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川藏茶马古道遗迹 |“探秘丝路甘孜·解码川西秘境”游记(三)
旅游
旅游 > 正文

追寻川藏茶马古道遗迹 |“探秘丝路甘孜·解码川西秘境”游记(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凤凰网旅游推出文旅纪录片《探秘丝路甘孜·解码川西秘境》,通过深入G317沿线的甘孜州康定、道孚、炉霍、色达、甘孜、石渠、德格、白玉、新龙九县(市),拨开重重迷雾,解码川西秘境,再现丝路甘孜的古今演变。

甘孜,放怀于川西大地,守护着文明之路。

四川进藏的两条著名国道G318、G317穿越了甘孜,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川藏南线和川藏北线。

许多年以来,川藏南线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雪山、峡谷、河流、草原、冰川……造就了“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之盛名,让旅游者和摄影师如痴如醉;与之相比,川藏北线则显得有点寂寞,它像封尘已久的历史传奇,像沿途随处可见的经幡、玛尼石、佛寺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自顾自美丽了数千年,如今才随着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格萨尔史诗和南丝路文化的深度挖掘而大放异彩。

人们终将发现,川藏北线不仅有足以媲美川藏南线的自然美景,更有熠熠生辉的人文景观。沿着川藏北线,去探秘丝路甘孜,解码川西秘境,才是“诗与远方”正确的打开方式。

作者|黄橙

追寻川藏茶马古道遗迹 |“探秘丝路甘孜·解码川西秘境”游记(三)

在川西与西藏的崇山峻岭之间,千年以来,蜿蜒盘旋着一条神秘的茶马古道,多少驮着货物的行旅犹如神出鬼没的幻影,它们就是古代川藏线上独特的交通运输方式——马帮。

川藏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普遍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以上地区的藏族人民,每天吃牛羊肉、糌粑、酥油等,在体内累积了不易分解的脂肪,而茶叶是助消化、解油腻的“灵丹妙药”,当地人喜欢喝酥油茶即源于此。偏偏涉藏地区不产茶,却产马,而内地产茶,不产马,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则需要大量的马匹。

一方乐意卖马换茶,另一方希望卖茶换马,长达三千多公里的川藏茶马古道就在互相需要中被马帮从坎坷小路走成了康庄大道。

事实上,川藏茶马古道远远不只这一条道路。在这条干道的沿线山野中,许多条密密麻麻的支道、小道,就像一棵大树的枝桠附生在它的周围,条条道路通向拉萨,通向西藏。

走着走着,川藏茶马古道就超越了互市贸易的意义,在这条千里古道上不仅有政治、经济的交流,更有文化的融合、情感的纽带。

01

波日桥,雅砻江水冲不走的马帮记忆

在康巴地区,自古就有“美不过丹巴嘉绒女子,俊不过新龙康巴汉子”的说法。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康巴汉子剽悍、勇猛、帅气,一直保留着祖辈传承下来的蓄长发、盘辫子并缠上大捆红色丝线,套以象牙圈、珊瑚、银戒指做装饰的独特民俗,有“康巴红”、“英雄结”之美称。

新龙(古称瞻对)地处康巴地区的大山深处,自古以来,一条水流湍急的雅砻江曾经阻碍了新龙与外界的交往。在茶马古道成为汉藏民族走廊数百年后,元末明初雅砻江上才架起了许多座藏式伸臂桥梁。从此,新龙也成为茶马古道的支线之一。新龙的药材、毛皮等土特产通过这些桥梁输往内地,换回茶叶、布匹和日用器皿等生活必需品。

1930年,雅砻江上的6座藏式伸臂桥被烧毁,使原本就处于甘孜州“肚脐”的新龙,更显得与世隔绝。幸存的波日桥成为当时人们出入新龙的唯一交通要道,每天在桥面上来来往往的人马络绎不绝。

幸好有波日桥的存在,我们才得以领略600年前藏族工匠创造的中国桥梁史上的奇迹。可以想象,在高山峡谷、水流湍急的地理环境中,必定有一位天赋异禀的桥梁设计师(传说是杰出的藏族建筑大师唐通吉布)带领着康巴汉子,就地取材,以木石垒砌出两个巨大厚实的桥墩,并通过伸臂梁向江心逐层延伸,层层叠压,最后连结成轻盈、舒展、飘逸的彩虹状桥身……造型如此粗犷质朴、美观独特的桥梁建筑形式,全国仅见于此。它是我国现代伸臂式、悬臂式桥梁的先驱,也是研究康巴地区交通史、建筑桥梁史的实物见证。

想当年,风尘仆仆的新龙马帮路过波日桥,心中应该充满感恩之情。过桥之后,若天色暗下来,他们会选择一处空旷地,垒灶做饭,将洋芋块、火腿丁和米一起放入锣锅里,燃起柴火……随着一锅火腿洋芋焖饭的成熟,飘逸在晚风里的人间烟火气必定将雅砻江的黄昏渲染得有滋有味。

