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难走的路,走古蜀道,品千年蜀道血脉连接
旅游
旅游 > 极致之旅 > 正文

中国历史上最难走的路,走古蜀道,品千年蜀道血脉连接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白的一声长叹,让蜀道从此在中华文明的绢帛上绵延至今。闯过巍巍巴山,莽莽秦岭,蜀道崎岖、峥嵘、险峻,硬生生地将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连接在一起。

从战国时期开凿至今两千多年,蜀道的内涵早已超越了道路这单一维度。它首先承载着丰沛的历史信息,无论是唐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荔枝道,还是秦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陈仓道,都已经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

蜀道沿途还有丰富的驿站、关隘、栈道、宗教遗存、珍稀植被、地质地貌等资源,201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总而言之,重走古蜀道,既是地理意义上的行走,也是历史意义上的穿越。

01

主干线金牛道

纵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并非所有人都知道,蜀道指的不是一两条单独的道路,而是一片由多条子线组成的路网体系。其自南向北包括了穿越大巴山,从成都到汉中的几条道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以及北部穿越秦岭,从汉中到西安的几条道路(子午道、褒斜道、陈仓道等),是我国开凿最早、使用时间最长、历史影响最大的古驿道之一。

此行我重走了金牛道中的一段,从四川绵阳北行至陕西汉中。金牛道是古代连接蜀地和当时的政治中心关中地区的主干线,相对平坦、便捷,且名气最大。

金牛古道白马关

金牛古道白马关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就是循金牛道从长安逃到成都的。《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描述的也是金牛道。

金牛道的名字来源于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战国时期,秦国欲征服蜀国,但道路险阻。于是秦王命人造了五头石牛,对蜀王谎称石牛能日粪千金。贪财的蜀王派出五个大力士开路,迎接石牛。道路修通后,秦国军队长驱直入,进入蜀地,蜀国因此灭亡,后来人们就将这条道路称为“金牛道”。今天我们还能在成都西北部看到金牛区、金牛坝。

广元战国晚期剑门古蜀道(松宁桥)

广元战国晚期剑门古蜀道(松宁桥)

之所以没有从金牛道最南端的成都出发,是因为从成都到绵阳基本是在成都平原上行走,是蜀道上最好走的一段。而绵阳在成都平原北沿,再向北就进入大巴山区,山高谷深,方能更好地体会“蜀道难”。

当然,鉴于绝大部分古蜀道实体已经在历史的尘烟中湮灭,重走这段路主要依靠108国道。108国道在四川境内的走向和古蜀道基本一致,足见古人的智慧,且途经金牛道上的多个重要景点和地标,是现代人重回这一历史现场的最优选择。

02

诗仙故乡

绵阳

初夏的绵阳,空气湿暖,酷热尚未到来。漫步在绵阳街头,我细嗅着这座城市的气息:没有一线城市的紧张、繁忙,与穿城而过的涪江水相似,平平缓缓,不疾不徐。老城区少见高楼大厦,人们之间自然而亲近,街道上几乎听不到高声对话。待到华灯初上,男女老少聚在江边跳舞,那份旁若无人的尽兴,让人不禁想起,这里可是诗仙李白的故乡,莫非绵阳人的骨子里也都有那么一丝潇洒与不羁?

绵阳位于涪江中上游地带,自古就是蜀道上的重镇。经由蜀道,绵阳与关中平原、中原地区等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地方因此而重塑、繁荣,如今是四川第二大城市。

绵阳博物馆汉代青铜马俑

绵阳博物馆汉代青铜马俑

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如绵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汉代大铜马、摇钱树等,都见证了古蜀道在绵阳历史上的重要影响。

在绵阳看古迹,被列入第一批国保单位的平阳府君阙是必去的一处。这也是我从绵阳博物馆出来以后的第一站。阙是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种表示地位的装饰性建筑,通常立于门前甬道两旁。建于东汉末年的平阳府君阙就曾伫立在一座陵墓前,时光涤荡之下,陵墓已经变成了科技馆,唯留南北两座石阙依然屹立不倒。

