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岗牛奶、马头牌棒冰:《乔家的儿女》里藏着哪些南京美食记忆?
旅游
旅游 > 赏味 > 正文

卫岗牛奶、马头牌棒冰:《乔家的儿女》里藏着哪些南京美食记忆?

“《乔家的儿女》好上头,才知道以前的家乡是这样的”

“《乔家的儿女》就很回忆杀”

“《乔家的儿女》,就是爸妈口里的故事呀”

片花。来源/电视剧《乔家的儿女》杀青特辑

正如网友的评论所说,《乔家的儿女》就像一部时光穿梭机,带着观众们回到过去。这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以长达30年的社会发展变迁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故事。

乔家的故事始于1977年,长子乔一成才12岁,母亲就在生下最小的弟弟七七后撒手人寰,留给一成的是窘迫困难的家境、无所作为的“渣爹”和年幼无知的弟妹。长兄如父,在一成的拉扯下,兄妹五人跌跌撞撞地成长,就像一棵大树上分出的枝干,粗细不同、方向不同,却始终紧密相连。《乔家的儿女》想要呈现的,就是琐碎却细腻的家长里短和人间烟火。也正因为如此,有人称之为第二个《父母爱情》,也有人把它看作“中国版”《请回答1988》。

和那两部剧一样,《乔家的儿女》对于历史细节的勾勒也相当用心。为了还原时代背景,剧组专门请来南京电影制片厂的一位老美工师傅做“参谋”;最后呈现出来的矮屋、窄街、大字招牌,成功还原了20世纪的建筑和街景,展现出了独有的时代气息。从打开这部剧的那一刻起,观众就开始了“沉浸式看剧”,跟随主人公进入了那段饱含苦难但又无比坚韧的旧时光里。

第一个镜头就出现了很多老物件,年代感瞬间拉满。来源/电视剧《乔家的儿女》截图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原著作者未夕把乔家人的生活背景都设置在自己最熟悉的故乡,为观众奉上一部鲜活的“南京生活图鉴”:夫子庙、玄武湖、中华门古城墙、长江大桥等众多的南京地标性建筑在剧中一一闪现;台词中时不时就会出现“干么事”“摆得不得了啊”“算活拉倒”等地道的南京方言;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南京美食也被呈现在荧幕之上,勾起了许多人对金陵风味的向往。

光明奶粉

《乔家的儿女》第一集中,一成和爸爸乔祖望商量要怎么喂养七七,“光明奶粉多少钱你还晓得啊?““吴姨说可以订卫岗牛奶。" 这番对话,勾起了许多老南京的回忆。但光明,其实是一家创办于上海的企业。

乔祖望询问光明奶粉价格。来源/电视剧《乔家的儿女》截图

近现代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实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没有喝牛奶这一习惯的。因此,在开埠之初,上海的牛奶是为满足外侨而产销的:本地农民用耕牛挤奶,用啤酒瓶来装奶,然后肩挑篮提,出售给外国侨民。租界建立后,随着来沪外侨人数越来越多,光靠本地牛“兼职”自然是不行了——于是,那些外侨开始将欧洲奶牛引入上海,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牛奶商业。

20世纪上海的牛奶广告。来源/网络

1911年创办的“可的牛奶公司”,就是最早一批为国人提供奶制品的公司,它开启了国内机械化产奶的先河,也为后来光明乳业的诞生点燃了火种。这家公司最初只有7头奶牛,专门供应驻沪法军,但发展势头相当迅猛。至1935年时,可的已经成为上海乳业的龙头老大,订户超过6000户。而消费者心中形成的“品牌效应”,更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

1928年《新闻报》所刊载可的牛奶广告资料图。来源/网络

另一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原有的美商海宁洋行的基础上,上海组建了益民食品厂,开始自行生产冷饮。后来,我们要创立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冷饮品牌,名字就取“天亮了,解放了,新中国一片光明”之意,定为“光明”牌。那年5月初,赶在天热之前, “光明”牌棒冰正式问世。

虽然益民食品厂也生产奶粉,但“光明”延续过去的业务,主打产品还是冰砖、棒冰、冰淇淋等冷饮。当时的“光明”不光在本地积极拓展业务,还一路“打到”前线——抗美援朝期间,光明牌一度成为江湾地区苏联飞行员的冷饮。

