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实施二次创业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来源:襄阳政府网

人参与 评论

(三)推动文化旅游业跨越发展是提升襄阳城市地位的现实需要,必须强势推进。大家一定要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奋起直追、扎实工作,努力开创襄阳文化旅游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君正同志在市文化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市文化旅游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主要目的是具体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以务实的作风推动襄阳文化旅游业跨越发展。刚才,市旅游局、襄城区、鱼梁洲开发区、隆中管委会等几家单位汇报了工作打算,几位市领导同志讲了很好的意见,大家认识清醒、思想统一,必将对旅游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体上看,襄阳文化旅游业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我市旅游还处于观光旅游的层次,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难以进入市场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与周边地区和同类城市的差距逐步拉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就能保持继续上升态势,在区域旅游中占得一席之地;反之,如果说得多、干得少,襄阳旅游就会被弱化和边缘化,甚至丧失优势、被淘汰。

  推动襄阳文化旅游业跨越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狠抓落实,坚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坚持以自然为基础、特色为根本、文化为灵魂、市场为导向,坚持建设旅游强市与服务全省旅游发展并重、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并重、传承借鉴与改革创新并重、差异化竞争与开放合作并重、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深入推进“二次创业”,形成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态势,打响以襄阳古城、三国文化、汉水文化为特征的“一城两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式、体验型旅游”转型升级,促进襄阳赶超跨越,努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把山水园林城市襄阳打造成具有特色、富有魅力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

  一、立足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旅游是人们富裕后消费生活的一种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旅游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推动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结构、转方式的绿色产业,是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居民就业的福民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据有关资料分析,旅游业关联国民经济109个产业(行业)和39个部门,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5元;旅游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行业投资5元;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从业人员,可以间接带来5个就业岗位。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增加居民收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坚持放手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必须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来培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理念,使思想观念真正适应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适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持之以恒,真抓实干,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文化旅游业的增加值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5%,确保襄阳旅游业跟上时代潮流、勇立发展潮头。

  二、立足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前景,推动文化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很多地方的产业发展大都经历了从农业主导向工业化带动,再向服务业跨越的过程。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服务业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产业来谋划,充分发挥我市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空间大、转型升级包袱小的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率先跨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力争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法治优良、社会公平、生态一流、人民幸福的和谐家园中的靓丽风景线。

  (一)襄阳文化旅游业的跨越发展态势已成,必须乘势而上。无论是从历史和现实来思考,还是从客观和主观来分析,我市文化旅游业都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一是历史文化和山水自然资源丰厚。襄阳有着28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同时,襄阳有山有水,“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集中了“山、水、城、洲、文”等旅游元素,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三张“金字招牌”,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是旅游业跨越发展不可多得的独特优势。二是发展基础较好。经过多年的积累,襄阳建成了一批国家级景区,建设了唐城、汉城、习家池等一批旅游项目,发展了一批旅游酒店和旅行社,开发了一批具有襄阳特色的旅游产品,为跨越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三是人才队伍支撑较为有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条件制约人的主观努力具有相对性,任何客观事务只要经过人的主观努力都会发生变化。文化旅游业是典型的创意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来创新创造。襄阳在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优秀文化旅游工作者,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当前,我们惟有乘势而上、强势推进,才能在跨越发展上干得更好、干得更出色。

  (二)发展文化旅游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我市产业调整需要,必须顺势跨越。中央提出,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要突出民生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着力增加消费需求,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等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逐步由低层次的“食住行”向高层次的“游购娱”升级。文化旅游业看起来是“点散面广”的产业,但顺应了这一趋势,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反映了人的思想观念变化、时代发展变化,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我们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自觉顺应人的生活消费观念变化和生产力变革,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三)推动文化旅游业跨越发展是提升襄阳城市地位的现实需要,必须强势推进。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紧紧围绕省委“两圈两带”战略部署,顺时应势、主动作为,集中全市人民的智慧,提出了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和要求,推动“两个中心、四个襄阳”战略深化和具体化。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是省委、省政府赋予襄阳的政治使命,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能不能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最终要靠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靠城市综合实力提升来证明,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为之不懈努力。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能够为襄阳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我们一定要从襄阳的城市定位出发,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迅速提升襄阳在汉江流域的辐射半径和影响范围,进而夯实襄阳在汉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地位。

  三、立足长远、长短结合,打响襄阳文化旅游业“一城两文化”品牌

  旅游品牌是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旅游效益的增强、旅游地位的提升、旅游影响的扩大,都要靠旅游品牌的打造来实现。我们必须着眼长远,立足现实,找准特色、突出重点,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打响“一城两文化”品牌,培育襄阳文化旅游业核心竞争优势。

