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为什么能成为峡江文化的代表? | 这局好玩儿
旅游
旅游 > 极致之旅 > 正文

夷陵,为什么能成为峡江文化的代表? | 这局好玩儿

自动播放

水,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一直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古代先民逐水而居,筑而为城,由此中华文明也因水而兴,因水而盛。

在中国水文化的繁衍过程中,三峡,作为重要的实践符号脱颖而出。今年恰是三峡枢纽工程获准实施30周年,凤凰网《这局好玩儿》携手中国联通,来到三峡核心工程的所在地、凝结了世界级风景名胜区“两坝一峡”大部分景观的宜昌夷陵,在宜昌市夷陵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盛艳的带领下,凤凰网旅游主编许玥探访了这座历史与现实融合交汇的旅游名城,感受峡江文化孕育下独特的山水之美与文化变迁。

夷陵,为什么能成为峡江文化的代表? | 这局好玩儿

《这局好玩儿》是凤凰网推出的百位文旅局局长精品访谈实录,记录中国文旅成就、思考全新文旅趋势,展示蔚为壮观的大美中国。

01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夷陵,今属湖北宜昌,位于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长江西陵峡两岸,上控巴夔,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

宋仁宗景佑三年,朝廷大臣范仲淹由于直言谏事被贬,身为宣德郎的欧阳修为之鸣不平,因此也被贬夷陵县令。本是怀着失意之心的欧阳修来到这里,看到美如画的山水,变得豁然开朗,便把寓居夷陵的住所命名为“至喜堂”,意即至而后喜,并作《至喜堂记》,远近闻名的佳句“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便出自这篇作品,夷陵,也由此得名。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凝练地展现了夷陵的自然风貌特征:三峡上游的崇山峻岭蜿蜒至这里,逐渐平缓变成丘陵;西陵峡的急流险滩流经这里,水势开始变缓,化险为夷。

夷陵,为什么能成为峡江文化的代表? | 这局好玩儿

自古以来,文化的形成都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夷陵,也是如此。

由于地处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汇地带,夷陵在饮食上受到了多方菜系的影响,川渝麻辣、粤闽海鲜在这里互相激荡,形成了“原鲜味,一点辣”自成一体的宜昌巴楚菜,个中滋味,齿颊生香。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夷陵味道,大概就是万千山水交融的味道,不管你从哪里来,都能在这里找到喜欢的口味。外酥内软、辣而不刺的萝卜饺子,不仅味鲜可口,更是当地的非遗特色;色泽酱红、香糯软嫩的三游神仙鸡,用麻油浇淋全鸡并配以上十种调料烧制而成,传说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赴河南开封应考路过三游洞时吃过此菜,因合口对味,吃后心旷神怡,乐过神仙,因此得名。

当然,夷陵的美食远不止于此,白汤肥鱼、榨广椒炒腊肉、凉虾、炕土豆、合渣...丰富独特的饮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这座城市的宽厚包容,兼收并蓄。

乘着乌棚船依山向内而行,在龙进溪与长江的交汇处,就是“三峡人家”。过去,许多三峡人祖辈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鱼为生,在水上流动,和风浪搏击,与渔船为伴,这样的生活状态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夷陵人骨子里开放、勇敢、乐观的性格,而这般性格,也成为了夷陵发展前行最大的底气。

夷陵,为什么能成为峡江文化的代表? | 这局好玩儿

02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夷陵真正意义上被世界所关注、成为知名旅游景点,是从三峡工程的兴建开始的。而三峡人治水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

长江为雨洪之源,自古常有洪涝之患,夷陵依江水而建,从汉代到清末,长江共发生 214 次较大水灾,夷陵百姓饱受“洪水”之苦,在长期的治水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治水文化。

黄陵庙作为记载长江水患及治水的立体通史,不仅是万里长江沿岸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大禹开江治水的古建筑群,更是长江三峡治水文化的宝库。在盛艳局长的引荐下,宜昌市夷陵区文物管理所原所长、副研究馆员李志政老先生介绍了黄陵庙的由来。

相传,玉帝降生夏禹到人世来治理洪水,同时又派遣天神下界来协助他,当他率民开凿到黄牛峡时,有天神化为神牛前来相助。神牛奋起特角以触岩石,顿时巨石崩裂,水流畅通,东流入海。“黄牛开峡”的神话故事便开始在夷陵地区广为流传。

