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咬文嚼字》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分别为——
数智化
智能向善
未来产业
city不city
硬控
水灵灵地XXX
班味
松弛感
银发力量
小孩哥/小孩姐
(具体词义不做解释,可网搜了解)
《咬文嚼字》每年发布的流行语,不仅是大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也是社会群体性情绪的一种“符号化”表达,更是消费社会的一种自娱化的创造。
它们在颠覆和解构着某些固化的刻板印象,也在重构和塑造着当下社会的某些情感宣言。
反应到文旅消费市场,每年的“十大流行语”几乎都精确地捕捉到文旅消费的热点现象,也高度例证——当下的文旅供给,应该以“游客视角”,营造“情绪价值”。
比如入选2023年的“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村超、特种兵旅游、搭子、多巴胺、情绪价值,十个里面,有七个跟旅游密切相关。
除了“新质生产力”引来各路媒体和专家“为附新政强说旅”,弄出一堆没法自圆其说的糊涂账,其他六个关键词,似乎就是为文旅量身定制,或者就是由文旅消费现象直接派生出的新词。
尤其是“情绪价值”“特种兵旅游”“村超”“双向奔赴”,已成为这两年多来的高频词。如果现在谁说文旅,不提“情绪价值”,不追求“双向奔赴”,那基本上是跟市场消费,彻底决裂了。
而从2024年“十大流行语”也同样可以看出,“city不city”“(去)班味”“松弛感”等,直接来源于文旅消费现象。
这证明两个问题:一是文旅消费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文旅“热词”就是社会“热点”;二是,文旅产业的社会“话语权”在增强,因为文旅在创造和引领当下的大众情绪,并以“深度融合”给消费市场创造了新的价值导向。
纵观2024年“十大流行语”,除了以上提到的直接相关词,其他的也跟文旅有着间接相关的联系。我们不妨尝试,将“十大流行语”跟文旅产业和文旅消费的关联,一一做个浅解。
01
数智化
“数智化”,就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联合。文旅行业在数智化层面已经有很多创新尝试,比如“沉浸式空间”“智慧服务”“虚拟体验”“大数据监测”等,而旅游消费从获取信息、做出决策、出行服务到体验消费,也正在逐渐地实现全流程数智化。
未来,随着技术革新,文旅科创的“含技量”“含智量”将会更高,也将会派生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数智化产品、业态、场景、服务等,让游客实现未知的可验,未有的先验,未来的超验,未能抵达的近在眼前。
尤其是在历史考古现场和文博场景的还原和营造层面,数智化将大显身手,带给游客穿越时空的超感官体验。
02
智能向善
智能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挑战,有些方面甚至已经威胁到消费安全和社会伦理。
比如文旅市场出现的“民宿/酒店偷拍”、OTA大数据杀熟、社交媒体“滤镜化”的虚假宣传、为争“流量”而不择手段搞营销、“算法茧房”、旅游诈骗等,已严重影响到文旅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
中国提出并呼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智能化发展理念,文旅行业也需要积极作为。
一方面要制定“引导智能向善,惩罚智能向恶”的行业经营监管制度,加大惩罚力度,确保安全广度,营造善行温度;
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文旅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合法合规地经营,善心善意地服务。
以“向善”的科学监管,“良善”的运营服务,营造充满“真善”的优质旅游目的地/城市。
03
未来产业
文旅产业关乎“未来生活”,是“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当然属于“未来产业”,而且是必须要面向未来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
尤其是随着文旅消费市场的加速迭代,文旅产业的供给,必须“用未来的眼光,来思考今天”,这样才会创造出永远“与市俱进”的优质供给、有效供给。
然而,中国文旅的供给现状的一大特征是,重复性建设、同质化供给有余,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足。原因在于,市场主体创新的成本太高,而市场扭曲复制的成本太低,这导致重复供给、过度供给的现象特别突出。
随着新兴旅游客群对“在地文化”和“在地生活方式”的追寻,旅游目的地既要立足于本地文化,营造本地生活方式,更要面向未来,创造未来社群化的美好生活方式。
如果不能面向未来,我们就只能重返历史深处。
如果每座城市的游客,都穿上汉服游街,每个城市的文化繁荣,都只能靠还原“秦汉雄风”“唐宋盛世”“明清风华”来复兴,每座城市的大学生,都骑着共享单车去看世界……
我们还怎么面向未来?文旅产业又将如何融入“未来产业”?
