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篑天凿,袖珍称最
外面有点浙浙小雨,不想走太远,又不想在房间虚度了时光。寻思一会,此时去东湖定会拍到充满诗情画意的片子。传说那儿曾是东海龙王的老家,陶渊明曾到此游玩赋诗,郭沫若曾有感而留下感叹之句,应该有几分灵气。
从酒店到东湖景区口乘车约15分钟。湖区内人仍不少,多数和我一样来游玩的。本来亭榭、湖水、小桥,别致却没什么新意,江南最不缺的就是小桥流水了。可是,这里的水为绍兴所有水系中最清澈如镜的,这里的桥为江南石桥中最巧之魁,这里的山最奇,奇到就像一座山被从天而降的一巨斧活生生自上而下劈开。这个东湖,太袖珍了,倒让人牵肠挂肚。
古老而又神秘的塔
自古以来,一个地方如果迷人必须得有故事,想留得住人心必须要天成。没有谁能抗拒得了大自然的创意和力量。可东湖就是非天成却掳获人心的一个特例,也许为世间独有。东湖原为一座青石山,又叫箬篑山,秦始皇东巡时在此驻驾饮马而得其名。汉代以后,成了绍兴的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深入到地下20多米甚至四五十米处,采用特殊方法取走了半座青山,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和长过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清未,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湖。后来的百多年里,历代能工巧匠在此筑桥、建舍、立亭等,便成今日我们所见的楼亭轩榭、山水相映的湖光山色。因其袖珍,永远浩瀚不了;也正因其安静和袖珍才觉得珍贵。
湖中乌篷船漂荡,载着我穿过仙桃洞、陶公洞,奇异的感觉让我感到几分惊喜,只是不知“一线天”、“回音洞”似的崖洞设计,是天公之作还是巧匠所为。崖壁嶙岣如挂,垂直入水,颜色深浅不一,有种推之即倒的直逼感。走过石板铺砌的小路,就是古运河。古渡发出憨乎乎的鸣声,才恍然是在景中而非赏画。
走进岸边山头上的茶铺,点上一壶大佛龙井,几块梅花糕,赏一湖美景,岂不是美哉乐哉!
绍兴的社戏
初次到绍兴,早晨被窗外高亢的戏曲唱腔惊醒。推开窗子,想仔细地听听唱的是哪出戏,怎么也听不明白。几个中年人站在一个戏谱架旁,旁若无人地唱着。我凑近只能看懂戏词。“这是越剧吗?”老妇操着一口绍兴方言告诉我,“绍剧哩这里的人多唱绍剧的”。
书圣王羲之故里 兰亭
离市区二十余公里的兰亭,人杰地灵,是书圣王羲之的故里。自古以来,兰亭的村民就有喜好社戏的传统,还是远近闻名的“书法村”。王羲之当年在兰亭书写下不朽名作《兰亭集序》时,应当不会想到,千年后他留下的书法遗风会给兰亭村的农民带来如此的盛名和物质财富。如今,村民们依然爱好书法,不仅以书法修身养性,而且以书法为生,靠书法过上富裕生活。但是再忙乡亲们也不忘放下手中的书法行当,招集十里八村的亲朋好友,畅快地喝足了黄酒,夜晚再到村里临时搭起的戏台下,绕有兴致地观看每年难得的几次绍剧团队进村演出。
傍晚时分,立在村中庙宇对面的戏台在月夜中模糊不清,和四周的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大幕随着锣鼓渐渐拉开,前奏逐渐变得粗犷而高昂,拉开了整场戏的序幕,我寻个最佳拍摄点占好位置。如鲁迅当年看过社戏一样,至今绍剧先是大锣大鼓闹头场,“盛盛盛盛盛盛盛,呛呛呛呛呛呛呛”,说的就是一开场便热闹非凡,声传百里。随着节奏铿锵,台下观众的眼睛随着节奏瞪起来,一同朝着舞台扫去。远处的村民听到锣鼓声,也快步赶了过来。
郁郁葱葱园林民风
约十分钟,陛着喊叫大戏正式开场了。一般戏一开场,就会把观众眼球抓住,几分钟一个高潮,喝彩声此起彼伏。演员们台上演出,村民早已在台下泡好了茶,备好了充足的水。由于绍剧以地方方言为主,外来人几乎听不懂半句,凭借立在剧场一侧的电子字幕,一场一场地跟下来,才品出了味道。
乡下演出时观众大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酒热脸红,和着台上的节拍,一边摇着蒲扇吟唱,一边想着赏心的乐事。几分醉意,几分激昂,几分逍遥,又几分自在。就在我回头的不经意间,见一位金发碧眼的外籍女教师,看着她全神贯注的着迷样,心里不由一阵感动,她未必明白社戏所传唱的故事,却由衷地被深深吸引,后来她微笑着请我为她与后台的演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