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过内蒙古才知道,中国人在沙漠也能种菜
旅游
旅游 > 极致之旅 > 正文

来过内蒙古才知道,中国人在沙漠也能种菜

很多人对内蒙古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和繁如白云的牛羊群,要不就是简单粗暴勾勒成遍地是蒙古包的地方。

但实际上内蒙古的复杂,说像是包罗N个省的特征也不夸张。相对湿润的东部和干旱的西部就呈现天壤之别,森林、草原、绿洲和沙漠……能涵盖的内蒙古都涵盖上了。

△秋天去内蒙古是不错的选择/图虫创意

△秋天去内蒙古是不错的选择/图虫创意

其中有个叫“乌海”的城市,乍一听很多人不知道原来内蒙古还有以海命名的城市,存在感确实不高,还是内蒙古地级市里面积最小的一个。

可能有人听闻过这座位于内蒙古西部的工业城市,但不知道乌海曾被誉为“中国小迪拜”,在这里还能看到集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水城相融于一体的塞外风光。

△内蒙古“沙海之城”乌海/图虫创意

△内蒙古“沙海之城”乌海/图虫创意

去沙漠看海看绿洲,内蒙古这座宝藏“沙海之城”早该被人看到了。

来过内蒙古才知道,中国人在沙漠也能种菜

乌海才不是平平无奇的工业城市

乌海有海吗?

乌海当然没有海,最初确定这个名字的来由是从海勃湾市和乌达市这两个原来的地名中各取头一个字合并,由于境内矿产资源富集,这名也寓有“乌金之海”之意。

乌海虽然没有海,但它是内蒙古城市里最有“海”意味的城市。

黄河出宁夏进内蒙古流经的第一座城市就是乌海,不仅如此,在乌海境内还有总面积达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北接水利枢纽大坝,西接乌兰布和沙漠,南接黄河乌海段上段河道,东临乌海市滨河景观带,镶嵌在高山、沙漠之间,形成“沙海绿洲”的奇特景观。

△乌海独有沙与海交界的景色/图虫创意

△乌海独有沙与海交界的景色/图虫创意

位于内蒙古西南部的乌海,虽然是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小的地级市,只占到其中的0.14%,但乌海素有“黄河明珠”美誉,拥有“三山两谷一条河”的独特地貌。

其中环抱的“三山”桌子山、甘德尔山和五虎山呈南北走向形成了乌海的屏障。黄河、草原、沙漠、绿洲、戈壁和山脉在这里交汇,沙海相融,城湖相连

△乌海全景/图虫创意

△乌海全景/图虫创意

很多人知晓乌海,可能在于它是“因煤而兴、因矿而建”的重工业城市。但要是你亲临乌海,你会惊叹于她的丰富多元

草原文化、黄河文化、蒙元文化和西夏文化在这一弹丸之地碰撞融汇。在这里不仅能欣赏汉代古城遗址(据说极有可能是汉武帝沿黄河修建的三十座城池中的一座),明代烽火台、秦长城遗址、世界上最早的岩画桌子山岩画群等等历史遗迹,还能环游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三大沙漠之中,尽赏黄河落日圆的壮观之景。

△乌兰布和沙漠/作者供图

△乌兰布和沙漠/作者供图

乌海最令人惊叹的神奇在于——兼具大漠孤烟直的壮丽和湖光山色、绿意盎然的秀丽。

上一秒刚在辽阔绵延的沙漠和历史遗迹的沙尘上,感慨古老厚重的文明,下一秒到了环城的山水生态景区,你又能寻得湖水绿洲相融于城中的宁静惬意。

一半沙漠一半湖光山色,看似截然不同的风光,却能在乌海水乳交融,“山、城、沙、海”刚柔一体勾勒成乌海各种面貌。

△乌海的夕阳之景/@邱月烨

△乌海的夕阳之景/@邱月烨

关于乌海还有很多冷知识,不少地名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有关。比如海勃湾,原名海若布刀亥,这是一个蒙藏语发音,意为“雄狮之湾”,传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这里有个靠着精湛手艺名扬四海的铁匠,为军队锻造兵器和马具。

△甘德尔山上的成吉思汗大雕像/图虫创意

△甘德尔山上的成吉思汗大雕像/图虫创意

离海勃湾10公里突起的桌子山,形似方桌而得名,据《乌海市志》提及,这名字还有蒙语名:乌仁都喜乌拉,意为巧铁匠的砧子山。这座山前的一片草滩命名为达日汗塔拉,意即匠人滩

