满算111年,相比8000多年的中原文明(从裴李岗文化算起),只能算个小插曲,但对于亲身参与其间的郑州人而言,一百年已足够长。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郑州火车站至大同路一带,聚集起上千家店铺商行,成为河南最大的商业都市。1953年,河南省会迁至郑州。郑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中中之中”。

铁路,让郑州鱼跃龙门,也重塑了郑州的城市格局。

郑州是一座移民城市。民国时期,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此聚居,当年临近火车站的大同路,或许正是山西晋商活跃的证据,铁路联结起的“天下大同”,让郑州获益。20世纪50年代开始,来自五湖四海的干部、军人、技术工人汇聚郑州,他们及其后代,成为郑州的新居民,重建与改造着城市。

市中心闻名省内的“二七塔”与铁路有关。郑州道路的命名,也反映了城市的变迁。有的道路以经纬数目命名,经一路、纬一路……井然有序。经纬交织,不禁让人联想到那纵横交错的铁轨;或许为了寄托老一辈建设者的乡愁,有的道路以名山大川命名,如嵩山路、秦岭路、华山路、洛河路、淮河路等。当然,更少不了京广路与陇海路,道路方向也与京广、陇海线平行。

改革开放后,得益于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郑州的经济产值与日俱增。城市面貌也日新月异。郑州是唯一GDP名列全国TOP20的河南城市(2019年,第16位)。大陆最早的民营股份制集团企业——亚细亚商场出现在郑州。在敢为人先的境界上,郑州不输沿海城市。大都市的喧嚣与繁华,吸引着天南海北的人们至此谋生,郑州人口净流入量常年位全省榜首。而且,郑州也足够包容和开放,其并无霸道的本土文化,排外欺生的现象相对更少。各地风俗在郑州和谐融洽,郑州方言属中原官话,综合了省内各地俚语的特点,也接近普通话的语式和发音。

民以食为天,豫系美食汇集郑州。郑州烩面馆数量全省第一。也只有在郑州,能把烩面馆装潢出大饭店的气派。烩面之妙不在面,而在汤,炖汤香料名目繁杂,像药方。良药苦口,但被稀释在汤里,中和为异香,烘托了肉与面的鲜美,香料深藏不露,虽默默无闻,但每条舌尖都能感受到它们的份量。就像来郑州讨生活的千家百业,烩在郑州这口大锅里,煎熬着,沉浮着,奋斗着,造就了今日的大郑州。

02

漏斗的无奈

河南人对宗族的归属感很强,最讲究论资排辈。众所周知,河南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宝库,对比那些动辄以“千年”纪史的古都,郑州显得太青涩。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殷都安阳…… 清一色皓首苍颜的“老臣”,环伺在郑州侧畔,让这位“少主”颇为尴尬。

其实,郑州并不年轻。郑州市中心与西郊小双桥村两地曾发掘出商代城邑遗址,据设立在商都遗址公园的《郑州商代亳都都城遗址碑记》介绍,亳都是“当今世界年龄最长之都市”。遗憾的是,商以后郑州辉煌不再,作为一座籍籍无名的小镇,空度3000余年,曾经的“古都”身份,也逐渐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不能说郑州资历浅,只是空档期太长。历经沧海桑田,保存完整的古文化遗存已成吉光片羽。

近30多年来,国内城市都在“求新”,而郑州却在“怀旧”。以前不受重视的古文化遗迹,今天已是地方政府眼中的香饽饽,是招揽金凤凰的梧桐枝。郑州是河南的经济重心,背倚中原文化的荫庇,怎能不打文化牌。放眼河南全境,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慕,无任何城市能出郑州之右。有首歌唱得好:“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有恃无恐。”随地打口井都能掘出古董的洛阳与开封人,当然不能理解郑州那严重的“传统文化饥渴症”。

相比所谓古都,郑州所能倚仗的文化资源太过捉襟见肘,甚至用“贫瘠”来形容都不为过。作为河南的“首脑”,没有过厚的文化底蕴,又怎能服众?

