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二十年的泉州 究竟有何迷人之处?
旅游
旅游 > 极致之旅 > 正文

申遗二十年的泉州 究竟有何迷人之处?

7月25日下午5点35分,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申遗成功,正式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回顾泉州申遗的二十年,可以说是历经坎坷终圆满。而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终于在千年之后再次进入世界的聚光灯下。

申遗成功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泉州系列遗产的代表性古迹遗址,感受世遗之美、文化之美。

作者:黄橙

申遗二十年的泉州 究竟有何迷人之处?

在人类古代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存在着一个穿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辽阔海域、借助季风航行,联系沿岸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海上航运和贸易线路体系,这是古代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文化和文明交流通道之一,中国人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在7个多世纪之前,著名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就是沿着这一海上大通道完成了他的世纪之旅,通道的西端是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威尼斯,通道的东端就是中国的现在叫泉州的这座城市,历史上它的名字叫——刺桐。

一座拥有众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城,一个令理学家朱熹感叹“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宗教圣地,一座能欣赏到南音、梨园戏、木偶戏和高甲戏等古老神奇剧种的文化城邦……漫步泉州,眼前全是前朝旧影,既古朴清雅又精致婉约,既内敛深沉又舒展奔放。

请添加图片名称

几条老街,喧嚣中的古雅情怀

人多、车多、新楼多,现代都市的所有特征,泉州一样也不少。乍看起来,泉州是繁华而浮躁的,不禁让人怀疑“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历史真实性。说它“满街都是商人”,倒是一望而知的。

不过,只要你进了涂门街、南俊巷、状元街……马上你就不这么看了,你立刻明白历史积淀赋予城市的儒雅气质,全写在斑驳的砖瓦上,寺庙的残柱间,老宅的天井里……甚至连那些千年古树的枝叶仿佛也记忆着泉州学子诵读的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

请添加图片名称

涂门街最让人讶异的就是那座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了。按常识判断,像清净寺这样的寺院应该出现在新疆、宁夏才是,毕竟那里的人多是伊斯兰教的信奉者呀。

闽南这块土地更多的是飘荡着“南无阿弥陀佛”的音韵,或者亦儒亦道亦佛的炽旺的香火,与清净寺相距不到百米的通淮关岳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请添加图片名称

这座建于1612年以前的通淮关岳庙,俗称涂门关帝庙,主祀关羽,民国三年(1914年)增祀岳飞,故改现名。它由武成殿、崇先殿、三义庙三座并排的庙宇组成,均为三进,比1009年建的清净寺门面要大,建筑结构要复杂繁美,悬山式曲线燕尾脊周围简直有点花枝招展,泉州人打扮寺庙就像惠安女修饰腰身,点点细节都充满艺术气息。通淮关岳庙里形神兼备的众多塑像,一个个均是你我耳熟能详的英雄好汉。正殿门口有一对联:“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泉州人的开明通达由此可见一斑。

泉州人特别有人情味,他们亲切地叫关羽“帝爷公”,求子求财求平安什么的都跑到“帝爷公”面前烧个香,好像这关羽就是活着的行动有点不便的老爷爷,凡事都尊重他一下,跟他打个招呼。其实,小辈们还不是爱干嘛干嘛,哪在乎老头子的感觉呀。

申遗二十年的泉州 究竟有何迷人之处?

通淮关岳庙后街有一座老宅,泉州话管这类有三进五进院落的大房子叫“皇宫起”(按皇宫式样建造的大厝),建筑造型上的堂皇肃穆,衬托了主次尊卑的尚礼氛围。老宅的旧名已经不详,现在叫古厝茶馆。

红灯笼映照下的燕尾脊、黑筒瓦、红方砖、镂花窗棂,让人一见就有恍若隔世的感觉,想来这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豪宅也该住过像茶艺姑娘一样迷人的小姐,穿着丝绸旗袍,婀娜多姿地走过厢房走过屏风,让人在惊鸿一瞥中春心荡漾。如今只有乌龙茶的清香能给人无尽的想象。与艳情无关,与人生的曲折坎坷,与时光的易逝难留有纠缠不清的瓜葛。

请添加图片名称

茶馆里有个讲古的人,泉州腔的普通话像源和堂的蜜饯总含着核,一把折扇在他手中变幻着,那些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就这样活了起来,天井里的星月仿佛也是陈年的记忆了。