04
city不city
中国的“闲逛者”,就是瓦尔特·本雅明曾在巴黎街头凝视的“游荡者”。但这届街头闲逛的年轻人,引进一个指代“逛街”的时髦词——City walk。
谁也没想到,这个舶来词,又被在中国街头游荡的外国游客,以中西语结合的方式,演绎成“city不city”。
可见,旅游真的能促进文化融合、相互认同、协同进化。
抛开本雅明从“游荡者”展开的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我们仅从“城市繁荣”的角度出发,“city不city?”式的追问,的确对中国城市的街头景观、街头文化、街头审美和街头消费,提出了新的要求。
曾几何时,我们一直追求的是干净、整洁、秩序,“看上去很美”的城市街道景观。一切都很美,就是缺少人间烟火气,这美就成了“空荡的禁区”,华而不实。
这两年,我们看到,那些充满“秩序感”的华美商超,新建的街区,人越来越少。而那些被“新城扩张”抛弃,却保留了烟火气,甚至有些脏乱差的老城区、老街区、棚户区等,却成了年轻人“重新发现城市文化”的朝圣之地。
带着“city不city?”的猎奇和探索,“无组织”的新时代的“闲逛者”跟“有组织”的城市管理者,玩起了“猫鼠游戏”。
在“city不city?”是对被毁灭的追寻,也是对被拯救的珍视!
05
硬控
“硬控”这个词,引申到文旅体验中,就是约翰·厄里创造的“游客凝视”。
即某个景观或某个场景,对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以至于让TA很难转移注意力,全身心的沉浸其中。
“硬控”不是被强行地控制,就像在旅途中被“强制购物”那样,而是“自愿被俘虏”,多巴胺洋溢,心流不断,经久不衰,流连忘返。
如果文旅体验能达到这个境界,那就不止是延长停留时间的问题,而是增强花钱消费冲动的套机。
什么样的旅游体验能够达到“硬控”的境界?
那一定是深度参与、深度融入、深度互动、深度获得的体验。
要达到这样的体验,那一定不是“静态的观看”、被动地接受,而必须是“超常规”的体验,必须改变“人的行为常态”,换一种视角,或者换一种方式,换一种时空结构,重构“人”与“场域”的时空关系。
如登山、徒步、攀岩、马拉松、探险、滑雪、滑翔、游艇、潜水、房车露营、低空飞行、狩猎、观鸟、户外生存等特种旅游,也叫“技能性旅游”,玩的就是心跳,但需要技术加持,需要深度学习,才能让游客更有参与感、成长感和获得感。
游客被“硬控”,消费就“失控”。
06
水灵灵地XXX
“咱们一起水灵灵地出发吧!”
是不是想起“溜溜的她哟,她哟我哟”,或者“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又或者“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
“水灵灵地XXX”不仅代表着一种年轻的张力,更代表着激情的活力,也是每个游客,都“欲求”的一种游历状态。
今年还有一句热梗——“精装版的朋友圈,土坯版的生活”,不管现实生活怎么样,社交媒体上,一定要呈现出“水灵灵的高级感”。
当然,还有一句新消费宣言——“不是XX去不起,而是XX更具性价比”。不想消费,或不大消费,但一定要“水灵灵地高级”。
“平替消费”虽然没有入选本年度“十大流行语”,但不否认它足够流行,没有入选,可能是它太影响消费。算是个俊杰,但不识时务。
当一群群充满青春活力的消费者,“水灵灵地出发”,期待一场花钱少,还能呈现“水灵灵的美好生活”时,关键问题在于,旅游目的地能否满足这种“水灵灵的需求”?
这就需要“水灵灵地听劝”,继续各种“水灵灵地花式热宠”,招呼“水灵灵的南方小土豆”,善待“水灵灵的小砂糖橘”……
不管气候天寒地冻,还是财政捉襟见肘,一座城市只有营造出“水灵灵的氛围”,打造出“水灵灵的场景”,才能吸引“水灵灵的游客”,来“水灵灵地消费”。
但也不识时务地问一句:“水灵灵地……”要一波热闹,还是要持续繁荣?