于是郑州知耻后勇,奋起直追。一方面,把中心城区仅存的古城墙遗址保护起来,或在原址上重建。另一方面,“收编”下属行政区的众多名胜古迹,著名的如登封市的嵩山少林寺、新郑市的郑韩故城、巩义市的北宋皇陵,均囊括于郑州名下。钱越挣越有,宅邸越建越大,家里的古董、文玩、书画自然就越收越多。

人向高处走,为了追求更幸福的生活,人们迁徙郑州;

水往低处流,为振兴经济与文化事业,郑州海纳百川。

郑州像漏斗,不仅广纳人才,还如饥似渴地摄取文化资源。

03

内外兼修,内圣外王

郑州是一座外向的城市。

据统计,2019 年,郑州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合计为1181.51平方公里,相比2018年同期增长约126平方公里。1991年全郑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才90平方公里。开疆拓土,是郑州成长历程中的主旋律。

郑州也是一座内敛的城市。

河南人重务实,讲规矩。尤其崇尚“不温不火,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也有着“以自我为中心”的保守秉性。河南幅员辽阔,乡音千差万别,巧的是,说“中”的声调几乎一致(zhóng),郑州话也不例外。一个“中”字,见证了河南人的个性。

在河南人扎堆的郑州,这一特点更是淋漓尽致。郑州就像云图中央的台风眼,甭管对外多么风生水起,内部却波澜不兴。过快的城市外拓,也曾让郑州疏忽了老市中心的修缮与规整。在郑州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火车站附近的乱、堵、脏问题长期存在,难以根治。时代在进步,近年来城区内部的面貌已大有改观,城市形象也在不断进步。可见,内圣方能外王。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郑州的强势扩张,也多少引来河南其他城市的不满。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在资源分配上占绝对优势,不可避免地挤占一些了周边城市的利益。今年有人大代表提案:“把原阳、温县、偃师、尉氏等地划归郑州,合并郑州、开封,以提高郑州在国内的城市地位”虽然并未付诸实施,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郑州欲“吞并开封,割占洛阳”,成为河南人茶余饭后的上好谈资。可见为争取政策倾向和发展资源,城际竞争多么激烈。

豫A、豫B、豫C间的明争暗斗,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三地网民为城市前途操碎了心,键盘仗打得是昏天黑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洛阳人与开封人形成联盟,最喜嘲笑郑州“土鳖,木啥文化!”而郑州人会立即反戈一击“小地方来的,懂个毬!”。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唇枪舌剑中,个个都透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公平地讲,说郑州没文化,显然是不客观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天的郑州并非吴下阿蒙,这里聚集着河南最好的基础教育单位、高校、学术研究机构,最大的博物馆,最高档的古玩市场,最知名的影视城;最值得一提的,是瑞光创意工厂、樱桃沟艺术园区、良库工舍等前卫的艺术园区,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流连,颇有几分今日北京798艺术区的网红味道。郑州已是学府森然、艺苑琳琅之所,说是河南省人文环境最优渥的城市也不为过。

有人说,郑州是一片文化荒漠,其实不然。文化是人编的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有人烟的地方,就有文化,无非是主、次、新、旧有别,但绝无法量化其高低多寡。

回顾郑州的发迹史。起初,它倚仗铁路枢纽之利,兴于商贸;后来,它被推上省会宝座,成为俯瞰中原的泰山北斗。但郑州缺乏传统底蕴也是不争事实,这是它的劣势。中国画讲究留白,空白的画面能引发无限遐想。

乐观地讲,郑州的不完美,也叫“存在巨大发展空间”。没有美好的记忆可供回顾,正好专注眼前得失。有时候,传统或许只是一种累赘。而且,只要假以时日,郑州终会成为一座古城。在此基础上,焉知不会形成独树一帜的“郑州文化”?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