袅袅南音,夜色里的唐宋弦歌

中山中路遮天蔽日的绿荫和长长的骑楼,让逛街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当“泮宫”两个大字映入眼帘时,你才明白泉州文庙已经近在咫尺了。

洙泗桥、夫子泉、明伦堂、大成殿,每一个名字都让人怀想千年泉州的文脉传承。至今那些奔赴考场的学子依然要喝一口夫子泉的水,向大成殿的孔子烧一炷高香,文庙就成了他们如有神佑的前程的起点。

请添加图片名称

入夜,文庙广场上古榕树被绿色灯光照得比白昼青春许多,树下坐着一些戏迷,老的少的,相识的不相识的,他们不交头接耳,很认真地听着南音艺人在台上的倾情表演。文庙广场因为这曼声清歌的袅袅乐音而古意盎然。

唐朝宫廷音乐在中原失传千年,却在闽南乡野找到栩栩如生的克隆版本,找到古乐悠远的回声,其间的神奇曲折恐怕只能猜想,不能描述了。

请添加图片名称

在泉州欣赏南音,一是看静态的,二是看动态的。

静态的南音在开元寺大雄宝殿横梁的斗拱上,二十四尊身披羽翼色彩斑斓的乐伎有飞天之势;静态的南音也在甘露戒台交叠上收的如意斗拱上,二十四尊乐伎手持丝竹管弦在欢欣地演奏,这是泉州人献给佛祖的精神供品。泉州开元寺的菩萨们个个嘴角蕴含着笑意,这千年的音乐大餐看来真能滋养笃定的佛性啊!

请添加图片名称

动态的南音在泉州的街巷中,在闽南乡野的祠堂边,在红砖民居的院落里。那些互称“弦友”的南音爱好者,聚在一起,就是一场小型音乐会。

他们手持的琵琶、二弦、洞箫、响板很多都是祖传的古物,他们对南音的痴迷也往往来自于儿时就开始的耳濡目染。“弦友”们聚在一起,常常不是为了演奏给外人听,即使搭了台像是正规演出了,他们也往往不在乎台下有几位观众。他们总是唱得一丝不苟,犹如在佛前的虔诚祷告。

请添加图片名称

或许是因为泉州有南音的千年熏陶,泉州话有着悦耳的音韵,听着听着你就觉得眼前的宅院、石巷、榕荫都洒满了曼妙飘逸的音符。

两座古寺,千年里的佛光塔影

一千三百年前,如今叫西街的地方,一颗小小的桑树显得多么脆弱,仿佛一阵大风就可以将它连根拔起。这颗桑树活下来了,活得比这个城市里的哪一棵树都老,甚至比哪一座建筑物都老。见过它年轻模样的也只有它身边的这个寺庙了。

请添加图片名称

开元寺的神话色彩也依附于桑树之上。据说,唐代泉州富绅黄守恭之所以捐地盖寺,只因这棵桑树蹊跷地开出了白莲花,让他确信佛法无边。如今开元寺大殿上“桑莲法界”四个大字依然铭记着这一段神奇的历史传说。

请添加图片名称

离桑树不远就是甘露戒坛,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其层层叠叠的方形结构正好营造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氛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甘露戒坛前有两棵伟岸的菩提树繁茂得见叶不见枝,因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人生,所以菩提树也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圣树。

泉州曾是唐宋时期中国的外向型大港口,不同肤色、不同宗教的人带来的异域文化,给泉州带来了清朗开放的气息。了解了这一点,你就明白泉州的一些不可思议的做法。

请添加图片名称

比如开元寺有“百柱殿”之称的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这“百柱”就像“捡破烂”一样来自不同朝代、不同寺院,既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和蟠龙柱等,也有从已毁的元代印度教寺移来的十六角形辉绿岩石柱。这样的“百柱殿”都可以为泉州僧众所接受,开元寺的历代住持来自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不同宗派,也就可以理解了。

