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省包”,吃过一半算你赢!
旅游
旅游 > 赏味 > 正文

中国各省“省包”,吃过一半算你赢!

包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浓缩,中式碳水界的平民英雄。

中国人的一天,是从烟火气里升起的。

清晨的早餐档前,只要揭开高高的笼屉,蒸腾的雾气便夹着麦香铺面而来。拿到的包子顾不得滚烫,总要趁面皮被塑料袋里的蒸汽润湿前,咬上一口暄软的皮儿,和上面浸润着的酱色的肉汁,如同闹钟一般,叫醒肉体和灵魂。

今天来为盘点中国那些极具代表性的“省包”,看看你心中的白月光上榜了吗?

图 | 图虫创意 ©

图 | 图虫创意 ©

图片

安徽人,行走的早点档。

吃苦耐劳的安徽人,踏着晨雾,蒸笼一开就承包了中国人民的早餐。凡有早餐店,八成安徽影。只是,他们习惯于沉默地埋首工作。所以,千千万万的吃包人,只知包好,未懂人妙。

而在安徽本地,最好吃的包子,也总是藏在最不起眼的包子铺里。

安庆大南门的清真牛肉包子,是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共同向往。将包子填满大圆锅,热油滋啦啦地将麦香和肉香逼出,煎得个个皮薄焦脆。落座后再配一碗绿豆圆子,就算是入乡随俗了。

图 | 无敌的蜻蜓队长 ©

图 | 无敌的蜻蜓队长 ©

在六安,则有另一种皮馅融为一体的“软包子”。制作时面团稀软地瘫在案板上,像是要向四周流淌开来。师傅一招“蝴蝶过海”,愣是吊着面皮掐出个薄而不露的包子。包子出炉,透过薄薄的面皮,你能够看到汤汁浓郁、细软滑嫩的肉馅。

蒸出来现炸的软包子,则多了一层金黄酥脆,配上一碗胡辣汤,大清早的胃才算有了着落。

▲ 大井拐包子(图 | 新徽菜•名徽厨 ©)

▲ 大井拐包子(图 | 新徽菜•名徽厨 ©)

中国各省“省包”,吃过一半算你赢!

在过去,老北京心中最认可的包子铺当属北京的庆丰包子铺,和天津的狗不理包子。

当年,马未都先生和伙伴们为了吃上一口“狗不理”,天刚蒙蒙亮就蹬着自行车奔到天津去。十多个小时的路程,骑到天津地界,天都黑了,大腿根也早被车座子磨破了。

他一路上舍不得吃饭,当热气腾腾的包子被端上来,一口咬下去,简直是人间至味!后来,一桌子无人言语,个个两腮鼓胀,几屉包子风卷残云,剩下的酱油醋没舍得浪费。回北京的路上大伙还忍不住回味,连打个嗝都是浓浓的包子味。

如今,人变了,当年披星戴月追寻的那一口包子也变了。但老北京一碗炒肝,二两包子的早餐习惯却保留了下来。

随便走进一家北京包子铺,猪肉大葱、酱肉和三鲜馅儿几乎是标配。

端起一碗油亮酱红、汁明芡亮的炒肝沿着碗边边转边吸,包子皮浸润上碗里的芡汁,咬开一口,肉馅酱香浓郁,那才叫一个地道。

图 | cutellz ©

图 | cutellz ©

中国各省“省包”,吃过一半算你赢!

东北人的包子,可谓万物皆可包。

猪肉大葱、酸菜猪肉、茴香鸡蛋、西葫芦鸡蛋……饺子能拥有的,包子也必须安排上;

图 | 汪汪仙贝 ©

图 | 汪汪仙贝 ©

酸菜猪肉粉条包、红烧肉包、豆角包、茄子包……在东北,每一个包子里都能包得下一盘菜。

巨大的体积,丰富的馅料,亲民的价格,是东北大包子引以为豪的特 ,它的基因里似乎也带着东北人开放包容、无所不包的精神。

丰富的汁水沁透暄软的外皮,油水旺旺的模样,就连南方孩子都忍不住问一句:“这包子可以邮过来吗?”

图 | 小朱哥BOHE ©

图 | 小朱哥BOHE ©

中国各省“省包”,吃过一半算你赢!