光明的旧logo是熊熊燃烧的火炬,放射出56道光芒,据说象征着中国56个民族。来源/网络

1956年,在公私合营的浪潮中,上海牛奶公司正式成立,可的牛奶公司、益民食品一厂和“光明”品牌全部划归到这家公司。因为当时的牛奶生产和保鲜技术尚有不足,从1958年到1978年期间,上海牛奶公司仍以生产奶粉为主,消费者遍及整个长三角地区,因此生活在南京的乔一成也知道“光明奶粉”的存在;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市民“喝奶难”的问题,光明先后建立了9个乳品厂,产品开始由奶粉拓展到液态奶。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品牌”,光明是江浙沪地区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对于他们有着特殊的意义。为了回报光明的“养育之恩”,他们也攒了很多褒奖给光明:光明牛奶叫“奶中新垣结衣”,送奶小哥则叫做“光明使者”。早些年光明乳业遭遇危机的时候,一篇名叫《救救光明》的文章还曾在网上广为传播,引发了不少人的共情。

卫岗牛奶

光明奶粉源自上海,卫岗牛奶则是真正把南京人从小“奶”大的本地品牌。作为扎根于江苏的百年乳企,卫岗是南京本地唯一一家拥有“中华老字号”之称的乳品企业。

大哥乔一成要给弟弟乔七七订牛奶。来源/电视剧《乔家的儿女》截图

卫岗的诞生,是在战火纷飞的北伐战争时期。1928年,宋美龄和宋庆龄两姐妹从美国和加拿大引进了30多头黑白花纯种奶牛,创办了北伐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实验牧场,这就是卫岗乳业的前身。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孩子们就依靠养牛、送奶来换取勤工俭学的生活费。

宋氏三姐妹和孩子们的合照。来源/网络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卫岗牛奶在南京是只能凭借票证才能订购的稀罕物;改革开放以后,卫岗牛奶摆上了越来越多人的餐桌,成为70、80后南京人的童年记忆。老南京的清晨,就是伴着玻璃瓶碰撞的清脆叮当声和空气中弥漫的浓浓奶香味开始的。

照片中的几个小学生正在排队打牛奶,喝的正是卫岗鲜奶。来源/网络

“母亲会早早起来,从门口取回牛奶瓶,掀开牛奶瓶口的硬纸壳盖子,将鲜奶倒进奶锅里,用小火慢慢煨着。随着温度逐渐升高,一层薄膜一样的油脂就会漂浮在表面,水汽腾起、泡沫涌出、奶香四溢。”卫岗牛奶,就这样温暖了一代代南京人,成为他们心目中特殊的感情符号。

时至今日,超市里的牛奶产品早已琳琅满目,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可很多南京人在选择牛奶时还是会驻足在卫岗牛奶的柜台前。因为,“习惯了,喝起来还是觉得它更香”。

马祥兴

第8集中,王一丁来接乔三丽下夜班,两个人骑着车从老南京的街道上驶过,一路上经过了不少店铺。在下面这张图中,就出现了两家南京人非常熟悉的“老字号”。

王一丁来接乔三丽下夜班。来源/网络

画面左侧的宏祥糖炒栗子,如今已经是南京糖炒板栗中最知名的品牌了,连锁店可谓是遍地开花。作为南京老牌的板栗销售品牌,它的包装上颇为自信地写着“三代所爱,栗栗钟情”——不过,在乔三丽和王一丁的青春时代,宏祥糖炒栗子才刚刚开业不久,和对面的“马祥兴”相比,只能算是愣头青。

知道“马祥兴”到底有多老吗?这可是南京现存“年龄最大”的饭馆,已经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了。1840年,原籍河南孟县的农民马思发因家乡遭灾,逃荒来到南京;经过几年打拼,道光二十五年(1845),马思发在雨花台花神庙落脚,摆了一家小小的饭摊。而马思发的儿子马盛祥接管饭铺之后,正式取名为“马祥兴”——“马”,是创办人的姓氏,“祥”出自马盛祥的名字,“兴”则寓意生意兴隆。

不过,马祥兴的真正走红,是在民国以后。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经常光顾马祥兴。经他一宣传,权贵们蜂拥而至,“马祥兴”也逐渐收获了一批在政界、商界、文化界都享有盛名的“大粉”。谭延闿、于右任、孙科、张群、王世杰、李宗仁、冯玉祥、张治中、邵力子等人,无不在此闻香下马,成了马祥兴的常客。

很多人都知道,马祥兴的四大名菜是“美人肝”——

“凤尾虾”——

“蛋烧卖”——

“松鼠鱼”——

据说,北伐名将白崇禧最爱的是“蛋烧卖”,冯玉祥常点“松鼠鱼”,汪精卫则是“美人肝”的资深爱好者,常常深夜还要差秘书去买……而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为马祥兴写下“百壶美酒人三醉,一塔孤灯映六朝”的对联,至今悬挂在店内。

