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快又好吃,高低也要去一趟贵阳
旅游
旅游 > 极致之旅 > 正文

凉快又好吃,高低也要去一趟贵阳

一周前,我去了贵阳,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

广州通往贵阳的列车,怕是穿过隧道最多的列车。

不敢下定论。只对于我而言,这将近1000公里,5个多小时的摇晃,

好似穿过了无数次黑暗,又迎来无数次青山、绿水,和光明。

心情嘛,可能和黔灵山的猴子看到游客递来的香蕉时,一样雀跃。

最近的天气,很糟糕。

不是大雨,就是暴雨、特大暴雨,偶尔天晴却如同火炉,开了蒸烤模式。

所以从广州到贵阳,扑面而来的幸福感,是那来自云贵高原爽爽的轻风,抚平了一丝丝初夏的躁动。

到贵阳的第一晚,去看了一场演唱会,嗨爆。

也因为这第一晚的热烈,和后面的二三天,形成强烈反差。

与在贵阳待了七八年的表妹汇合后,

开始了在这个处处有坡度的城市里,吃吃喝喝、走走停停。

深感贵阳何止美食遍地啊,还有那从舌尖上溢出来的热情,与何惧他人的极度松弛,随风穿梭在这里的每个街巷。

热闹的美食街十字路口,累了就枕着背篓入睡。

街边的楼阁上,人们扇风乘凉,谈笑风生。

大樟树下,一盘棋激战正酣。

另一侧扑克牌的局面,有人欢喜,有人轻叹。

很诧异,如此热火朝天的街巷,有着如此坦然的心境。

扎栀子花和茉莉花的大叔,小推车未到,栀子花的香味已经飘了老远。

弥漫在老街,围绕在人们的身旁。

时间有限。

但这两三天没啥大目标的行走,

已经足够一个初来乍到的人,

彻底爱上贵阳。

#贵阳一日老城逛吃路线#

飞山街—省府北路—圆通街—蔡家街—甲秀楼—民生路—文昌阁——文笔街

(具体的店铺就不推荐了。看见什么,随便吃。提一句,贵阳的小吃物价很实惠。)

01

到老城深巷,猛猛地开吃

父亲节那一周,大概是贵阳最热闹的周末。

这个被云山雾罩的西南省会,一向存在感不太强,

但总因气候友好,锅底鲜香热辣而频频上榜“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榜单。

当演唱会和马拉松这两群充满热血的人群汇聚新城区,马路上的水泄不通已经算不得什么了。

要跟两大激情万丈的人群抢饭吃,才是令人隐隐担忧的。

新城的热血沸腾过后,贵阳老城迎来了它人声鼎沸的新高度。

放开步子开吃之前,得先弄清楚—

何为老贵阳?