开元寺里有很多宝贝,有的放在藏经阁里,是不让游客看的。好在寺里最大的宝贝,你可以尽情欣赏。那就是作为泉州标志的东西塔了。

请添加图片名称

这两座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缕,每个雕像都形神兼备。泉州自古以来就多石雕之能工巧匠,盖一座东塔为何还要花十年时间呢?那是因为主持建塔的高僧都以质量为本,深明盖在城市中心的石塔是佛教信仰的根基。就这样,重达一万多吨的花岗岩被垒砌成檐角高翘凌空欲飞、塔壁人物浮雕栩翎如生的泉州标志。而700多年的风吹雨打,甚至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撼动它的坚固。东塔被称为“中国石塔之王”,似也不像是泉州人自吹的。西塔略低于东塔,当然要屈居第二了。不过,泉州人倒是不厚此薄彼,俚语是这样说的:“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东西塔果然如高僧之愿,标识着泉州人的精神状态。

比起开元寺来,承天寺要年轻些,它大约建于957年,此时的泉州繁华了许多。承天寺的前身是一个官吏的后花园,天生就有更浓的诗情画意,瞧那“月台倒影”、“一尘不染”、“梅石生香”等景致,你就明白在这样的寺院修心养性,可以让人的精神更快进入佛祖要求无欲无求的境界。

请添加图片名称

承天寺的名气没有开元寺大,所以少了红尘俗念的窥探,多了专心致志的修行。即使到了今天,这里依然是一个只管诵经、不收门票的寺院。大家都说承天寺在南俊巷上,然而,你一路找去也寻不见像样的寺门。因为“月台”两字就算是它的门面了,这让人想到了它的前身即官吏的后花园。进了“月台”就是长长的巷道,古榕与石经幢交错其间,“榕径午荫”是巷道的诗意名称。走完这个巷道,真正意义上的承天寺门就到了。

请添加图片名称

承天寺的建筑构成就像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层层递进,由小器到博大,不事张扬地让人领悟了佛法高远的境界。僧人们守着一尊阿弥陀佛铜像念念有词,这比真人略高的铜像重约1吨,是五代时期从印度迎奉来的圣物,如今全身已是斑驳铜绣,承天寺的僧人似乎并不急于将其抹上金粉,他们深知华丽的外表从来不是佛祖的追求。

历史上承天寺高僧云集,说明寺院的门面再小无关紧要。泓一法师的生与死,都与承天寺有关。生前他曾在这儿住过,在榕荫下冥思苦想过,在法堂上讲释过律宗经文,死后亦在这儿积薪荼毗,火化成佛。

请添加图片名称

承天寺费尽心机的曲折,隔绝了红尘的喧嚣,适合有情趣的人来此漫步、缅怀、敬仰,即使不烧香磕头,也会觉得心灵上、性情上受到了美化和净化。

作为本届大会中国唯一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和凤凰网旅游一起,来看看泉州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吧。

九日山祈风石刻

图片

“山中无石不刻字”。位于泉州的九日山,现存宋元以来的摩崖题刻70多段,其中有1174-1266年(南宋时)记叙祭海神、祈风顺的石刻十段。由于泉州在古时海上交通就很发达,人们为了求得行船顺风,常要举行“祈风仪式”,这些石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也是我国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市舶司遗址

图片

泉州市舶司遗址,是中国重要的古海关遗址,建立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主要是“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市舶司遗址的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反映出泉州港口依托于庞大帝国的独特属性。

德济门遗址

图片

德济门遗址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门遗址,记录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历史。它是城市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体现了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政保障。遗址位于泉州古城南端的天后宫外,门外遥对晋江及顺济桥遗址。德济门及与之相连的翼城始建于1230年,这里成为进入城市南部商业区的交通要道。

天后宫

图片

天后宫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它与真武庙、九日山祈风石刻等共同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国家意志相结合对海洋贸易发展的共同推动。它与泉州的商人群体密切关联,见证了海洋贸易作用下泉州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

真武庙

图片

真武庙是宋元时期祭祀真武大帝的道教庙宇,也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标,为宋元时期商人群体从事海洋贸易的重要精神寄托。这里是泉州官员祭海的场所,体现了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与推动。

南外宗正司遗址

图片

南外宗正司是1130年以来迁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体的管理机构。这一群体是泉州多元社群中具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不仅提升了泉州的消费能力,还积极参与海洋贸易。南外宗正司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政权对泉州海洋贸易的推动,体现了强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