与盘古开天等中国家喻户晓的创世传说相比,夷陵的“黄牛开峡”更具有地域辨识度,是夷陵地区独有的创世神话,更是这里独有的文化符号和标识。为了纪念神牛助禹开江治水,古人在此修建黄陵庙。

黄陵庙现存主体建筑为禹王殿,重檐歇山顶式,殿顶飞檐走兽,大吻吞脊,殿内画栋雕梁,蟠龙绕柱。因建筑设计、技艺的高超精巧,规模、结构的宏伟精美,黄陵庙已成为矗立在三峡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峡江人依水而居,敬畏自然,也勇于战胜自然给生活带来的困扰和磨难,在探索中不断平衡人水和谐关系。

新中国成立之前,各大水系紊乱,河道长期失治,水利设施寥寥无几,频繁的水旱灾害使百姓们苦不堪言。为改善航运状况,开发利用长江水力资源,早在1919年,关于三峡建坝的设想就被提出,之后无数的专家、学者倾注心血、钻研开发,所投入力量之雄厚、工作量之浩瀚,在世界工程史上堪称罕见。直至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酝酿了七十余载的三峡之梦破茧而出。

如今,三峡大坝巍然矗立,成为一道横贯南北的防洪屏障;滚滚江水浩荡东流,向四面八方输送洁净电力;五级船闸迎来送往,传递幸福的河流永不停歇。三峡集团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过去20年来,三峡水库累计防洪运用60余次,拦洪总量超过2000亿立方米;累计发电量15634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4.8亿吨,减少12.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有效缓解了华中、华东地区及广东省的用电紧张局面,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夷陵,为什么能成为峡江文化的代表? | 这局好玩儿

三峡大坝的落成,同时极大促进了夷陵文旅的发展。近年来,三峡大坝旅游区推出的红色旅游专线、研学体验专线等不同的特色文旅方案,让游客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还能全方位学习水利工程文化,由此夷陵也逐渐成为令人向往的红色旅游网红打卡地。

此外,三峡大坝与葛洲坝、西陵峡共同构成的“两坝一峡”世界级名胜景观,更是吸引了无数人慕名前来。乘着观光游轮,感受水涨船高的震撼,看青山连绵,碧水长流,原汁原味的三峡风光尽收眼底。

数代人的努力,让百年梦想照进了现实。而那些为建设三峡工程献出青春甚至是一生的建设者们,依旧带着无私与坚韧,继续书写亦苦亦甜、无怨无悔的人生。

对夷陵而言,从黄牛开峡的神话传说到黄陵庙承载的治水文化,再到三峡大坝水利枢纽的国之重器,都代表峡江地区,续写了一部属于中华民族的治水文化史诗,更是谱写了一部人水和谐的新篇章。

03 移民村闯出致富路

在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除了科研工作者、工程师、工人在一线奋战,还有一群人,他们舍小家为国家,成为了三峡工程建设中最特殊的功臣。

1993年,三峡大坝动工在即,工程急、搬迁急、安置急,淳朴的峡江人没有过多的犹豫,积极响应“大坝建在宜昌县,全县上下做贡献”的号召,含泪离开故土。位于宜昌市太平溪镇的西湾村、许家冲村和秦家坨村集体搬迁,建立了一个新的家园:新许家冲村。从此,“三峡移民”成为了他们抹不去的符号。

夷陵,为什么能成为峡江文化的代表? | 这局好玩儿

新许家冲村因紧邻三峡大坝北岸,被称为“坝头库首第一村”,全村三峡移民占比90%以上。百万人口的大移民,绝不是简单的村落重组。如何搬得出,还能稳得住,是新许家冲村面临的最大问题。

“我们把生态环保融入到发展的方方面面,让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乡村振兴。”许家冲村现任党支部书记谢蓉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这座三峡移民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藏。二十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村民齐心奋斗下,许家冲村奇迹般地实现了从贫困村迈向小康村,从小康村迈向生态文明村的“两级跳”。

