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小捷:中华文明的传承需在坚守中创新、在融合中焕新

励小捷:中华文明的传承需在坚守中创新、在融合中焕新

当六千年陶都文化遇见六千年汾酒技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正以“产业+文化+旅游”之名,谱写乡村振兴与文化出海的全新篇章。6月12日,2025“青花汾酒 梅好相汾”杨梅节开幕暨杨梅汾酒封藏仪式在“中国陶都”宜兴盛大举办。这场由汾酒集团与凤凰网联袂打造的文化盛事,以杨梅为媒、非遗为魂,不仅实现了杨梅清甜与汾酒清香的味觉共鸣,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写下生动注脚。

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励小捷在此次杨梅节开幕式上发表致辞,他以开阔的历史视野与辩证的文化哲思为我们诠释了中华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东方智慧。励小捷指出,此次汾酒与杨梅、紫砂的相遇,“不仅是品牌跨界的新范式,更是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华文明的传承亦需在坚守中创新、在融合中焕新。”

励小捷:中华文明的传承需在坚守中创新、在融合中焕新

以下是致辞实录:

尊敬的各位嘉宾,朋友们:

大家好!

仲夏江南,梅香盈袖,远山如黛。今天,我们相聚在陶都宜兴,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约——让汾酒邂逅紫砂,让应时的杨梅见证酒之通文和器以载道的灵光乍现。这场盛会不再是简单的物产相聚,也不仅仅是南北对话,而是中国工匠精神的共振,是东方审美的默契,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我很高兴应邀参加盛会,谨向活动的启幕致以热烈的祝贺!

一壶酒,一抔土,皆是文明起源密码。

杏花村汾酒,承载着“国酒之源”美誉的佳酿,从北魏时期的“清香纯正”到明清两代的皇家御用,再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甲等大奖章,将“清、正、净、爽”的酿造哲学融入每一滴琼浆。而酒与陶器并不陌生,他们早在文明初始就开始亲密握手。河南贾湖遗址距今8000年,发现世界公认最早的陶器,而陶器底部存有发酵的粮食残存,杏花村考古遗址出土的距今6000年历史的小口尖底瓮也认定为酿酒器。宜兴紫砂,以五色土为胚,历经打泥塑形、明针精修,终成有呼吸有温度的陶中珍品,不仅塑就了器皿之形,更承载着中国“制器尚象”的精神追求。陶器与酒,是华夏文明进入农业社会的两个伟大发明,山西汾酒和宜兴紫砂经过千年流变终将这两大发明打造成极致之美,成为能呼吸、有温度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一颗梅,一坛藏,尽显生活的诗学。

杨梅,自古便是江南风物、朱雀气象。宜兴的杨梅得山水之灵,蕴含着太湖的烟波与竹海的清风。当新鲜的杨梅沉入清冽的汾酒,封存于紫砂的温润,我们体验的不仅是果与酒的化学反应,更是中国人追求美好的生活哲学。从采摘时令的精准把握,到封坛仪式的庄重肃穆,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传统技艺的虔诚。一杯在手儒士风雅,两杯对饮侠客肝胆,三杯共举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人间况味俱在其中。

亦传承,亦创新,书写时代的答卷。

今日之盛会,是农耕文明与工匠精神的交融,是产业经济与文化根脉的共生。当汾酒以杨梅为媒,走进宜兴的茶山竹海;当紫砂器以酒为体,承载清香型白酒的醇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品牌跨界的新范式,更是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如杨梅经雨露滋养方凝甘饴,紫砂泥受烈火淬炼终以成器,汾酒需时光沉淀始得芬芳,中华文明的传承亦需在坚守中创新、在融合中焕新。愿这一坛坛封藏的美酒,让世界在品味东方“汾”香时,读懂中国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胸怀与智慧。

祝愿各位在采摘杨梅时感受天地馈赠,在品鉴美酒时体悟匠心独运,在赏玩紫砂时领略艺术真谛。

最后,祝本次汾酒杨梅节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