绵阳平阳府君阙

绵阳平阳府君阙

作为汉阙中的精品,平阳府君阙是我国现存汉代石阙中保存最完整的,由大块石材、石条堆叠而成,分为阙基、阙身、楼部、顶盖四部分。阙体的柱、斗栱、额、枋等部位,雕刻着精美的奇禽怪兽、花卉人物,艺术感染力极强。抬头向上看,阙身高处有一只向外扒望的小兽,两只爪子耷拉着,鼻头向下嗅,生动可爱,不知当年梁思成先生来此考察时,是否也被这个小家伙逗笑了呢?

从平阳府君阙向西行,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小庙依偎在涪江东岸。和北方常见的规整寺院不同,碧水寺依山傍水而建,蜿蜒狭长。人在寺中行走,一边是青山,一边是碧波,上有古树佳木遮阴,如在画中游。寺中藏有唐代石刻观音立像、摩崖佛教造十八龛,是珍贵的唐代遗存。

碧水寺藻井

碧水寺藻井

到了饭点儿,寻到一家吃江油肥肠的小店,红烧鲜肥肠、干煸肥肠头、留刘血旺、圆子汤,光听名字就够让人流口水了。绵阳街头这种小店很多,价格实惠,又很下饭,不知当年古蜀道上的行人赶路至此,是否也会来上一碗,解解一身饥乏呢?

时光走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同样选中了绵阳,长虹机器厂、涪江有线电厂等多个民用和国防工业项目都是当时的产物。历史的叠加给这座城市留下不少烙印,如今在绵阳市区走走,还能看到一些当时建起的红砖房,楼层不高,外墙颇显破败,上面残留的标语深具时代气息。鲜绿色的蔓藤从红砖的缝隙中钻上来,斑驳间平添了一缕盎然的生机。

03

交通要冲

广元

离开绵阳就进了广元。广元地处川陕交界处,为交通要冲,境内有大量的古蜀道遗迹,如明月峡栈道、金牛道拦马墙、剑门关等,是此行内容最丰富、最密集,也是最能体现古蜀道特色的地方。

我到广元的第一站是觉苑寺。遥想当年,沿着古蜀道入川的,除了步履不停的商旅、军队,还有绵延不绝的梵音和诵经声。始建于唐代的觉苑寺是蜀道上的名刹,最值得一看的是大雄宝殿里的明代壁画,采用沥粉堆金工艺,画面既有立体感,又富丽堂皇。与北京模式口法海寺的明代壁画相比,觉苑寺的毕竟不是皇家手笔,艺术水准略逊,但胜在保存完好,并且没有用玻璃远远隔开,可以相对近距离地欣赏。

觉苑寺明代壁画

觉苑寺明代壁画

站在幽暗的大殿里,人和壁画的距离不到一米,近到似乎可以嗅到画上人物的呼吸。游人很幸运,画中人也很幸运,在历史的动荡中得以保存完好,画上的金粉还没有氧化成黑色,人物身上金色的衣袍、庭院当中金色的装饰、楼阁顶上金色的屋脊依然灿灿发亮——这绝对是难得见到的画面,这种感觉就和我第一次在三星堆见到还是金色的青铜器一样,讶异而兴奋。

广元的另一处佛教遗存千佛崖始建于北魏晚期,兴盛于唐代,是四川窟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和前面提到的平阳府君阙一样,都是第一批国保单位。石窟位于嘉陵江畔,远远望过去,整片崖壁上都是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石窟,竟然有点像蜂巢,只不过里面正襟危坐的是各式佛像。