泉州府文庙

图片

泉州府文庙是儒家祭祀场所和泉州最高等级的教育机构,是泉州社会精英群体的象征。这些社会精英在宋元海洋贸易的推动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泉州文庙及学宫位于10世纪泉州城的东南部,始建于976年,主体格局形成于1137年。

开元寺

图片

开元寺是宋元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其寺院经济及多元文化遗迹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泉州开元寺是福建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组群

老君岩造像

图片

老君岩造像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巨型石雕像,是宋代泉州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象征,体现了泉州港口依托农业帝国的独特历史文脉,反映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多元、活跃的文化特征和港口的繁荣成就。

清净寺

图片

清净寺是泉州古城商业性城区中的伊斯兰教寺院,是宋元时期跨越重洋来泉州营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稀物证。它与伊斯兰教圣墓共同见证了活跃在泉州的外国族群的文化、宗教和生活传统,也见证了宋元泉州的人群汇聚、商贸往来和文化繁荣。

伊斯兰教圣墓

图片

伊斯兰教圣墓是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史迹,与清净寺共同见证了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的活动,反映了宋元泉州多元文化的交往与融合。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图片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宋元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史迹,显现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文化包容力,其蕴含的文化融合特征为宋元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间广泛的价值观交流奠定了基础。草庵中现存一方雕凿于1339年的该教创始人摩尼的石雕造像,是世界现存唯一的摩尼光佛石像

磁灶窑址

图片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城郊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泉州以外贸手工业为显著特点的产业结构,其生产体系和生产规模展现了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它与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等共同反映了宋元时期海洋贸易对泉州地方产业发展的积极促进。

德化窑址

图片

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其兴起受益于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在发展过程中创烧出独特的白瓷产品,显示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本地制瓷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德化窑的高足杯、粉盒、军持、壶、花瓶、碗等产品目前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区多有出土。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图片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与泉州的陶瓷生产基地共同显示出宋元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安溪县青阳村曾是宋代官方设立的专职铁场之一,是泉州内陆腹地的重要铁矿分布区,文献记载其冶铁业在11世纪时极为兴盛。

洛阳桥

图片

洛阳桥,有名万安桥,是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大桥,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它与安平桥、顺济桥遗址等共同连通了便捷的沿海交通干线,在泉州水陆复合运输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它是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体现了官方、僧侣等社会各界对商贸活动的推动和贡献。

安平桥

图片

“天下无桥长此桥”,安平桥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作为泉州与国家广阔的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安平桥体现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发展。其建成是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既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又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财富积累。安平桥为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

顺济桥遗址

图片

旧顺济桥和德济门遗址一样重要,见证着古泉州“海丝”文明。顺济桥是泉州古城与晋江南岸的陆运节点,是伴随海洋贸易发展而建设的出入古城商业区的主要通道,完善了泉州的水陆转运系统。它与德济门遗址、天后宫共同体现了海洋贸易推动下古城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见证了商业拓展对交通系统的促进。

江口码头

图片

位于泉州古城东南的晋江北岸的江口码头,是链接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转运码头,同时是连接古城的水陆转运节点,与真武庙同为泉州城郊的重要内港“法石港”的遗存,反映了内港码头的功能构成和使用方式。它与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等共同体现了宋元泉州由内港码头、外港码头、航标塔等共同构成的河海运输网络。现保存有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及一处宋代古船遗址。

石湖码头

图片

古朴的石湖码头,曾是外国商船进入泉州港的第一站。在千年古渡石湖码头不远处,现代石湖港口正在崛起,续写千年古港的繁荣。石湖码头是泉州外港码头的珍稀物证,实证了宋元泉州优良的建港条件,它与江口码头共同呈现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陆转运系统。石湖码头位于泉州城东南17公里的石湖半岛西岸,是一处利用天然礁石建造的码头,与六胜塔同属石湖港的历史遗存。

六胜塔

图片

宋元时期,泉州人用石塔为出入港的船只指引方向。六胜塔是当时泉州港的主航道航标。六胜塔是石湖港的重要历史遗存,是商舶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并有护佑商旅的作用。其建造是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

万寿塔

图片

万寿塔,是古泉州港商船来往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标塔,是商船抵达泉州港的地标,也是镇守海口、护佑商旅的精神寄托,其望夫成石的传说承载了泉州民众对海洋贸易的历史记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