1937年11月,日军进攻南京,马祥兴在战火中被毁,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重建,但在极短时间内就恢复了之前的规模,且名声更甚于前。但新中国前夕,因物价飞涨又遭到土匪抢劫,马祥兴再次濒临倒闭。好在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市政府拨专款“支援”马祥兴,让它继续坚持下来。

老南京人都记得,马祥兴1958年搬到了鼓楼,旁边是曙光电影院,后来又搬到了云南路——他们当小娃儿的时候,可能都曾期盼着能去马祥兴吃一顿。

如今的马祥兴,生命力依旧不减,其具有独特风味的传统名菜吸引着大批国内外食客,其清真烹饪技术也名列“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祥兴,既是老南京的记忆,也成了当代南京的文化地标之一。

绿柳居

在《乔家的儿女》中,还提到过一个南京老店,那就是以素菜闻名的“绿柳居”。

绿柳居对比。来源/网络

1912年,秦淮河畔桃叶渡边,一家仅由三五张桌椅的素食小店开张了,因为坐落于依依杨柳之间,得名“绿柳居”。

绿柳居的特色是荤菜素做。比如绿柳素烧鸭,就是以优质的豆腐皮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色泽金黄,形如切块的烧鸭,口味亦鲜香甜美;素火腿同样使用精制豆腐皮来制作——豆腐皮卷扎之后,放在香卤中浸泡,用文火煮炖。据说,蒋介石和宋美龄曾在众人陪同下到绿柳居用餐,而这道菜让蒋介石想起了浙江金华火腿的味道,因此得名“素火腿”。

绿柳居餐桌上的样图。摄影/奥喔奥噢,来源/图虫创意

民国年间,许多名流都是绿柳居的常客:戴季陶、孔祥熙、蒋经国常到绿柳居小酢;崇尚素食的孙中山先生及注重美容的宋氏姐妹更是绿柳居的常客。

建国以后,随着绿柳居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一再提升,前来寻味的文人雅士越发多了起来:文莱国驻华大使、日本国中华料理协会会长、黎巴嫩德鲁兹派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著名书画家齐白石、陈大羽、林散之、萧娴、京剧大梅葆玖等均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对于普通的南京人而言,绿柳居的素食也陪伴着他们走过了许多岁月。就算吃不起全素宴,也可以来上几个绿柳居的素菜包:包子皮儿松软白净,用木耳、芝麻、香干、金针菜等蔬菜拌合而成的馅料碧绿清香,咬一口热包子,舌头都要馋掉了……怪不得每天都供不应求。

绿柳居的素包子。来源/网络

和马祥兴一样,绿柳居的素食经过了时代检验而经久不衰。就在今年,绿柳居的素食烹制技艺还上榜了国家级非遗名录。这家老店。依旧蒸腾着茂盛的生气。

马头牌棒冰

说完了老店名点,我们接着就来看看老南京的“小吃”。在《乔家的儿女》中,出现过一个一晃而过的“马头牌棒冰”——白底红字,看着就充满了年代感。

一晃而过的“马头牌棒冰”。来源/电视剧《乔家的儿女》截图

因为夏天的炎热,南京一直被称为“火炉”,而马头牌棒冰给很多南京人带去了宝贵的清凉。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女作家三毛,小时候就住在南京鼓楼头条巷四号。在她的记忆中,南京的夏天,就是紧跟着“马头牌棒冰”的吆喝声到来的:“墙外的岁月与我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可是每当那——‘马头牌冰棒!马头牌冰棒!’的吆喝声开始传进墙来的时候,我们家里的后院水井中,就开始被泡下了西瓜。”

民国时期,当时国内大部分地区其实都还没有冷饮这个说法。比较流行的消暑饮品,除了放凉了的大碗茶,就是冰镇的绿豆汤和酸梅汤。1927年,留美理科学士应尚德等人在南京投资8000多元,建起了南京最早的机制冰厂——鼓楼冰厂,属于南京人的冷饮时代随之到来。

1947年,鼓楼冰厂被一位苏州商人收购,更名为南京玲玲机制冷食厂。而玲玲冷食厂生产的主要产品,就是马头牌棒冰。

一开始,“马头牌”棒冰只有经典的赤豆口味;慢慢地,桔子冰棒、酸梅棒冰、香蕉冰棒、奶油棒冰也应运而生。能够在炎炎夏日中,嗦上一根冰棒,那滋味儿,是如今一直躲在空调间里的人,想象不到的凉爽。“马头牌”棒冰,也不断发展成为南京人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冷饮。