02

木雅圣地,远去的车马喧嚣

川藏茶马古道沿线海拔多处于2000米至5000米之间,说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道一点也不夸张。由于古道穿梭在险峻的山脉之间,致使大部分的古道都比较狭窄。翻过海拔4300米的折多山垭口,不远就是木雅圣地了。以贡嘎山为首的数座雪峰环圣地而立,生成一道天然屏障,拱卫着曾经的木雅古国。

在这片壮丽的山野河谷中,一条蜿蜒曲折的茶马古道印证了古代马帮的艰辛旅程。漫漫古道之上既开满鲜花又遍布荆棘,这是危机四伏的坎坷。因为赶路的匆忙,一路鲜花无暇欣赏,前方荆棘则必须砍伐。马帮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为了体现公平,艰辛的活儿和轻松的活儿互相轮流着做。他们看起来风尘仆仆,而组织管理却像一台精密的现代仪器。

在木雅圣地的一个垭口,至今仍然有几丛玛尼堆在叩问着苍穹,玛尼堆旁有一座财神塔,据说是古代马帮建的祈福地。实际上,马帮路过各地寺庙,马锅头都会带领着弟兄洗了风尘,虔诚地前往添油点灯,转经祈祷。在木雅地区享有盛名的然梯寺就出现过他们的身影。

多年前,听闻木雅圣地要进行旅游开发时,然梯寺一位喇嘛自告奋勇,要在空旷的山坡上“绘制”一尊具有唐卡视觉效果的巨佛(高200米,宽150米)。尽管他平日里是绘制唐卡的高手,然而,在山野上以角钢和绑在其上的经幡作画,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创造这个神迹,让木雅圣地获得更直观的护佑,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用了数吨角钢和4万张经幡,建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个用经幡组建而成的释迦摩尼佛像。因为风吹日晒,经幡渐渐褪色变旧,每两年总会有人为之换新,让其重焕光彩。

视野之内,贡嘎雪山为屏,九曲十八弯的俄米曲河静静地流淌,河岸上野花遍地,芳草萋萋,一派旖旎。飘若游丝的茶马古道时隐时现地顺着河流远去。

马帮一直是充满神秘色彩的群体。在乡亲们眼里,他们会消失很久很久,突然又神奇地冒了出来。听说他们人人都怀揣着一本《荒野求生宝典》,才平安无事地风里来雨里去,成就了茶马古道上扑朔迷离的财富传奇。

有时山野里凭空腾起高亢苍凉的歌声,那是寂寞的灵魂唱出的火辣辣的赶马调,与其说这是唱给远在天边的阿妹听的,不如说是唱给崎岖不平的山路听的,唱给荒无人烟的雪峰听的。

03

炉霍,郎卡杰唐卡上的文化融合

唐卡是指绘制在丝绸、绢面或布面上的一种藏族特有的卷轴画。在甘孜旅行,我曾见到有的唐卡售价上百万元。深入了解才知道,绘制唐卡的颜料是用各种宝石、金银研磨加工而成,所以唐卡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历千百年依然绚丽夺目。

沿着G317进藏,炉霍是必经之地。自古以来,炉霍处在川西入藏的要道之上,东连道孚县,西接甘孜县,南邻新龙县,北靠色达县。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都在炉霍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参观了炉霍博物馆的唐卡展厅,才知道300多年前炉霍唐卡就自成一派,以创始画家郎卡杰(约1610-1690年)命名的唐卡画派,当年就大胆地吸收了汉族先进的绘画技法和文化元素,采用近实远虚,近大远小的构图法进行创作,呈现自然的立体三维空间效果,使画面更有层次,也更加细致精美。长期以来,郎卡杰唐卡的独特画风,对整个涉藏地区的唐卡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今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郎卡杰绘制的唐卡代表作大多收藏于东谷寺、寿灵寺中,我在炉霍博物馆见到了9幅郎卡杰绘制的《二圣六庄严》系列唐卡(复制品)。在讲解人员的指点下,我很快就辨认出唐卡中的汉族元素:明代楼宇窗棂、佛手瓜等植物、穿汉服的孩童……据说在郎卡杰绘制的《如意宝藤》里,明明故事发生在印度,所绘人物却长着中国人的面容,穿着汉服,背景是中国式的寺观楼宇和花鸟画。

17世纪,茶马古道上民族交流进一步加深,郎卡杰唐卡受内地艺术影响也在情理之中,甚至有专家论证,郎卡杰曾经从内地织锦画上学习到新的表现手法,并运用到唐卡创作中,而这些中原织锦无疑都是通过茶马古道来到炉霍的。

唐卡有着“藏文化百科全书”的美誉,在漫长的岁月流变中,它积聚了天地之精华,也从文化交流中吸收了有益的养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