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登山季悄然开启,山就在那里,但还能登吗?
旅游
旅游 > 业界 > 正文

珠峰登山季悄然开启,山就在那里,但还能登吗?

珠峰攀登者即将出发。

2022年尼泊尔珠峰南坡登山季开启,夏尔巴“冰川医生”已于当地时间3月21日到达珠峰大本营,开始为登山者铺路架绳。

截至4月5日,尼泊尔已经为来自16支队伍的138位申请者颁发了2022年春季珠穆朗玛峰攀登许可证。根据尼泊尔旅游局公布的信息,今年春季登山季除了珠峰之外,还将为世界各地登山者开放阿玛达布拉姆峰、洛子峰等15座山峰,其中包括多座海拔高于6000米的世界高峰。

回顾2021年的春季登山季,不难发现,尽管面临着疫情蔓延的严峻形势,尼泊尔还是颁发了408份珠峰攀登许可证,创下历史纪录。

而在国内,攀登市场已经冷却两年多。今年的珠峰登山季将迎来多少攀登者?珠峰南坡商业攀登背后暴露了哪些问题?国内的攀登市场又将面临怎样的转型?

作者杨子怡 编辑刘俏 策划许玥

01

珠峰南坡“降温”

时隔一年,高山向导阿杰终于回到国内。

去年此时,阿杰正在前往尼泊尔加德满都的途中,即将开启他第六次的珠峰攀登带队之旅。但6月从珠峰返回加德满都后,由于疫情期间航班熔断,直至今年3月4日他才经曼谷返回国内。

2021年珠峰南坡登山季恢复,但珠峰大本营却突发疫情。尼泊尔回国的航班停运之后,有些珠峰攀登者们选择从美国、埃及等地转机,历经数月辗转回国。

滞留的半年中,阿杰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尼泊尔博卡拉的客栈中,每天在村子附近跑步、锻炼,一天的花销在人民币200元左右。

“我不推荐大家现阶段去南坡登珠峰,出国、回国都太艰难。”阿杰说。

国内登山专业服务机构凯途高山,在今年3月初发布了珠峰南坡攀登报名公告。截至4月6日仅收到4位国内登山者的报名信息。负责人罗彪称,今年的攀登计划“估计要取消了”。

据凤凰网旅游不完全统计,目前只有5位中国登山者已到达尼泊尔,并将在今年春季从南坡攀登珠峰。

从西藏定日县出发的珠峰北坡攀登情况则相反。

国家体育总局3月15日发布通知,准予西藏雅拉香波探险服务有限公司组织2022年春季攀登珠穆朗玛峰登山活动。该公司是2020年以来唯一一家在北坡取得组织攀登活动许可的组团商,今年组织的珠峰登山队一行21人将于3-5月前往珠穆朗玛峰开展登山活动。

3月14日,尼泊尔旅游局公布了最新的入境指南,完成全部疫苗接种的入境者不再进行强制核酸检测和隔离措施。数据显示,2019年尼泊尔旅行及旅游业在该国GDP中占比近8%,约105万尼泊尔人依赖旅游业生存,当地夏尔巴向导、背夫、高山厨师等从业者的全年收入基本都依赖每年的春季登山季,入境政策的放宽本应对这一登山季产生正面影响。

但据当地媒体报道,俄乌战争导致尼泊尔登山季登山者的数量有所减少,有超过100位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登山者取消了预订。

当地头部的八千米级山峰攀登探险公司Seven Summit Treks表示,目前有约70人报名攀登珠峰;8K Expeditons公司的彭巴夏尔巴则表示,目前有25位来自摩洛哥、加拿大、法国等国的登山者参加珠峰攀登。

据尼泊尔探险运营商协会主席丹伯·帕拉祖利(Damber Parajuli)介绍,缺少了来自俄罗斯、中国、印度、乌克兰等国的登山者,预计今年只有300名登山者登上珠峰或其他8000米级的山峰。而去年登山季,共有457名登山者从南坡登顶珠峰,其中包括25位中国登山者。

2020年受疫情影响,尼泊尔政府取消境内包括珠峰在内所有山峰的攀登活动,35名中国登山者从北坡登顶成功。去年,国内珠峰北坡登山季取消,尼泊尔珠峰南坡登山季开启。而今,国外疫情形势复杂、航班熔断,珠峰南坡攀登市场明显降温。

02

有钱就能登上珠峰?

近年来,随着《攀登者》《无尽攀登》等电影不断出现在大荧幕上,珠峰攀登这个原本小众的“烧钱”运动,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和关注。

与之而来的,还有此起彼伏的质疑声。“尸体”“烧钱”“死亡”等,往往被看作是与珠峰相伴的标签。

2019年春季登山季,珠峰南坡海拔8800米希拉里台阶处发生拥堵的视频冲上热搜,包括这次“大堵车”在内导致的高原反应、体力不支等多重因素,最终令11名登山者葬身珠峰。“富人雪山排队送死”“就算登顶又有何意义”“理解不了他们所谓的信仰”等评论声不绝于耳。

而这并非偶然。据《纽约时报》报道,致珠峰拥堵、登山者死亡的原因,除了人们一哄而上挤在同一个窗口期登顶之外,还包括登山的人太多,但大部分是没有经验的向导带着没有体能的新手。

这背后暴露的还有尼泊尔登山产业市场的管理乱象。

攀登珠峰需要准备一笔高额资金。登山费用根据不同的向导数量、服务类型、氧气数量等,基本处于3.5万-7.5万美元的价格区间。这些资金具体还包括登山前的注册费、培训费,以及登山过程中的氧气及直升机使用费、食宿、向导、环境保护和修路的费用等。如果登山者希望增加向导,则需要每人增加1.5万美元左右,登顶成功后还需给向导1500美元小费。如此体量的收入,对尼泊尔来说是不可丢掉的经济来源。

但据阿杰介绍,每年在珠峰经营的夏尔巴公司有三四十家,其中有些公司并没有完善的资质,甚至会雇佣夏尔巴向导临时组队。还有不少公司为了招揽客户,吸引更多人来攀登珠峰,不断地下调价格。但降低成本的代价是使用不正规的器材、装备、导航地位仪器,还有质量不合格的氧气瓶。时常身处舆论风暴的珠峰南坡商业攀登,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规范和解决。

03

国内攀登市场何如?