在新疆,有一种需要高温炙烤二十多分钟才能诞生的包子,但当地人常常不顾原以令人汗流浃背的天气,守在炉温近三百度的馕坑边安静等待,生怕一离开,心爱的烤包子,又被人扫光了。

孜然、皮牙子、羊尾油、牛里脊……薄如蝉翼的面皮包裹着扎实的馅料,被迅速贴入锅壁。洁白的面皮被热力烤至焦黄,像吸了气的蛤蟆一样圆圆鼓起。

当滋啦啦的炙烤声响起,馅料的油脂浸润面皮,如珠滴落,也预示着一炉烤包子即将告成。

等不到放凉那会儿,烤包子就要迎接人类猛烈的爱意——当锋利的牙齿破开酥脆外皮,一定要小心,牛肉滚烫丰盈的汁水也将在口腔里攻城略地。

图 |《早餐中国》 ©

图 |《早餐中国》 ©

中国各省“省包”,吃过一半算你赢!

在呼伦贝尔,栖息于古老的锡尼河畔的布里亚特游牧部落,会制作一种扎实的早餐——布里亚特包子。

图 | 勒克儿 ©

图 | 勒克儿 ©

养羊大户内蒙人,会将肥瘦相间、硕大的羊肉粒填入面皮里,如果说别处的包子肉馅是小肉球级别,布里亚特包子里的羊肉简直有肉丸那么大。加入洋葱和野韭菜,又让包子的鲜美指数也上了一个台阶。如此硬核的肉量,也让它获得了一个称号——“面团里的手把肉”。

一盘包子,一碗奶茶,充足的热量足以击碎内蒙人清早的困倦,抵御北地的严寒。

图 | 愤怒比格犬 ©

图 | 愤怒比格犬 ©

中国各省“省包”,吃过一半算你赢!

当闽西的芋包子,遇上赣南的薯包子,恰似一团亲。

芋包子与薯包子相像,只把芋头(薯)和面粉混在一起,捏出个鱼丸样的圆团模样,在吱儿哇叫着的油锅里跳个舞,等到金黄色的时候再出锅。一个个芋包子,麦香、芋香双剑合璧,哪有“饕客” 不投降?

▲ 芋包子可蒸、可炸、可做成汤食,软糯咸香。(图 | 图虫创意 ©)

▲ 芋包子可蒸、可炸、可做成汤食,软糯咸香。(图 | 图虫创意 ©)

当年南迁到赣南和闽西的两支客家人,将中原的炸丸子和赣闽当地芋头结合的产物,战乱年代对故土的思念,成就了独具风味的客家美食,也让赣闽两地用美食牵连了情思。

图 | 吃遍赣州 ©

图 | 吃遍赣州 ©

中国各省“省包”,吃过一半算你赢!

“破酥包子。油和的发面做的包子。包子的名称中带一个‘破‘字,似乎不好听。但也没有办法,因为蒸得了皮面上是有一些小小裂口。糖馅肉馅皆有,吃是很好吃的,就是太‘油’了。”

汪曾祺笔下的昆明破酥包子,虽叫油腻,但糖油混合后的香气重拳,却叫人甘愿拜倒在它的裙摆之下。

破酥包之所以能“破酥”,是因为用老面发酵,经过力道适中的揉匀,再抹上猪油擀上几次,形成一层层油层。

清末民初时,它从玉溪流传到昆明后落地生根。糖腿、糊麻、香菇鲜肉、腌菜肉丁……掀开蒸笼,破口绽放的包子就像一朵朵白花儿,面皮薄若蝉翼,一大口裹着馅料咬下,又酥又软的口感,诠释着中式碳水的魔法,实力绝杀可颂。

图 | 🎩疯狂的帽匠 ©

图 | 🎩疯狂的帽匠 ©

抗战时期,云贵的人口迁徙,也带动了美食文化的“板块漂移”。

破酥包流传到贵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鲜馅咸甜、鲜肉馅鲜香,洗沙包入口即化……出了云贵,这馅料是打着灯笼都找不着。

三鲜破酥包,此三鲜非彼三鲜,用的是鲜猪肉、玫瑰豆沙和白糖。 如果北方朋友心怀吃上一口咸香风味的心愿,三鲜破酥包会戳破你的味蕾舒适区。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付油引子馅的。“付油”是啥?光靠咀嚼,你能品尝出白糖、芝麻和花生碎的滋味轮廓,但主角却是一种半透明的、吃起来脆脆的细丁状,询问老板才知道,那是炒到刚好出油的肥猪肉丁。

你说,平平无奇的包子,怎么能蕴藏着如此多让人喜出望外的滋味呢?

