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陕西省最有钱的城市,毋庸置疑是省会西安。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除了西安,陕西还有一个隐藏的土豪城市,它就是榆林。作为一个四线内陆城市,榆林的知名度跟西安没得比,人口也只有300万出头。无论是老舍笔下的“城扁街宽”“坚厚城垣”,还是地处黄沙满天飞的毛乌素沙漠,榆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贫穷、土气、落后,总之跟有钱、高档完全沾不上边。
然而,不过短短几十年,榆林仿佛拿了逆袭重生剧本,一跃成为了人均GDP接近北京的造富之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甚至超过了东莞、佛山这些老牌富裕城市。
四线城市榆林,怎么就突然“一夜暴富”了?
01
榆林,陕北隐藏的富豪
榆林,说它曾是穷山恶水一点都不过分。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毛乌素沙漠有一半都在榆林。在蒙语中,“毛乌素”是“坏水”“寸草不生之地”的意思。榆林6500多万亩的土地,三分之一是风沙地,其余的是丘陵沟壑地。
榆林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
就这么一片贫瘠的土地上,1995年在176.65万榆林打工人里,近七成以上的榆林人都靠农林牧渔业为生。可想而知,榆林曾经有多穷。
彼时,榆林一个市的总产值只有59亿元,一个榆林人一年的平均收入是3509元[2]。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个贫穷落后的陕西小县城,好像一夜之间变成荒凉沙漠里崛起的一座造富新城。
2011年时,陕西榆林已经是豪车遍地。有媒体这么描绘当时的榆林:
“在这个小县城,站在马路上,不超过1分钟,会有一辆超过百万的豪车从你面前驶过,路虎比较多,你还能看到劳斯莱斯、法拉利、兰博基尼的身影,甚至过千万的豪车都不稀罕,开一辆奥迪A6都显得有点土气了。”
榆林,不是“小富即安”的富,而是“富得流油”的巨富。
现在的榆林到底有多有钱?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它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实力最直观的指标。近几年榆林在经济赛道上赚足全国的目光,不管是总量还是发展速度都可以说是难得的黑马。
2022年,榆林GDP突破六千亿大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43.65亿元。要知道1978年榆林GDP刚达到3.58亿元,仅仅四十几年就增长了近1800倍。榆林的人均GDP达到了18万元以上,几乎可以跟北京相媲美(190127元),约2.6万美元。
榆林某化工集团工厂生产车间,自动化机械臂正在装运货物
单看榆林GDP总量的话,它不仅稳坐陕西省内第二把交椅,放眼全国,这家底也是排得上号的。从2002年开始,榆林的GDP总量就一直居于省内第二,近几年更是遥遥领先其他兄弟姐妹。2022年,省内第三名咸阳GDP总量为2817.55亿元,还不到榆林的一半。而且这次榆林强势反超洛阳,首次登上中西部地级市第一的宝座,一路赶超宜昌、襄阳等传统地级强市。
榆林不仅赚得多,这赚钱速度还跟坐了火箭似的。短短两三年间,GDP排名就挺进全国50强,在全国的经济位次从第57跃升到42位。
虽说它的GDP总量比不过省会西安,但在增量上,榆林这次可谓是大出风头。2022年突破了千亿大关,GDP增量达到1108亿元,而西安才不过798亿。
扛起榆林GDP大旗的神木县,2021年力压“世界第一大市场”义乌,从2020年的第17名跃升至2021年的第9名,成为陕西省乃至西部地区唯一的全国GDP十强县。2022年则突破两千亿大关,达到了2231.47亿。
榆林这一个县的GDP,就超过了渭南、汉中等陕西自家的地级市了[。
而衡量一个地方的财力,除了GDP这个指标,还可以看地方的财政收入。更准确地说,看的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就是看政府的口袋里到底有多少钱。
榆林人民大厦
2022年榆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926.8亿,一举超越西安,位居全省第一,同时也是全省第一个超过九百亿大关的城市。不仅如此,还超越了“世界工厂”广东东莞(766.04亿元)、佛山(796.94亿元)等万亿GDP城市。
这榆林的造富速度和钱包厚度,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
钱流向了榆林人的钱包,又从钱包流向了昂贵的奢侈品市场、楼市和车市。钱对于榆林的富豪们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数字,名牌、名表说买就买,连买房子也变成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神木县的街道上,各种豪车法拉利、兰博基尼招摇过市。
更有甚者,还会在西安、北京、上海等机场各放一辆车,一旦出差到这些地方,下了飞机就能直接开上自己的车。
从“贫穷潦倒”到“豪车遍地走”,一个四线小城市怎么做到一夜暴富的?
02
一座四线小城,凭啥这么富
若要细究榆林这个“造富神话”背后的原因,可以先了解它所处的地理位置。
榆林向东的地方与山西省接壤,北边则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很明显,两个邻居都是能源大省,都是靠矿产资源发家致富的。
榆林的富有显然也离不开“家里有矿”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上世纪八十年代,《榆林地区发现一个大煤田》的消息了登上人民日报头版,一时间引起国内外轰动,榆林的命运就此改写。
榆林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地下黑色宝藏储量惊人。目前榆林已经发现8大类48种矿产,不但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还有中国内陆最大的整装气田和国内最大的岩盐矿床,所拥有的矿藏资源潜在价值高达46万亿元。
煤炭预测储量为2800亿吨,探明储量1490亿吨,占到全国1/5,占陕西全省86.2%。也即是说,在榆林四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下,平均每一平方米都藏着六吨煤。
因此,榆林还被冠以“中国的科威特”的称号。这么多的地下财富,属于是老天爷追着喂饭吃了,榆林不富,谁富?