千佛崖

千佛崖

我到访时正下着初夏的小雨,空气湿漉漉的,有当地人在嘉陵江中裸泳。沿着崖壁上搭起的楼梯向上爬,不经意间一回头,脚下的景区栈道、江中水道、跨江的京昆高速、沿江的宝成铁路、改道后的108国道,古今5条道路交织在同一时空,而身畔就是低眉静默的佛像,恍然有穿越感。

佛教入蜀,和本土的道教文化在广元相遇、碰撞,这种融合在鹤鸣山道教石窟中多有体现。鹤鸣山是道教名山,造像中不仅有蜀地道教的文化特征,如六丁六甲图、长生保命天尊像等,还有不少佛教的印记,如天龙八部图。

宝成铁路和G5京昆高速公路,位于嘉陵江流域飞仙关口

宝成铁路和G5京昆高速公路,位于嘉陵江流域飞仙关口

这里虽然规模和名气都不如成都的鹤鸣山,但也有不少专属的惊喜。比如李商隐的《剑州重阳亭铭》碑,翻刻的颜真卿所写的《大唐中兴颂》碑。李商隐当年政治失意,在剑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做幕僚时写下此文,蜀地滋养了他的文学灵感,还留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千古名句。

从觉苑寺到鹤鸣山再到千佛崖,中间会经过两段非常重要的古蜀道,分别是金牛道拦马墙和翠云廊。

04

蜀道原貌

拦马墙

金牛道拦马墙是古蜀道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段,脚下的青石路面历经千年的磨砺,气质古朴。当年蜀道上的马队行进时遇到下坡,为了防止马儿失蹄,跌落山崖,便在路边用大青石砌起来一堵1米左右高的墙,类似于现代公路的防护栏,故名“拦马墙”。除了拦马墙,我还在这段古蜀道上见到了“防滑线”——担心雨天路面湿滑人畜跌伤,古人在石面上开凿出的一道道浅沟。还有门槛石,在有一定坡度的道路上嵌入石板石条,保证上下铺路的石板相对固定,不滑动走样,可以看成是一种加固维稳装置。正因为有这些罕见的古代陆地交通实物,拦马墙景区被称为蜀道交通的“活化石”。

剑阁古蜀道拦马墙段上的减速痕

剑阁古蜀道拦马墙段上的减速痕

而翠云廊则是古蜀道上最美的一段。其所在剑阁县是国内最大最集中的川柏连片生长之地,这些柏树历史悠久,有一批据传是张飞当年治蜀时率人栽种的。翠云廊就被这一片无边苍翠拥抱其中,有“三百里程十万树”之称。

我到时已近傍晚,沿途古柏参天,连冠似云,还有不少造型颇为奇特。如两棵树相拥而立,枝叶连理,根尾相交,仿佛一对恩爱夫妻,被称为“夫妻柏”。另外两棵树一棵似在聆听,一棵似在倾囊,名曰“隆中对柏”。夕阳下,人、古柏、蜀道相伴,共同沐浴着三国时的落日,秦汉时的余晖。

翠云廊

翠云廊

过了翠云廊就到了剑门关。剑门天下险,剑门关是金牛道的咽喉所在,是蜀地的北方门户,自古有“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的说法。纸上得来终觉浅,当我真的站在剑门关外,才真正理解了“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

环顾四周,剑门关两边就是对峙的万仞山崖,中间的山谷仿佛是天神劈开的一个豁口,而剑门关就建在这个豁口上,只要把守好这道关,在冷兵器时代必然易守难攻。事实也是如此,自诸葛亮在此处建立关隘以来,剑门关从来没有被正面攻破过。姜维为何能以三万兵力在剑门关抵挡钟会十万大军,身到此处便一目了然了。

剑门关剑阁关楼

剑门关剑阁关楼

广元的最后一站是明月峡古栈道。这是古蜀道上最惊心动魄的部分,当道路被崇山峻岭阻隔,前方无路可走,只能在崖壁上凿孔,插入横梁,上面铺设木板,修成栈道。在明月峡东岸的绝壁上,迄今还完好保存着400多个历代开凿的栈道石孔。