明朝初年,贵阳城就开始建造。两道城墙、九座城门、四所楼阁,圈起城内的生活。

千百年时光流转。

“九门四阁”的脉络,如今只有文昌阁,以一种遥望久远的更迭姿态,守着旧时的老城格局。

所以今天,贵阳人心中的城市起点,是古时旧城门连缀起来的区域,

也就是云岩区和南明区的部分地带。

如果以喷水池为暗号的集合中心,方圆几百米,随便选个方向一直走,

大概都逃不掉老贵阳独有的酸辣秘法。

第二天在打车往云岩区的路上,司机大哥给指了一条当地法则。

到贵阳吃啊,得和本地人一样,钻进老城区猛猛地开炫。

贵阳人不会厚此薄彼,没有本地和游客之分。本地人爱去的小吃街,也是外地人爱的。

比如 蔡家街、民生路 一带。

这个早就在贵阳美食帖子里被刷爆的地方,得到本地大哥的认可时,心中一阵窃喜,这提前做的功课,靠谱。

临近中午,太阳开始发威,走在道路两旁历经年岁的高大香樟树下,不觉间到了第一站

——飞山街。

一个老贵阳人耳熟能详的美食街。

不过700米长,却有300年历史的飞山庙,有令人怀念的古城墙,还有出城口飞山门。

寺庙鼎盛的香火,延展到街巷的角落,燃烧着酸甜苦辣咸的生活气。

一绝干香板筋王、陈姨妈烤肉、杨姨妈丝娃娃、清水烫、恋爱豆腐果、老凯里酸汤鱼……

单是这里的“老字号”都吃上一遍,足以撑到“扶墙”回家。

我们最终走进了一家拥有特殊味道的面馆。

木姜面。

在贵阳,一般吃木姜,都是加在酸汤和蘸水中。

这家新开不久的面馆,筋道的面条裹着浓浓汤汁,没有一滴被浪费,木姜汁的味道很特别,也很上头。

喜欢木姜和面的朋友,可以尝鲜一试。

反之,莫着急,你还有上百种选择。

02

这两美食街,本地人也爱

导航蔡家街,不用太费力,给我一种走几步就到了的错觉。

实际上,1.1公里,中间还顺便穿越民生路,如同掉进了小吃天堂般,每一家店都想凑个热闹,尝个鲜。

这是贵阳给初来客,最毫不保留的惊喜和快乐吧。

民生路,200米。

如其名,原本只是为了附近居民提供生活所需的菜市场,硬生生凭借着贵州地道的风味杂食红出了圈。

没有千篇一律的烤串,没有万年不变的长沙臭豆腐,也不是网红柠檬茶扎堆。

光是以洋芋开路,就能走一条贵阳人吃洋芋五花八门的康庄大道。

排队50米的小铺子,是新出炉的洋芋片,香辣的味道,就有好几种。

清新的黄瓜味和番茄味,算是给不吃辣的人口下留情了。

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火爆的辣椒面摊子。

麻辣、特辣、香辣的辣椒面,一罐又一罐,被当作特产带走。

老板顺便介绍起了吃法,这种做蘸料,那种下蘸水。

彷佛在和隔壁的洋芋片,打着配合。

不远处的蛋包洋芋小摊,叫人口水直流。

嫰滑的蛋皮,裹着加了满满料的洋芋泥,一口下去,直接征服土豆爱好者。

不听老妹的劝阻,我加了一点折耳根。

事实胜于雄辩,这个东西是我们离贵阳美食界更近一步的唯一门槛了。

以至于后来的煎豆腐叠折耳根,香辣豆皮叠折耳根,以及丝娃娃配折耳根,

不管它的颜色多么具有诱惑性,都没敢再轻易下手。

一杯桂花味的清甜豆浆下肚,胃口彷佛被一键重启。

厕所馒头,一秒被名字吸引。

据说以前开在厕所旁边,很随性地叫了这个名。

听起来有味道的馒头,却是一种真的实料满满的馒头。

又称贵阳人自己的汉堡,椒脆的馒头包裹着各种馅料。

当然,短短的民生路上,勾人馋虫的招牌,还有太多太多.

经典的豆米火锅、酸汤鱼、肠旺面、花溪&水城牛肉粉、香酥鸭、辣子鸡、砂锅饭等等。

根本吃不完,更别提 蔡家街 ,就在下一个十字路口等着你。

两条美食街连成一体,比起民生路,蔡家街要更生猛和拥挤。

这条号称贵阳本地人和外地人都超爱的地方,从诞生开始,就自带美食基因。

它源于很久以前,相传一家姓蔡的人在这做豆腐,所以早年间又被称为蔡家豆腐坊。

1951年,更名为蔡家街。

当时的豆腐人家怕是也没有想到,如今这条带着微微坡度的街道,已经遍布各种美食小吃。

脆哨面、金牌罗记肠旺面、夺夺粉、油炸臭豆腐、冰浆、碗耳糕……

街头到街尾,所见皆是酣畅淋漓地吃。

值得一提的,是冰浆。

糯米做的沙冰, 搭配芒果、葡萄各种水果,算是贴切的诠释了什么是“爽爽贵阳”。

一爽,直接从口腔爽到了胃。

另外铺满水果的冰粉,是夏日解暑一大神器。

兜兜转转一下午,没有吃烙锅,也没有选烧烤、夺夺粉,

而是走到圆通街,在一栋居民楼下,找到了一天的“收胃之作”