  (一)重视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的完美结合。自然风光是旅游的形,历史文化是旅游的神,形神兼备才能有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我们要始终秉持“以自然为基础、以特色为根本、以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原则,打造襄阳文化旅游业的比较竞争优势。坚持以自然为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加大景区景点自然生态保护,加快岘山、万山、团山山体修复,保护好原始的自然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坚持以特色为根本。要打造独具自身特色和风格的旅游产品,避免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增强旅游的竞争力、生命力。坚持以文化为灵魂。有的旅游产品因为缺乏文化内涵,显得空洞无物,看过一次之后就再也不想看了,一旦赋予它文化内涵之后,就又有了生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会让人流连忘返,一定要让每个景点景区充满文化底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个旅游产品的成效最终要靠市场来检验,再好的旅游产品如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终究会被市场淘汰。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创造出更多游客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旅游产品,用市场经济规则把它经营好,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二)重视襄阳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实现在保护中开发与在开发中保护的良性互动。襄阳历史文化资源富集,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要依据环境承载力,开展旅游活动,不断增进保护与开发良性循环、和谐互动,提高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护是为了延续城市文化根脉,实现健康有序开发;开发是为了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实现更好的保护,二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把保护作为战略之举,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开放,在开放中保护,绝不能因无序开发破坏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资源。

  襄阳古城保护与开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努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目前,我们尚不具备一次性恢复的能力和条件,但不能等、不能拖,更不能把保护与开发对立起来,可以先把原则确立下来,推动保护与开发步入良性互动轨道。万事开头难。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先外后内”的方针,逐步推进古城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外移搬迁,逐步推开有条件、能见效的建设项目,尽快打通护城河、连接古城墙、修复古城楼,拉开古城骨架,再现古城风采,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逐步唤醒市民保护古城的意识。要按照“只拆不建、只减不增”的原则,严格控制古城规划,确保古城内的现代建筑逐渐减少、居住人口逐渐减少,确需建设的特殊设施,要以昭明台为制高点,严控建筑高度,严控建筑风格,杜绝各类破坏古城的行为发生。要按照“突出特色、高点规划”的思路,既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又立足襄阳自身实际,对古城保护与开发进行高标准规划,统一设计建筑色调、建筑风格,走自己的开发建设之路,打造自己的古城风格,防止照抄照搬,防止步入“拆了建、建了拆”的重复建设的恶性循环。

  同时,在古建筑遗迹的保护上,要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创新办法,大胆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采取“整体搬迁、整体挪移”、“修旧如旧、集中布局”的办法,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成新的旅游产品。历史是人创造的,今天的活动就是明天的历史,要坚持传承与挖掘并举、继承与创造同步,提升襄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水平。

  (三)重视城市主题文化的培养,实现传承借鉴与创意创造互促共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魅力所在,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一个地方的旅游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开发建设古城,目的是要吸引游人,而不是历史考古;打造旅游产品,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成于历史又超于历史。我们必须立足现实、跳出现实,走艺术化、特色化、差异化的创意创造之路,用物化的建筑形态、建筑结构和建筑理念,展示襄阳旅游的文化风采,绝不能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有说的没看的”、产生不了效益。

  襄阳历史文化形态多样、内涵丰富,但是在发展旅游业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突出主题,要请国内的一些高端人才进行研究策划,围绕打响“一城两文化”品牌,把襄阳的主打文化展示好、传播好,使之对襄阳文化旅游发展产生“画龙点睛”之功效。关于襄阳古城,它浓缩了襄阳几千年的历史,体现着襄阳的厚重文化,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集中诠释。关于汉水文化,无论是从襄阳在汉江流域的地理区位来看,还是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来看,发展汉水文化,襄阳都责无旁贷。我们要把汉水文化作为楚文化的代表,把荆楚文化的优秀元素集中到汉水文化上来,依托鱼梁洲建设汉水文化传承和发展核心区,打造有别于其他地方荆楚文化的亮点和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关于三国文化,襄阳是三国历史的发端和收官之地,是三国文化之乡、之源,古隆中是诸葛亮躬耕隐居、谋划千古隆中对的宝地,体现了襄阳三国文化的智慧特色。我们要积极开动脑筋,充分挖掘智慧文化特色,以它为点引爆一条线,进而融汇几千年的传统优秀文化,打造成为襄阳三国文化的核心品牌。

  四、立足全局、开放发展,在改革创新中提升襄阳文化旅游业影响力

  旅游业既是一个“眼球产业”,又是一个开放型产业;既需要合作发展,又需要特色发展。我们必须注重打造自身特色,注重融入区域发展,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借力跨越,提升影响力。

