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行走四川羌寨 歧路口上的东方古堡(组图)

2011年07月01日 11:35
来源:旅游纵览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古堡建筑

与众不同的建筑符号

北川羌族自治县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自古以来就是羌族人繁衍生息的地方,生活的羌人在明代与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他地方的羌人被统称为“白草蕃”,清代时称“青片蕃”。羌寨民族传统文化一直保存完好,而在近几十年,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汉文化影响迅速加深,青片羌寨在保留传统文化要素的同时,又增强了浓厚的汉文化色彩。

在北川县青片河流域的26个羌寨中,五龙寨、吊脚楼羌寨、神树林羌寨、西窝羌寨和大寨子等最为有名,它们除了寨子规模不一外,共同拥有着浓厚的羌族文化色彩。能让人通过独特的建筑、传统饮食、宗教信仰、婚丧嫁娶和五彩缤纷的羌族服饰、粗犷豪放的沙朗、悠扬婉转的山歌等,感觉到北川羌族的迷人魅力。

如汉代文献记载的一样,北川的羌人最早也“垒石为室”建造住房,他们历来用当地的片石来砌墙建屋,修建一般为三层,高数丈的碉房后,称为寨房。房屋冬暖夏凉,坚固耐用,但采光较差,居住的舒适度远不及木质房屋。清代后期,经地方官员的引导,青片羌人才开始修建木结构房屋,并经百余年演变,逐渐成了青片羌主要的居民样式。因青片的大山上很少有大块的平地,为了利用不大的屋基修建尽量大的房屋,羌人建木屋时就靠山一方建房成一楼一底两层,再向山坡下延伸一间,有木桩下伸,因而被称为“吊脚楼”。吊脚楼最下一层以石头砌成半墙,作为圈养牲畜之用,中层住人,上层堆放杂物。但青片羌人虽然用木屋取代了碉房却仍然保存着对石头的偏爱,其房屋的保顶、隔墙仍用石头砌成,其面平整,其体端直,外观极为别致。房内则一般都设有一个火塘供烧火取暖之用,火塘上面吊一个木头或竹筒做的钩子,用于悬挂茶壶、鼎锅等烧水用具。

青片羌人热爱大自然,喜欢在房前屋后植树种竹,房屋往往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外形极其美观。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住房不断得到改进,在沿路沿河地带,已出现不少砖混结构的小洋楼。在北川的青片羌寨,既能看到原始碉房,又能看到木质吊脚楼和小洋楼,仿佛到了羌族住房演变史的博物馆。

最原始的生活

站在历史的歧路口上

羌族民居不仅是一个区域固有的群体性栖居符号,同时,也是羌族村落生存与文化繁衍的根基。“5·12”汶川大地震后,羌寨建筑的命运成为所有人关注的又一个中心。人们关注羌寨的命运,也就是在关注人的命运和文明的延续。然而那些崇山峻岭间的“东方古堡”,那些在时光轮回中的石块与黄泥,确实充满太多我们无法预知的命数。

2009年4月,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的村民余永清在寨子中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一个人挺身而出,阻拦住了自家亲戚组建的一个建筑队对阿尔村一座百年古碉的拆除工作。按照当地有关部门在此打造“羌人谷”旅游开发区的原有计划,这座古碉将被拆除重建。在寨中老人的记忆中,这座如今已破败不堪的碉楼,是老寨子中唯一一座幸存至今的老碉楼了,原来有9层,高30米左右,一直保存完好,1974年生产队时代,集体的土豆放于此楼,因楼高没顶,怕漏雨,土豆受潮霉坏,就已经派人拆去了五六层。而如今,就是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碉楼,也险些再度遭劫。在余永清与他约请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的努力下,碉楼最后通过上级行政命令保存了下来。

阿尔村碉楼的命运,也许只是一个片面的个案,但在它的背后,折射出羌族传统建筑在新时代面临的各种挑战:一方面,碉楼是羌族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与石头羌房一样,同是羌寨最具代表作性的建筑符号。另一方面,在现代的进程中,特别是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轰轰烈烈的灾后重建工作,羌族建筑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歧路口上,传统与重建,继承与更新,这些充满矛盾与困境的话题,还是非常现实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撰文、摄影/焦虎三)

[责任编辑:张珺楠] 标签:碉楼 羌寨 歧路 东方古堡 旅游 凤凰网旅游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