如今的明月峡已建成景区,恢复了一段古栈道,更宽更牢固,还有护栏扶手和可供歇脚的长椅,游人可放心行走。但每隔一段就能看到的栈道石孔,总会把人们唤回到千年以前:风雨如织,古蜀人紧贴崖壁行走,头顶不时掠过飞鸟攀猿,脚下就是湍急的嘉陵江水,稍有不慎就会跌入江中。在此时此地,谁还能不惊呼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

05

路网交汇

汉中

出了明月峡,就离出蜀不远了,向东北行至陕西汉中,是我此行的终点。再往北走,还有几条路穿秦岭,最终通往关中平原,可见汉中重要的路网交汇地位。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最终一统天下,开启了汉室四百多年江山。如今汉中市区的“西汉三遗址”: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就呼应了这段历史。有趣的是,汉中博物馆也依托这三处地点,成了一个分散式的博物馆群。

明月峡栈道

明月峡栈道

其中古汉台分馆的一件镇馆之宝,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和古蜀道关系极大。蜀道中的褒斜栈道连接汉中和关中平原,其南端的石门隧道于东汉年间开凿,是全世界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之一。千年来,古人在附近的崖壁上留下了大量题咏,形成了壮观的摩崖石刻群。这些石刻作品为历代考古家、书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国之瑰宝”,其中就包括公元219年,曹操经过此地,见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的“衮雪”二字。我虽然不懂书法,但一眼望过去,行笔纵放不羁,确有波涛澎湃之势。

汉中博物馆石门十三品

汉中博物馆石门十三品

1970年,因修建石门水库,这些石刻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其中最受推崇的13件石刻被切割下来,迁至汉中博物馆进行保存,即石门十三品,此后,常有书法爱好者千里迢迢前来观摩。

除了是刘邦的龙兴之地,汉中还是诸葛亮的长眠之地。在汉中勉县,一座武侯墓在苍枝翠柏间静卧。诸葛亮一生操劳,死后蜀人遵从他的遗愿,将他葬在定军山下。

在武侯墓前,我深鞠了一躬。一个人伟大与否,尽可交给后世评说。墓前放着大大小小许多束鲜花,很多人留下了卡片,向这位一千八百年前的老人述说着自己的心事:“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幸而有您,我才得以时时回过头来看清自己走过的路。丞相千古。”

武侯墓

武侯墓

每年春天,当地都要举行清明祭祀活动,迄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祭祀之后,老百姓往往会多留一会儿,游玩、踏青,武侯墓周边渐渐成了当地人的公共空间。美国一位摄影家在1938年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袅袅炊烟升起,不少人在附近野炊,有人蹲坐着,有人背着手悠闲地行走。老百姓和武侯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连接,一种平和的共处和守望。几千年前,诸葛亮鞠躬尽瘁,守护着蜀地的人民,几千年前如是,几千年后亦如是。

06

道不再难

怀着无尽的感慨与不舍,重走古蜀道的旅程在汉中终结,这一行还有许多去处未能道尽,如与武则天密切相关的皇泽寺,祭祀文昌帝君的七曲山大庙,被视为汉中门户的军事要塞阳平关等。正是这些历史的遗迹,如蜀道上的明珠,串起来涌动千年的风云变幻。

从绵阳到汉中,这段路如果古人行走,可能要花一个月,要是遇到雨雪,行进会更加困难。而我悠悠闲闲,走走停停,遍访金牛道遗迹,只花了4天,若是乘坐高铁,更是只要两个小时。

蜀道不再难,在古栈道上、剑门关外、翠云廊间,遥想当年的刀光剑影,俱往矣。但千年蜀道的血脉连接,改变了蜀地的面貌,甚至改变了整个中国的格局,这或许就是这段中国历史上最难走的路,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礼物。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