纵观榆林的经济发展路程,究其原因还是因煤而兴、因煤而富。
榆林运载能电煤能源的火车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曾表示,榆林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煤炭产业、煤化工产业是它的主导产业,其GDP的增长归根结底,还是得益于煤炭价格的快速上涨和煤炭产能的大幅提升。
榆林的煤老板们因此陷入一夜暴富的狂喜中,整个煤炭产业链条上的人都快速发家致富。相关数据显示,煤炭价格从2001年开始一路上扬,2008年暴涨到1100元/吨,涨幅达到585%。不仅是煤老板,运煤司机、煤炭经销商等这些煤相关的从业者都能从里边分到巨大的蛋糕。
榆林不但是陕西的产煤主产区,同时也是全国产煤量第二大的地级市。2021年和2022年,榆林煤炭产量高达5.5亿吨、5.82亿吨,产煤量仅次于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占全国比重13%左右。
当然了,榆林有钱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家里有矿。
榆林不但是个资源型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实力过硬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其工业能力的强大,让榆林经济有了持续增长的动力。
它并不是以简单提供能源来积累财富,而是充分开发利用能源,将产业链往中高端方向发展,形成从开采到转化再到尾气废渣综合利用的完整产业链,用最少的资源来换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榆林天然气处理厂
榆林的主要工业品不再是原煤、原油、天然气这三大传统能源,烯烃、煤基油品、煤制甲醇这些高端能化产品“硬通货”也逐渐成为榆林工业的重要支柱。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2022年,榆林市3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27种产品保持正增长。
而且在2022年,榆林增长最快的不是采矿业(6.7%),而是制造业(13%),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12.8%,也比能源工业增长速度快。这意味着,拉动榆林GDP增长的,不仅仅煤矿,而是榆林的整个产业群,是其强硬的工业实力。
老天给饭吃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发展,榆林想不富都难。
03
“土豪”榆林,也有隐忧
自2000年榆林地级市设立以来,接着煤炭行业迎来了黄金十年,榆林借着其丰富的煤矿资源顺势发展,经济增速一路领跑,尽享风光与荣耀。
但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也会因资源枯竭而亡。纵观历史上众多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轨迹,都会面临”资源诅咒“,最终陷入滞缓和落后。
榆林的新城和老区
举一个经典的例子,那个出现在地理课本上的德国鲁尔区。凭借着丰富的黑煤资源就从一个农业地区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座繁华的工业大都市。
然而,煤炭成就了鲁尔区,也束缚住了鲁尔区。鲁尔区工业生产长期局限于以采煤、钢铁为主的重化工业,然而单一的产业结构很难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到了20世纪50年代之后,廉价石油的出现,加上技术发展使得炼钢耗煤量的降低,市场对煤炭的需求逐渐降低,煤矿数量和开采量大幅下降,大批煤矿、钢铁企业相继倒闭。
1957年鲁尔区拥有141家煤矿,1970年就减少了将近一半,到了2000年就只剩下了12家。鲁尔区经济持续衰落,就业人数也不断下降,人口大量外流。
而这些都是资源型城市发展到后期不得不面对的困境,榆林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虽然还处于成长期,但许多问题早已初露端倪。
第二产业仍是榆林的主导产业
近两年GDP和高财政收入的狂飙并未带动榆林的创新腾飞。
榆林是富裕的,但不代表着每个榆林人兜里都有钱,榆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跟它的经济实力完全不匹配。
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榆林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073元,不仅低于陕西省人均可支配收入28568元,更低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可见,大多数榆林人并未真正受益于当地的丰富的资源。
虽然说榆林是坐在矿上的城市,但也不意味着煤呈均匀分布,而是有一条分界线。线的两侧,人口、资源、经济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
以神木为代表的“北六县”矿产资源丰富,以米脂为代表的“南六县”则以农业发展为主。当北边的神木GDP扛起榆林大旗的时候,2021年南六县的GDP加起来才437.21亿元,仅仅是神木县的四分之一,可见榆林市南北间的沟壑之大。
榆林南六县仍然以农业发展为主,与北六县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当然了,北六县虽然凭借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跑在前头,但也容易被煤炭价格的波动拉回后头去。煤炭带给榆林人信心和骄傲,但也让榆林患上了“煤主沉浮”的“赖煤症“。2013年的煤价下滑就给了这个能源大市狠狠一击,全市三分之一的煤矿都亏损了。
很明显,榆林还是以煤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与煤炭市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017年采矿业研发投入6304.3万元,采矿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9.3%,而研发投入仅占8.5%。意味着榆林还是依靠低附加值的资源输出,依赖的是初级能源。
这几年,榆林一直在摸索着转型。
虽然现在第二产业仍是榆林经济发展的“老大哥”,但第三产业近几年的发展速度也不容小觑。近两年第三产业增速领跑第一、第二产业,2022年第二产业增速为7.6%,第三产业增长9.2%。可见,榆林在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上还是小有成效的。神木扛起榆林GDP大旗,正在推动农旅融合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在产业结构上下功夫,饱受荒漠风沙迫害的榆林还创造了一个绿化奇迹。70多年来,榆林林木覆盖率从1949年的0.9%提高到了36%,2019年还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
当然,这些只是榆林转型中的一环。从能源新贵到真正成熟的资源型城市,榆林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外省的朋友不必过于担心,毕竟,以榆林目前的能源利用方式和采掘方式来看,这地再挖个三百年都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