要是你到了乌海,留心这里的人文景观,她可不仅仅是平平无奇的工业城市。行走于大街小巷,能在城区的各种建筑物临街里面看到不少关于墨、纸等等书法元素……乌海还是著名的“中国书法城”以及“中国赏石城”,现在这个仅有50多万人口的城市,常年习练书法的人就已超过10万人。

△乌海城区秋天景色丰富多姿/@邱月烨

△乌海城区秋天景色丰富多姿/@邱月烨

来过内蒙古才知道,中国人在沙漠也能种菜

黄河明珠乌海

不该被荒漠化埋没

别看如今的乌海市黄沙弥漫,沙丘无数,其实很久以前的乌海,并不是这样的。

远在第三纪初,乌海地区还是一个温暖潮湿地区。那时候亚洲大陆东部还没隆起,西部还淹没在海洋中,当时的乌海还是适宜的气候,呈现出一片山清水秀生机勃勃的面貌。

△乌海湖湖面/图虫创意

△乌海湖湖面/图虫创意

直到第四纪中期,地壳发生了巨大构造活动,隆起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和青藏高原变成了天然的屏障,阻挡了来自印度洋、北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才导致了内蒙古西南部气候越来越干旱寒冷,再加上桌子山的不断抬升,地下水的下降,才形成了乌海如今地表极其干燥的现状。

据《乌海市志》记载:“乌海地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台地鄂尔多斯西缘凹陷带的桌子山褶断束。成土母质主要有风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和湖积物。土壤以灰漠土、棕钙土、风沙土为主,多为砂土、砂质土、砂壤土,由细砂、粗粉砂组成。”

△乌兰布和沙漠纹路/@邱月烨

△乌兰布和沙漠纹路/@邱月烨

地壳活动、气候改变以及紧接而来频繁的自然灾害诱发了沙漠化。但人类无度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更是加速沙漠化的直接后果。

这里曾经是狄、匈奴、鲜卑、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狩猎的地区,在桌子山岩画上的牛羊等动物图形和骑马猎驼等等痕迹,能窥见远古时期先民所从事的活动与原始畜牧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但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和天灾引起北方人口南迁,乌海地区不少汉人迁徙,一直到清朝,乌海地区的游牧狩猎也人烟稀少。据《乌海市志》记载,乌海周边地区早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大面积的荒漠。

△乌海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大面积荒漠/图虫创意

△乌海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大面积荒漠/图虫创意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便慢慢拉开了乌海垦荒拓城的序幕。

尤其在大开发进程,人少地多经营粗放,废弃地任其风蚀日晒,再加上人类无度对矿产资源乱采滥挖、开荒开矿拓城,过度的放牧,牲畜啃食、践踏,造成了柴木、药材等固沙植被的破坏,加速了乌海的生态失调和土地沙漠化。

△以前的乌海市受工业大开发进程污染太重/图虫创意

△以前的乌海市受工业大开发进程污染太重/图虫创意

乌海市地处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包围之中,在强风作用下大体草场被沙坦压、土地荒芜、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其中乌兰布和沙漠每年以4-7米的速度向市区逼进。

乌海市每年都有20多天的沙尘暴日,他们当地有这么一句调侃的俗话:“乌海苦不苦,每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回家补。”

△乌兰布和沙漠/@邱月烨

△乌兰布和沙漠/@邱月烨

曾经的“黄河明珠”乌海,因为日益严重的荒漠化变得愈加黯淡失色。

沙漠曾经创造出了西北荒凉雄浑的古文明,但同时也吞噬了水草丰美的古文明。

比如曾经丝绸之路一带盛极一时的楼兰古国,大约在晋代之后便在茫茫大漠中销声匿迹;

比如《鬼吹灯》里吹爆的精绝古城,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就已经发现了中断已久的尼雅遗址。

尼雅与楼兰,是我国最著名的两座已湮没的古城废墟。现如今,我们对沙漠的想象和探索,远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来过内蒙古才知道,中国人在沙漠也能种菜

我们与沙漠如何好好相处?

荒漠化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级难题。

目前全球荒漠化正以每年5万到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73万平方公里,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上千亿,近4亿人直接或间接受到沙漠化的影响。

乌海和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联手治理黄河两岸沙丘已久。当地曾经有一句民谚流传甚广:“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眼难睁,大风活埋人。”

乌兰布和沙漠,在蒙语里意为“红色公牛”的“移动沙漠”。过去40年里,它让“黄河明珠”乌海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中国荒漠化、沙化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乌海是中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乌海是中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一场人类和沙漠的“抗争”势在必行。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沙漠科学体系仍然是一片空白。直到1954年,宁夏沙坡头建立了第一个风沙观测站,中国人终于开始系统地认识沙漠、了解沙漠。