图 | 花花肠子贵阳美食旅游 ©

图 | 花花肠子贵阳美食旅游 ©

中国各省“省包”,吃过一半算你赢!

诞生于北宋都城开封的灌汤包,小巧玲珑,细褶密叠,宛如玉雕的菊花,俨然一件冒着热气儿的文物。

▲ 汤包的前身“灌浆馒头”或“灌汤包子”,被收入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和吴自牧的《梦粱录》之中。(图 | 图虫创意 ©)

▲ 汤包的前身“灌浆馒头”或“灌汤包子”,被收入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和吴自牧的《梦粱录》之中。(图 | 图虫创意 ©)

作为汤包界的祖师爷,开封灌汤包仍遵循最传统的灌汤方式,不靠肉皮冻,只是将腌制好的猪后腿肉不断地用手摔打,以一定节奏加入水和香油,直至打成汁水充盈、粘而不断的肉馅。

对待皮薄馅多、灌汤流油的汤包,自然要有轻提文物般的小心翼翼。

“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要先用筷子轻轻地将包子提起到醋碟,然后将它置于汤勺之上,用牙齿轻轻咬开面皮,尽情吸吮流淌而出的汤汁,而后将皮与肉馅吞下。一枚小小的汤包,就在五脏庙里点上了暖暖的灯。

▲ 一屉讲究的开封灌汤包,应是“置若白菊,悬如灯笼”,让人一转身,就走入了《东京梦华录》,在汴京元宵,提灯照玉龙。(图 | 图虫创意 ©)

▲ 一屉讲究的开封灌汤包,应是“置若白菊,悬如灯笼”,让人一转身,就走入了《东京梦华录》,在汴京元宵,提灯照玉龙。(图 | 图虫创意 ©)

中国各省“省包”,吃过一半算你赢!

江浙沪地区,中国包子的高地。

生煎包(又叫生煎馒头)和小笼包(又称小笼汤包、小笼馒头),在这片土地上百花齐放。

▲吴语片区一直保留着北宋时包子“馒头”称呼的文化传承,生煎包又叫生煎馒头。(图 | 图虫创意 ©)

▲吴语片区一直保留着北宋时包子“馒头”称呼的文化传承,生煎包又叫生煎馒头。(图 | 图虫创意 ©)

在太湖平原的苏州、上海、无锡等地,小笼包往往用“死面”制作,皮薄、馅大、汁多、味鲜,有着江南水乡独有的精致,能登大雅之堂。

对于小笼包十级爱好者来说,上海、杭州等地的“海派”小笼包,跟无锡、苏州等地的“苏式”汤包,又各有讲究:

海派咸鲜,苏式偏甜;海派的汤汁多为清爽的白汤,而苏式的馅料里往往还加了生抽和老抽,汤汁呈厚重的酱油色。

以南翔小笼包为代表的上海小笼,咬开后鲜嫩多汁,在咀嚼猪后腿肉馅时,鸡汤混合着肉皮冻,还有春笋、蟹粉、虾仁等时鲜辅料的鲜香,能让食客在肉馅和汤汁的和谐交融中,获得固态和流态带给舌尖的双重喜悦。

而在江苏地界,像“一两生煎半两糖”的无锡小笼常州加蟹小笼,褶子和收口朝下,倒扣着蒸的南京汤包,一人一笼、一笼一只,皮薄如纸的扬州蟹黄汤包……各式小笼流派更是百花齐放。

▲ 上海小笼包/无锡小笼/常州加蟹小笼/扬州蟹黄汤包(图 | 图虫创意 ©)

▲ 上海小笼包/无锡小笼/常州加蟹小笼/扬州蟹黄汤包(图 | 图虫创意 ©)

而隔着钱塘江的宁绍平原、八闽丘陵等越国故地,用发面制作小笼包是当地人的选择。豆腐、笋干、榨菜、香菇、海米等更平民化的馅料,是更市井的早餐之选。

▲ 借杭州之名成为了“国民早餐”的嵊州小笼包,用发面制作,入口绵软。(图 | 图虫创意 ©)

