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妈妈”的翅膀:苗族剪纸在百年教堂开启文明基因对话——“妹榜妹留”蒋红麟剪纸个展暨非遗国际表达交流分享会在北京举行
旅游
旅游 > 正文

“蝴蝶妈妈”的翅膀:苗族剪纸在百年教堂开启文明基因对话——“妹榜妹留”蒋红麟剪纸个展暨非遗国际表达交流分享会在北京举行

6月19日,北京佟麟阁路85号的百年教堂穹顶下,苗族剪纸艺术家蒋红麟用刀锋与纸张的对话,在雕版古籍与彩色玻璃的光影交织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解码。“妹榜妹留之太初有纹”蒋红麟剪纸个展暨非遗国际表达分享会在此举行,国家级非遗苗族剪纸与古法造纸、金箔烧箔、纸艺风筝等技艺共同构建起一部立体的“文明基因图谱”,吸引了来自文化、艺术、科技界的众多嘉宾共赴这场东方美学盛宴。天下贵州人活动组委会秘书长刘学文,中新智库秘书长、《中国新闻智库网》总编辑万里,著名作家汪一洋,原海政文工团演员曾小燕,人民教育专家智库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师大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学术院长罗丹阳博士,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研究员张仁勇博士,黔南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体育局)局长杨宁,贵阳市人民政府驻京联络处主任杨溢,原二炮文工团演员胡晶,北京医院期刊编辑部编辑,贵州在京医疗界秘书长周子一,贵州三点红文化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浴血困牛山》总制片人张淑平,北京麦克峰科技文化公司总经理吴佳昱,黔南州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副主任汪壮武等出席。

在苗族古歌中,“妹榜妹留”(蝴蝶妈妈)从枫木树心诞生,孕育人类与万物,这一创世神话通过剪纸艺术家蒋红麟的刀锋获得新生。展览以苗族图腾纹样为核心,将《苗族古歌》中“树干生妹榜,树心生妹留”的意象转化为动态的艺术语言——蝴蝶翅膀上的螺旋纹象征生命轮回,鱼纹与鸟纹的交织暗合“阴阳相生”的宇宙观,这些没有文字的“史书”,在蒋红麟的剪刀下成为解读华夏文明起源的密码。蒋红麟的作品并非简单复刻传统,而是融入现代美学思考。她将苗族剪纸的平面镂空技艺与日本烧箔的斑驳肌理结合,金箔的璀璨与烧箔的沧桑在纸张上形成时空对话。正如她在威尼斯艺术展上的实践,这种“国际表达”让苗族剪纸从黔东南的深山走向世界舞台。这种跨地域、跨工艺的融合,在模范书局·诗空间的百年建筑中形成独特的艺术磁场。当雕版印刷的墨香与剪纸的纸张相遇,当西方教堂的穹顶与东方纹样对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明的共生。

活动现场,蒋红麟的一席话引起共鸣:“苗族剪纸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苗族对宇宙的理解与科学有惊人的相似性,这种跨时空的智慧对话,正是非遗保护的深层价值。”这次交流分享会,为“科学+艺术”的跨界碰撞,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维度。

活动尾声,主持人刘学文代表主办方表达愿景:“我们希望通过剪纸这扇窗,让世界看到贵州,看到中国非遗的当代生命力。非遗保护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文化认同的构建。当‘蝴蝶妈妈’的翅膀在北京的百年教堂中展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艺术品的绽放,更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觉醒。”

从黔东南的苗寨到威尼斯的艺术殿堂,从雕版林立的书局到数字交互的展厅,蒋红麟的剪纸艺术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迁徙。这场展览证明,非遗的价值不在于固守传统,而在于激活其内在的文明基因。当苗族剪纸与古法造纸、金箔烧箔等技艺在模范书局的穹顶下共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各种非遗的交响,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夜幕降临,模范书局的琉璃窗棂上映出剪纸的光影,仿佛蝴蝶妈妈的翅膀在夜色中轻轻扇动。这场持续至6月30日的非遗盛宴,不仅是对苗族文化的深情致敬,更是一次向世界发出的文明邀约——当东方美学与当代艺术相遇,当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碰撞,我们终将在文化传承中找到面向未来的答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