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连接,而连接的使命在于传承

邹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连接,而连接的使命在于传承

仲夏江南,梅红满林,陶韵酒香交织成曲。6月12日,2025“青花汾酒 梅好相汾”杨梅节开幕暨杨梅汾酒封藏仪式在“中国陶都”宜兴盛大举办。这场由汾酒集团与凤凰网联袂打造的文化盛事,以杨梅为媒、非遗为魂,不仅实现了杨梅清甜与汾酒清香的味觉共鸣,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写下生动注脚。

凤凰卫视编委,凤凰网副总裁、总编辑邹明出席了此次活动,并从文化连接的价值角度为活动致辞,他认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连接,而连接的使命在于传承。”此次活动是杨梅以酒窖藏保鲜的“入世”哲学、紫砂“中和”之美和汾酒“破界”勇气三种文化基因的和鸣共振,文明正因连接和交融得以永续。邹明介绍,作为布局全球的国际化媒体,凤凰网凭借丰富经验,将持续助力传播中国故事,赋能中国品牌。多年来,凤凰网与汾酒携手,跨越文明之河,以热爱与创造双向奔赴。

邹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连接,而连接的使命在于传承

以下是致辞实录:

尊敬的各位嘉宾,朋友们:

大家好!

六月的宜兴,杨梅染红,汾酒飘香,这缕穿越6000年时光的清香,此刻正与紫砂的温润、杨梅的绛红共酿一堂,成就中华物产美学的巅峰对话。值此宜兴市政府携手汾酒集团和凤凰网共同举办2025“青花汾酒 梅好相汾”杨梅节之际,请允许我代表凤凰卫视、凤凰网,向各位致以最热烈的欢迎!

此刻枝头摇曳的杨梅,不仅是江南的夏日馈赠,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味觉密码。从《诗经》“枇杷黄,杨梅紫”的诗意描绘,到西汉司马相如以“樗枣杨梅”之句,杨梅被镌刻进华夏文明的华章:李白挥毫“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苏东坡直言“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王羲之“杨梅帖”以果寄情,徐渭泼墨写杨梅“明珠乱撒”,而今日我们以汾酒封藏杨梅,恰是“以酒为笔续写风物长卷”的当代实践。

6000年前,山西杏花村先民酿出第一缕酒香;6000年后,汾酒携清香基因南下宜兴,以杨梅为砚、紫砂为宣,挥毫书写文化跨界融合的新章。这场仪式,是汾酒创造焕新的具象宣言——让传承千年的酒文化,化作可采摘、可畅饮、可封藏的生活诗学。

今天的盛会,也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共振,更是三种文化基因的共鸣:第一,杨梅的“入世”哲学。杨梅鲜果易逝,但汾酒以陈酿之法封存其鲜灵,恰似中国文化中“以器载道”的智慧——用时间沉淀风味,用工艺延续生命;第二,紫砂的“中和”之美。紫砂瓮中,汾酒之清、杨梅之鲜、陶土之朴三重交融,和而不同,是“清雅与醇厚”的哲学辩证;第三,汾酒的“破界”勇气:从杏花村的清香到宜兴的鲜甜,汾酒以开放姿态拥抱地域风物,用这场仪式,诠释了“酒以载文”的深层逻辑——酒是流动的文明,而文明因交融而永续。

作为媒体人,我们始终坚信: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连接,而连接的使命在于传承。凤凰始终致力于挖掘中华文明的深层价值、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我们与汾酒携手同行多年,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一致追求。今天,我们以杨梅林为展厅,以汾酒品鉴为仪式,打造“可带走的文化记忆”——游客带走的不只是杨梅酒,更是汾酒为底色,打造的中国生活美学范式,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生动注脚。凤凰也始终在用镜头记录匠人指尖的温度,用文字传递汾酒跨越南北、穿越千年的故事,让世界看见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以“破圈”之姿,走向当代、走向未来。

交融无界,汾酒有魂,文化长青。祝各位来宾一生心怀天地宽、岁岁梅红似今朝、举杯盏中有清欢!

谢谢大家!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