在国内,攀登活动主要是由登山公司和登山俱乐部组织举办的。而疫情和安全等因素,使国内攀登市场被“泼冷水”成为常态。

一名高山向导向凤凰网旅游透露:“疫情之前成都有2000多家户外俱乐部,现在大概淘汰了三分之二。一会儿突发疫情,一会儿因安全问题封山,运营都换了好几个,很多朋友都不想干了,人心都散了。”不过,这名向导也认为,疫情淘汰了没有资质的“小作坊”,让行业更加规范。

根据四川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副秘书长高敏向凤凰网旅游提供的数据,2021年到四川登山徒步的人数只有两万左右,而疫情前每年有十万人起。

与此同时,登山手续也变得更加复杂。除了按照当地疫情防控要求提交核酸检测结果和健康码、行程码之外,登山者还会因登山所经行政管辖区防控要求的不同而无法进山,有些行政交界区设立了防疫关卡阻止登山者进入。各地政府也常会因安全原因而封山,暂停所有登山活动。

靠原有的高山攀登业务已经无法支撑户外俱乐部继续存活,有个别小型户外俱乐部已然在山友群中挂出“出售”二字,而另一些俱乐部和公司正在想办法改变现状。面对疫情,一些俱乐部开始专注于“练内功”。

有向导向凤凰网旅游介绍,为了减少因地区防控管理要求的不同而带来的影响,他们开发了不经过行政交界区域的乌库楚雪山作为登山备选,也有向导在学习摄影,希望能为原有产品做一些增值服务。

《户外探险》杂志副总经理玄天表示,将户外产品精细化、小规模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成本,稳定节奏。这与疫情下的旅游行业整体向着小团队出行、小众定制的方向发展不谋而合。

除了针对原有产品做精做细之外,产品转型也成为了部分俱乐部的应急之举。

疫情之下,户外行业“冰火两重天”。深度户外受限,而轻户外火爆,因此有俱乐部选择用产品转型来应急。深度转休闲,攀登转露营,徒步转自驾,再借助冬奥之风拓展冰雪轻户外,从业者们似乎看到了回转的希望。

“徒步中国”副总经理丁玉鑫介绍,开通呼伦贝尔、恩施、长白山等地的休闲游路线后,轻户外业务已经创收800万,占到全年业务营收的25%-30%,而这个占比在疫情之前还不到10%。“轻户外面向的群体更广,不易受到外力因素影响,参加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参加其他活动的人数,对收益增长贡献很大。”

04

当攀登者开始输出品牌

当下,国内攀登和徒步市场正处于尴尬的转型阶段。除了疫情因素的影响,在管理方式、参与资质、户外理念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如何能适应当下的市场环境?如何能在“有饭吃”的前提下坚持理想?

以品牌打造为核心的转型是值得细细思考的出路之一。在有影响力的品牌支撑下,企业可以有效掌控客源、资源和成本,增强风险抵抗能力。

一种是聚焦硬实力,本地化布局,针对资源地由点到面地扩散品牌。

“如果没有来登山的,他们还可以放牧。”这是业内人士对深度户外市场家庭经营模式的看法。传统的商业攀登市场中,本地化“作坊”遍布山野,本地运营+向导的模式具备在地优势,向导们往往熟悉地理环境、经验老道,专注于一两座山峰的攀登。这样的模式运营成本低、管理方式简单,但客源并不稳定。

为了能够在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同时稳定客源,一些户外公司开始实行“品牌输入+本地执行”战略,以扩大品牌影响力,减少疫情带来的冲击。他们计划用品牌优势助力“在地玩家”,将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以及专业的管理经营模式引入资源地,以达成利润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

另一种方式是聚焦软实力,内容先行,用内容拉动品牌效应,直面C端,增强粉丝黏性,放射性地提高品牌知名度,他们用优质内容布局各大社交媒体,挖掘客户的社交需求,吸引粉丝,经营社群,占取私域流量池,并利用“滚雪球”式的营销方式将业务扩充至装备销售,延长产业链。

在内容输出中,短视频也是重要的风口之一。无论是大型户外公司,抑或是中小型户外俱乐部,都在不约而同地学摄影、拍视频,布局视频号、抖音号等短视频矩阵,以期用高山美景“博取眼球”,赢得社交平台的最大流量。

即使行业处于瓶颈期,这群玩户外的人依旧对前路充满信心。他们都认为,未来的户外行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疫情让大家更向往户外和自然,追求精品户外旅游目的地,轻户外对深度户外的拉动作用或许也将展现。“登山就是让我把理想和面包结合在一起的事情,这些事情总会过去的。”一名向导说。

部分信息参考:

1. Russia-Ukraine war takes toll on Everest climbing - Himalayan News Service

2. Kami Rita-led team to fix Everest, Lhotse routes - THT Online

编辑:刘俏

主编:许玥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