  (一)坚持融入区域、联动发展。随着武当山机场、神农架机场的建设与开通,必将对襄阳的航空市场、旅游市场等产生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当遵循现代旅游业跨区域联动发展的市场规律,自觉把襄阳的文化旅游业放在全省、全国的大环境中来思考和推动,打造与鄂西圈互补的黄金旅游线路,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激活旅游市场,吸引境外游客,构成消费能力,实现共生共荣。要跳出襄阳看襄阳,站在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高度,站在全省旅游发展的高度,站在全国旅游发展的高度,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打造高品质的景区景点,使襄阳旅游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反之,若是自说自话、自我陶醉,结果只能是孤芳自赏、顾影自怜。

  同时,要注重市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打捆经营。目前,我市各个景区景点在经营上缺乏联合互动,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一盘棋、大旅游的发展格局,整体合力的缺失,制约了旅游业的整体开发和业态升级。必须走资源整合之路,把各个景区景点串联成线,把各种形式旅游融合起来,以点串线、以点带面,形成襄阳旅游业的整体合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旅游业发展初期,没有政府的鼎力支持、强力推动,往往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较快发展起来的。但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政府的干预就要非常谨慎小心,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抓,什么都管,更不能因为自身利益、局部利益导致“该抓的不抓,不该抓的抓了”。要把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有机结合起来,政府集中有限资源和力量抓宏观、抓全局、抓重点,抓政策、抓规划、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市场监管、抓公共服务,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投资开发、产品促销、经营服务等领域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把该干的事干好,市场做该做的事,形成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展其长的良好合作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有序、高效”和“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发展环境。比如襄阳古城保护开发就要按照这一思路来做。旅游开发、古城建设,是一个短线投资长线收入的“一本万利”之事。旅游资源产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可以出租经营,古城墙建设起来之后,我们可以向国家申请收取古城保护费,旅游项目建成之后,我们能够投入市场运营,都会形成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在建设初期,要发挥政府投资的牵引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旅游开发,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总起来讲,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具有开发容易经营难的特性。所以一定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激活襄阳旅游市场。

  (三)坚持创新体制、释放活力。对于古城开发管理体制,在建设时期原则上实行建管分离,分别组建管理机构和投资建设公司,由管理机构负责古城内的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古城保护等,由开发公司具体负责投资建设事宜;在经营时期要坚持市场运作模式,交给市场经营。对于古隆中、岘山等景区建设与管理,要积极学习借鉴旅游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大胆创新管理体制和模式,加快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同时,要敢想敢干、借力发展,尝试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我市旅游决策顾问,争取聘请金庸先生作为我市的形象大使,聘请大集团对我市文化旅游进行市场营销,依靠文化名人、旅游业专家、行业集团企业的实力,提升我市文化旅游业的影响力。

  五、立足责任、狠抓落实,加快构建齐抓共管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格局

  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是市委、市政府的既定目标;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是市委、市政府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目标确定之后,关键在于落实。要完善政策、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好的决策得以贯彻落实,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效果。

  (一)要加大政策支持。整合城建资金、产业资金、项目资金,加大对文化旅游业的投入力度,构建多行业、多方面、多地方合力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凝聚力量,抓点带面,加快发展。

  (二)要明确领导责任。对已经确立和正在实施的旅游开发项目,要明确责任主体,加快建设进度。请岳兴平同志负责岘山风景区的开发建设,要加快习家池、谷隐寺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尽快与襄阳古城、古隆中等景区景点实现配套,形成综合竞争力;郭忠同志负责打通护城河和古隆中景区建设,打通护城河的方案要尽快编制、尽快实施,古隆中开发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开发进度,尽快建成国家5A级景区;朱慧同志负责襄阳古城改造升级,尽快连接古城墙、修复古城楼,打造古城景观带,让古城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曾玉平同志负责鱼梁洲开发建设,要尽快研究制定开发方案,引进有实力、有经验、有文化底蕴的投资主体进行开发,增添襄阳旅游的文化气息,建设汉水文化传承和发展核心区,使之真正成为汉江明珠;市旅游局负责全市旅游服务中心的建设和旅游标准化建设,要创新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机制,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济,加快旅游景区改造升级,规范旅游景区的中、英、韩、日文标识标牌,努力把市文化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的决策落到实处;襄城区要加大对岘山风景区的管理力度,对步游道、停车场、环境卫生等实施全方位精细化管理,高水平规划建设烈士陵园广场,尽快打造成城市的新亮点。

  (三)要狠抓工作落实。任何事情都是干出来的,而不是空谈出来的,不干,将一事无成。今天研究确定的事项,已经责任到人,年底要结硬账。请大家抓紧制定方案,报文化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审批,尽快进入实施状态,在实施中细化完善、丰富拓展和改进提高。旅游开发是涉及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保护的大事,没有确立实施方案之前,切忌擅自行动、破坏资源。

  同志们,发展文化旅游业,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家一定要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奋起直追、扎实工作,努力开创襄阳文化旅游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专题: 智慧襄阳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曹晓娟]

标签:旅游决策 汉水文化 旅游产品

人参与 评论

网罗天下

凤凰旅游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