07
班味
在工作场合“班味”太重,在路上旅游,就是“去去班味”,简称“去班味”。
跟班味相伴而生的,还有一个热词,叫“局里局气”或“厅里厅气”,形容年轻人的形象气质,太像公务员,或者老干部,太严肃,太呆板,太没生活情趣。
年轻的工薪阶层,发起“去班味”行动,在形象上,在穿着上,在气质上,在谈吐上,在审美上,在消费上……全面“去班味”,适度“撒点野”,褪去工装,换上闲装,去旅游,去度假,去徒步,去暴走,去City walk,去音乐节,去大众都看不上眼的小县城……
总之,要重新找回年轻活力,从“上班”转向“上香”,从“逐流”转向“逆流”,从“悦人”转向“悦己”。
还动不动就整顿一番职场,顺带着整顿一番市场,创造“我的地盘属于我”的新现场——
自发性地创造很多新玩法、新场景、新路线、新景观,把文旅行业固有的“组织秩序”冲击得摇摇欲坠。
当游客想“去班味”的时候,旅游目的地就不能保持“板味”,而是要营造能够达到“去班味”目的的“趣味”“滋味”“风味”“情味”,甚至还需要营造那么一点点“暧昧”。
08
松弛感
“松弛感”是这两年的一个高频词,但一直被误读,认为“松弛感”就是无所事事,爱咋咋滴。
然而,“松弛”是不抗拒,是接纳;不是逆来顺受,而是道法自然。不是慵懒,不是躺平,不是不作为,而是一种无为而为的态度,也是一种选择过适应生活的境界。
旅游目的地都在努力做“松弛感”宣言,以各种方式为自己打上“松弛感”的标签。但成都的巴适,丽江的柔软,拉萨的佛系,扬州的慵懒,烟台的微醺……不是每座城市都能在“顷刻间”照搬的,因为松弛,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源自历史的积淀,存在于市井生活中传承中。
营造“松弛感”,需要从“厚重”到“轻松”:趣味化表达,不是仰望文化,而是娱乐文化;从“景区”到“生活”:真实性呈现,不是展示美景,而是发掘生活;从“全局”到“细部”:细节化质感,不是啥都想给,而是给他想要;从“风景”到“场景”:人性化互动,不是风光宜人,而是场景诱人;从“情景”到“情绪”:情感化共鸣,不仅制造情景,还要营造情绪。
习惯了效率至上,追名逐利的大城市,是很难找到松弛感的。那些很少被游客光顾的“县域旅游”的兴起,或许就是县域最具松弛感吧。
09
银发力量
2024年,被称为“银发经济元年”。这意味着“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老龄化消费已成为各路资本竞相争夺的“蓝海”。
根据2020年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老年群体消费金额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9%,跃升为仅次于“Z世代”的消费新势力。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预测,2030年老龄产业潜力,将占到全国GDP的五分之一,2050年将达到三分之一。
随着卫生、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将迎来长寿时代。这也就意味着,60岁左右退休的人,还在壮年,正是“闯”的年纪。他们要想度过一个丰富、充实的晚年,就不得不“重启人生”,学习一些新技能、新兴趣、新爱好。
因此,老年游览观光、康养度假、休闲文娱、兴趣研学、体育健身等需求,都将成为旅游目的地布局的业态,争取的市场。
实际上,在正常工作日和非节假日,旅游景区最活跃的客群,就是老年消费者。
“银发力量”不仅是消费力,而且是生产力。
我们看到,随着年轻人不愿从事服务行业,很多酒店、民宿、餐馆,甚至景区的服务人员,已经趋向“老龄化”;尤其是在研学旅游领域,应该把一些具有资深专业知识、技能背景,且善于、乐于分享的离退休“老司机”,培养成专职或兼职的“研学讲师”,让他们来讲述各种类型的“在地文化”或专业文化,这叫闲置人力资源的再利用。
这或许比专职的导游、讲解员照本宣科的讲解,更符合“研学”之实证、实践、实验效果。
10
小孩哥/小孩姐
好的研学旅游体验,是推动“小孩哥”/“小孩姐”个性培养和综合素养的启智强体实践。
我们看到,中小学生的研学旅游越来越火爆。当消费降级,成人可以开启能省则省模式,缩减自己的消费,但对孩子的教育却不能缩水,这导致研学游、亲子游的有增无减。
很多景区景点,甚至酒店、民宿等接待场所,都开辟出研学空间,设立非遗、手造、茶艺、花道等研学体验项目,让孩子们在住的同时,也有的玩。
运营者都明白一个道理——讨好孩子,留住孩子,就留住了钱袋子。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连续发布《关于促进旅行社研学旅游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组织开展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并确定黑龙江、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四川等6省作为首批试点省份。这意味着研学旅游迈向更加科学、理性、健康、规范的发展阶段。
未来的旅游市场结构可能是——大学生贡献流量,创造消费爆点;小学生带动家庭,拉动研学团体;银发族保持常量,促进非假日消费。
这“一大一小一老”的组合,会成为旅游目的地努力争取的“三驾马车”。
结 语
年度热词和流行语,是反映社会发展动态的风向标。
关注和理解年度“十大流行语”,有利于文旅行业对今年的文旅消费,具有“贴近游客”的微观认知,对明年可能会延续或衍生出的新消费热点,有更“贴近市场”的研判,以便经营主体在业态设计、产品创新、场景营造、品牌叙事的过程中,具有更贴近游客、紧跟市场、灵活运营的“实操型”思维和策略。
我想,这比说大话、喊口号、引语录,更有利于市场主体的运营求生,赚钱谋利,可持续创新。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