4年后,一条因穿越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起自内蒙古包头站终至兰州站的包兰铁路建成了,它被称为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同时也是第一条开展风沙防治工程的铁路。

经历近60年的研究和发展,人类逐渐从沙漠传统治理中脱离,开始关注人、沙和水之间微妙的联结和平衡,治沙方法逐渐趋向于理性和科学。

比如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易志坚引领的沙漠研究院团队,从力学角度出发,通过改变土壤的力学状态,已经研发出了前人还没想到的科技手段——“沙漠土壤化”,成功解决了将沙漠变为可耕种良田的世纪难题。

他们发现自然土壤具有自修复和自调节的生态力学属性,于是研发出一种改性植物纤维黏合剂,通过在沙中加入这种黏合剂让“一盘散沙”获得与自然土壤一样的生态力学属性。

△土壤化沙漠与沙漠蓄水能力对比/作者供图

△土壤化沙漠与沙漠蓄水能力对比/作者供图

“土壤化的沙子”在湿润时呈现稀泥的流变状态,干燥时结成固态状态,而且能够存储水分、养分、空气和滋生微生物,具备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科研团队还在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川阿坝州若尔盖草原大面积退化沙地等不同的荒漠化地区进行试验,改造成效也十分显著。

仅仅在内蒙乌兰布和沙漠,就拥有将近6000亩荒漠生态恢复区。

△荒漠生态恢复区结的瓜果蔬菜/作者供图

△荒漠生态恢复区结的瓜果蔬菜/作者供图

老艺术家前几天也亲临当地的试验田,看到沙蒿、骆驼篷、沙打旺、柠条等十多种旱生植物特别旺盛,还有西瓜、萝卜、花生、辣椒等等农作物

虽然不少像西红柿、茄子、华莱士瓜等等果实已经过季烂在沙上,但依稀见到结出的瓜果是肥硕的。

△番茄实在太红了,看着可惜/作者供图

△番茄实在太红了,看着可惜/作者供图

研发团队的师生和媒体团们到了那片硕果累累的田地,当地的农民们热情吆喝我们一起拔萝卜摘辣椒吃西瓜,感觉就像来了一趟沙漠版的“向往的生活”。

△萝卜和西瓜是真的甜/作者供图

△萝卜和西瓜是真的甜/作者供图

易教授强调这种技术的最终目的,当然不是将所有沙漠都变成良田,也不是在于中国人种菜天赋有多高,重点在于这是一种荒漠化治沙处理的新思路——“治理后的“土壤”能更好的蓄住水分和肥料,平均灌溉量低于每亩400方,远低于当地每亩550方的节水灌溉定额。”

要完成数以万计亩沙漠的智慧农业科技,其中需要 对 大气环境、土壤、水质以及生物量等数据进行分析,背后离不开 腾讯IDC平台的技术支撑。

他们联合以便未来能 摸索出沙漠土壤化后的科学种植模式及其生态影响,也能够为更精确地研究长 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更多可能。

△腾讯团队在背后做技术支撑

△腾讯团队在背后做技术支撑

科研团队在国内的试验总面积已经超过17000亩,22项科研成果已获得中国、澳大利亚、摩洛哥等国发明专利授权。2018和2019年,这项技术还走出了国门,在中东沙漠和非洲撒哈拉沙漠进行了试点。

“近期乌海周边地区沙漠化治理的过程中,乌海湖的治理已经进入处理了,通过这项技术,通过管道把沙运到骆驼山,也就是以前挖煤留下的坑。”阿拉善盟发改委主任罗志铁在采访中说到。

眼见为实,乌海已经区别于往日的沙海一片,寸草难觅的景象。

21世纪后,我国沙化土地持续减少,2009-2014年间效果尤为显著,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980平方千米。

△天湖连成一线的乌海湖/@邱月烨

△天湖连成一线的乌海湖/@邱月烨

3年前,乌海曾与杭州、成都、三亚等城市被评选为年度中国十大品质休闲城市。乌海还被誉为“沙漠葡萄酒之都”,乌海种植的葡萄还了为中国首批地理标志农产品。

“15年的乌海还是沙尘满天飞,如今我的外地亲戚朋友好多对乌海改观了,绿色植被明显多了,还有湖光山色,住着也舒服多了。”路过遇到50多岁的乌海当地人王富,说自己现在最常去的是甘德尔山和乌海湖。

如今的沙漠,风声黄沙依旧,人类对沙漠的探索,一直从未停止。中国人与沙漠之间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

诗人戴望舒曾经说过“梦会开出娇艳的花来”。沙漠当然是要保护的,而努力让沙漠也能结出灿烂的花果,这将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愿景。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