——臭豆腐鱼火锅。

这道来自云南的特色,在贵阳很好的落了地。

融合了贵州的糊辣椒和臭豆腐,有微微的酸,微微的辣,微微的咸,和微微的臭。

这道味觉难题,最后都归于一条小小的新鲜黄辣子鱼。

食材不多,可融合的味道,倒很好的展现了贵州火锅大省的霸道。

在这个全国锅物种类最多的城市里,万物皆可锅,一锅融万物。

想起司机大哥唠嗑时说的:

贵阳人热情好客,个性有如那沸腾的豆米火锅。

涮得出酸、辣、甜、咸各种风格。

03

上山后又下山,爽爽地迎风

在贵阳,当然吃不完。

几十年的老味道,和层出不穷的新旧融合,将贵阳本地和外地人,同时锁定。

吃喝之余,被推荐了很多次,去走走黔灵山吧。

看看猴子,和这个与老城共生的森林公园。

满眼葱郁的顶流公园,即便节假日满山人头,也不妨碍贵阳人在非节假日把它视为休闲胜地。

可惜下了雨,计划被打乱。

干脆围着老城区,开始了一段没有什么目标的CityWalk。

没能上高山,

但贵阳这个处处有坡度的城市,上山又下山,起伏的山丘给人一种行走在波浪上的错觉。

纵然比不得重庆山城的剧烈和陡峭,

也恰是这种微微的幅度,在稍喘息时,迎来的那阵阵风是那么的舒爽、惬意。

如果试图以“风”的角度,去拥抱贵阳,你会发现这里独特的松弛感。

有人这样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这是一个被“两山理论”印证的典型。

云贵高原之上,不冷不热,冷暖相宜,年平均气温在14°-16°。哪怕夏天,也基本在23°左右。

避暑优选,贵阳妥妥地坐实。

初夏最适合老城漫游的地方,我想也非贵阳莫属了。

从飞山街步行到省府北路,不到一公里。

这里的小清新腔调,介于网红和本土之间,有传统的贵阳小吃,也有新兴的创意小店。

不乏烟火气,亦不乏年轻业态。不长的街区,满是贵阳清爽的调调。

号称贵阳第一的咖啡店,在整个下午都很忙, 而旁边创意小店的猫,已经连打了好几个盹。

绕进老巷,远处的高楼挂着白云,巷子里的藤曼爬满一座墙,挑担的老者篮筐里是刚摘的杨梅。

走进电台街,遇上一个大坡,坡路的分岔口,是一个因维修暂停开放的古建, 大觉精舍。

为省级文保。修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当地人称为“华家阁楼”,是民国时期贵州富商华之鸿修建的私家佛堂。

占地5300平方米,由山门,南、北厢楼及藏经楼,和五层高的重檐攒尖顶阁楼等建筑组成,是贵阳近代木构建筑的典范,亦是中西合璧建筑的典型代表。

抬头远处,左边可见贵州省医,往右边去,看见文昌古境的门牌,就知道文昌阁在不远处了。

原本登文昌阁,可将半个贵阳收入眼底,可远眺远处的东山寺。可惜,这里也在维修。

但要知道,文昌阁的特别在于它的建筑设计,罕见的九角形楼阁,在易经中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

文昌阁的风,没能吹到。站在一楼望去,近处绿树成荫,远处高楼伫立。

出了文昌阁,便到了一处主街。

街边的楼阁之上,人们正在小憩。

树木参天,浓荫蔽日,这样的午后,随便找个地方坐下,便有了乘凉的美意。

后来,我们还走过了 圆通街、文笔街、堰塘街, 风吹过了每一个地方。

夜晚。

青云市集开始躁动。

这个被司机大哥视为去了一次,便不想再去的地方,充满了网红的元素。

他一边吐槽着里面的东西不地道,一边嘱咐要留意车窗外,夜晚的甲秀楼。

或许在他心中,

贵阳夜晚的璀璨,不在于青云市集多么的五彩霓虹,多么的烟火缭绕。

而是那甲秀楼,于南明河畔立了400多年的历史光辉和底蕴。

摇下车窗。

湖畔的风钻进了车里,比白天更加凉爽。

于是有了,司机大哥的第二句忠告:

夏天再来贵阳,记得带件外套。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