马头牌棒冰。摄影/文化自信,来源/图虫创意

按照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物价,马头牌棒冰的价格在3分钱到5分钱不等。只要听到门外出现“马头牌冰棒!马头牌冰棒!”的吆喝,孩子们就会揣上攒好的零花钱,兴冲冲地跑出去买上一根塞到嘴里。

可是因为品种较少,马头牌棒冰逐渐被各种花式冰淇淋所淹没,那个大大的马头消失在了时代的洪流中。还没到21世纪,1999年的南京,就很难再找到马头牌棒冰了。由于持续经营不善,这个具有70年历史的老品牌,被数次转卖,最后为一家扬州公司所有。

近两年来,很多人发现“马头牌”棒冰又重现江湖,但似乎已经很难再找到记忆中的味道了。

近夫子之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傍秦淮左岸,与花长好,与月同圆。

会“吃”,在金陵这块土地上,从来都是一件乐事和雅事。南京人对吃的态度,也可谓是相当严肃认真,即便是简单的食物也可以做出品味来。

除了前文提到的这些,小笼包、盐水鸭、牛肉锅贴、大煮干丝、鸭血粉丝汤等美食,也曾在《乔家的儿女》中闪现——这样看来,《乔家的儿女》近乎成了一份南京美食指南。但其实,剧中提到的的许多美食,都不是生活窘迫的乔家人能享受到的。

嗷嗷待哺的七七最终没能喝上奶粉,省钱达人乔祖望吩咐一成做饭多兑点水,把米汤喂给他,而在一成喂七七的时候,其余几个孩子还要争着舔勺;乔二强想把家里的鸡蛋带出去卖掉换钱,还说好要给妹妹买桃酥吃,但经常吃不饱饭的他,一时没忍住就吸溜吸溜生吞了一个鸡蛋;让孩子们流口水的神仙汤,其实是那个粮食紧张年代的“人民创造”,只不过是一锅开水加少许盐,放点酱油和猪油罢了;即便后来家境有所好转了,马祥兴、绿柳居这样的高档餐馆也不是乔家人能经常光顾的,乔一成最大的享受就只是去巷口的小吃铺子里买上一缸回卤干,呼呼地吃出一身大汗……

“饥饿感”被刻进了乔家人的基因。来源/电视剧《乔家的儿女》截图

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饥饿感”被刻进了乔家人的基因里,也是很多人的共同记忆。就像一位网友看完《乔家的儿女》后,所说:“城南往事,就是高高的城墙,吃不上的绿柳居和喝不上的卫岗牛奶。”

二哥乔二强回忆。来源/电视剧《乔家的儿女》截图

童年时玩过的游戏,看过的风景、读过的小人书可能都会随着时间淡去,但对于食物的渴望,那份嘴馋,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就是那一代普通人的生活,苦着苦着,就长大了——如今回想起来,那些一起吃过的“苦”,竟也能品尝出一丝甜味;那些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的日子,也让人格外怀念。

“乔家这一方舞台上,哄哄地上来了一群人,拥挤着,各自地演出悲欢离合;徘徊着,各自地起伏跌宕,互不相干,却又互相牵着绊着,你顾不了我我顾不了你,你可怜了我我疼惜了你。”相比较于《父母爱情》,《乔家的儿女》有着更加轻盈和温暖的基调,时代的苦难被亲情的“滤镜”所柔化,用最普通的生活引发观众的共鸣——而生活,永远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

食物,就是这部剧的隐藏线索,它串起了乔家人兵荒马乱的生活,也打开了那个年代的记忆匣子……

参考资料:

[1]凤凰网,《南京老字号绿柳居始创与1912年以素菜闻名》,http://js.ifeng.com/humanity/his/detail_2014_04/17/2147286_0.shtml

[2]东方网,《上海"光明"牌冰砖的由来:江泽民提议取名》,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40410/164718761104.shtml

[3]南京晨报,《马头牌棒冰重现街头南京百年老小吃如今扬州造》,http://js.ifeng.com/app/nj/detail_2015_05/26/3934733_0.shtml

[4]中国网,《这些作家笔下的南京夏天热得有点安静》,http://m.sd.china.com.cn/mobile/2017/xjoe_0722/1015699.html

[5]澎湃新闻,《上海滩牛奶棚地图与变迁:淮海路曾传来奶牛哞哞》,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447635

[6]现代快报,《卫岗乳业》,http://dz.xdkb.net/html/2018-03/09/content_482794.htm

[7]现代快报,《南京老字号饭馆寻踪:马祥兴蛋烧卖为白崇禧特制》https://www.chinanews.com/cul/2012/04-23/3838616.shtml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