如今的许家冲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已初步形成红色旅游、特色餐饮、精品民宿、三峡文创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成为三峡岸边清丽的一域之彩。2022年,许家冲村经济总收入达1.2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28480元,较1993年搬迁之初增长了20多倍。

走在许家冲村宽阔、整洁的沥青路上,随处可见的数字化设施十分引人注意。

2021年,许家冲村被夷陵区政府确定为区级首个数字乡村试点村,乘着数字化东风,湖北联通宜昌市分公司充分发挥通信企业信息数字化优势,来到这里,以该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资源为依托,用“数字”为许家冲村架起了一座旅游“信息桥” 。

夷陵,为什么能成为峡江文化的代表? | 这局好玩儿

许家冲村联通数字乡村智慧旅游系统包含“智慧旅游导览系统”、“有声邮筒”、“有声图书馆”3个应用产品。

“智慧旅游导览系统”是一款微信小程序,使用手机扫码进入小程序,点击相应景点即可自动接收讲解,聆听景区有声故事,周边的美食、景点、购物、公厕等也都可以通过导览系统查询,十分方便。

“有声邮筒”是传递当地特色文化的使者,使用手机扫描邮筒上的二维码,将本人声音或者图片上传,即可定制自己的个性化明信片,可以打印保存,也能直接在线发送。过去跋山涉水的明信片变成了分秒必达的“数字传情”,有声邮筒逐渐成为许家冲村的网红打卡地。

“有声图书馆”的加入,让许家冲村的文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有声图书馆收藏了喜马拉雅提供的10万套书籍,并有专业的主播每月更新书单内容,在图书馆里、上班路上、回到家里,许家冲的村民们随时都可以用听的方式享受轻松的学习体验。

夷陵,为什么能成为峡江文化的代表? | 这局好玩儿

自此,以智慧旅游系统为基础,中国联通与太平溪镇就数字乡村建设开启了全面合作。目前许家冲村里的几十家民宿,都顺利搭载上了联通智慧数字系统,5G基站、千兆宽带实现全区域覆盖,公共区域安装的监控摄像头,让民宿老板远程就能查看店里的情况。数字化的普及,有效帮助许家冲村营造了一个主客共享的旅游环境,为乡村振兴贡献“联通”力量。

04 传承与创新

谢蓉书记今年4月接手许家冲村党支部,在这之前,她是村里有名的创业致富带头人。

10年来,她将原本只有本地少数人掌握的传统绣艺“牵花绣”传承发扬,在沿袭传统手绣工艺的基础上,与三峡文化特色相结合,不断改进思路,制作成实用性更强、更受消费者欢迎的文创产品,将手艺发展成产业,带领许家冲村的妇女们,用一针一线,“绣”出了一条新时代三峡移民的小康之路。

2021年,“牵花绣”正式成为宜昌市非遗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夷陵文旅一张靓丽的文创名片,被国内外友人接受和喜爱。

夷陵,为什么能成为峡江文化的代表? | 这局好玩儿

三峡建成改变了这片土地上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他们守护着大浪淘沙后留下的历史“根”,也不忘初心,努力跟上时代的发展与信息科技的步伐。

面对夷陵的未来,盛艳局长充满信心。背靠三峡,是自然给予这片土地最诚挚的礼物;依水而生、治水而立的三峡人,勇敢、开拓,则是这座城市光明未来的坚实基础。在文旅端,夷陵将继续挖掘地区的独特之处,充分发挥三峡大坝、三峡人家、三峡大瀑布三个5A级旅游景区的资源优势,并在联通数字化的助力下,深入探索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多种代表夷陵特色优势的旅游方案,让“云山·悦水·天下客,至美至喜至夷陵”的口号打得更响,让世界看见宜昌这座“来电的城市”,看见独属中国的自信与自豪。

夷陵,为什么能成为峡江文化的代表? | 这局好玩儿

三峡大瀑布

宜昌夷陵,过去用水与外界连接,如今则通过数字化网络与世界相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夷陵都用它根植于深处的坚毅、乐观的底色,让峡江文化持续生辉。夷陵的点滴共同构成了宜昌这座城市的全貌,如今住在长江咽喉的宜昌人,也继承了夷陵的一切,他们天性开阔,坚贞报国,看遍风云仍追求至善至美的人间烟火。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