▲ 借杭州之名成为了“国民早餐”的嵊州小笼包,用发面制作,入口绵软。(图 | 图虫创意 ©)

若说小笼汤包是江南的“玉面小生”,生煎馒头则可以说是“金面判官”。江湖上,习惯把上海生煎分为两大流派,浑水生煎和清水生煎。

作为“混水生煎”的代表,萝春阁的生煎用半发面制作,皮薄汁多,就像吃小笼一样鲜美浓郁,一口爆汁;

而大壶春的“清水生煎”则用发面制作,皮厚汤少,肉馅紧实,宛如吃一个炸过的肉包子。

▲ 浑水生煎、清水生煎(图1| 食光机 © 图2| Cindyfive ©)

▲ 浑水生煎、清水生煎(图1| 食光机 © 图2| Cindyfive ©)

中国各省“省包”,吃过一半算你赢!

在广东吃包子,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作为蔗糖产地,南方的包子又在馅料里多添了几分甜蜜。广式包点界,芸芸众包,也很考验食客们的肚皮。

制图 | 极物 ©

制图 | 极物 ©

作为早茶四大天王之一的叉烧包,经过完美发酵爆裂成三瓣的面皮,犹如一朵含笑露馅绽放的花。相比用筷子夹着吃,我更喜欢用手捏着它像云朵一样绵软的身躯,一瓣一瓣撕着吃。

图 | 图虫创意 ©

图 | 图虫创意 ©

叉烧内馅是它的精髓,咸甜适口的叉烧酱,色泽油亮有食欲。里面常常藏有指甲盖般大小的肥肉片,咀嚼间,面皮的暄软、叉烧酱的浓郁和肥肉的弹韧,纷纷占领舌尖。

图 | 图虫创意 ©

图 | 图虫创意 ©

香甜可口的流沙包、奶黄包、莲蓉包,也是广东老人小孩挚爱的包点。它们个头相似,大都皮色洁白,圆滚滚没有褶,俗称“光头包”。因为长相接近,闻上去也都是一股浓郁的奶香,包点师傅常常会赋予它们独特的造型,在洁白的面皮上点一颗黄点是奶黄,点一颗朱砂是莲蓉。

流沙包则常常做成一只憨厚可爱的小猪。双手捏住猪耳朵,趁金黄的流沙凝固前咬一口,吃包老手们总能用舌头迅速接住汨汨流出的甜蜜,吃完以后手上和碗碟上不黏上一滴流沙,才算吃懂了流沙包。

更受老一辈喜爱的莲蓉包,莲子和糖熬得足时,入口细腻绵密,味道清香淡雅。

自叉烧包到奶黄包、流沙包之后,西式酥点和中式包子巧妙融合的理念也在岭南延续,酥皮包、雪山包等款式被包点师巧手缔造,迎合广东人养生观念的核桃包也应运而生。

▲ 流沙包/奶黄包/核桃包(图1、2、3 | 图虫创意 © )

▲ 流沙包/奶黄包/核桃包(图1、2、3 | 图虫创意 © )

茶楼里,“饮啖茶,吃个包”,寄托着岭南人闲适的生活态度。从粤港澳的叉烧包、菠萝包、猪扒包,到江南的生煎包、小笼包,南方人总能在精致的包点里容纳万千。

一碗炒肝儿,二两包子,北京人吃包子的讲究也镌刻在骨子里。

南方的包子秀气,人也性情细腻。北方人喜欢的包子个头大馅料足,透着北方人的豪爽。 你是哪个地方的人,看你吃什么包子就知道了。

▲香港菠萝包、澳门猪扒包(图1、2 | 图虫创意 ©)

▲香港菠萝包、澳门猪扒包(图1、2 | 图虫创意 ©)

人们可以在“一盅两件”的松弛里,静静享受细点。也能在忙碌的城市清晨,用个位数的价格填满肚皮。

包子,是每座城市的记忆,也是城市里每个人重启一天的动力。

包子,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浓缩,也是中式碳水界的平民英雄。

你所在的省份和城市还有哪些让你念念不忘的早餐包点?

图 | 图虫创意 ©

图 | 图虫创意 ©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