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陈才:利益决定名人故居的生与死

2011年03月19日 21:08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陈才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有关名人故居的话题,最近比较“火”。先是位于北京西城区八道湾11号的鲁迅与周作人故居险被拆迁,在专家和媒体的呼吁下,西城区日前宣布:八道湾11号将成为新建的北京35中的一部分,故居将可能被用作图书馆。随后又传出,北总布胡同24号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破坏,在有关部门叫停前,门楼、西厢房已被拆毁,正房、倒座房尚存。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半个世纪前,建筑学家梁思成为保护北京古建筑大声疾呼。然而,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一生为保护古建筑而奔波游走的梁思成,身后连自己的故居也保护不了。尽管有媒体和社会的呼吁,但我们看到,更多的名人故居被拆毁,变成了宽广的马路、如织的立交桥或时尚的商业街。

据媒体报道,遭遇拆除命运的文化名人故居,在北京并非少数:尚小云故居、荀慧生故居、果子巷的李万春“鸣春社”故居也被拆掉了,徐悲鸿在东城的故居已经不存在,代替以新街口的徐悲鸿纪念馆。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在抹杀历史的记忆?谁能决定名人故居的生与死?

另一方面,我们也困惑地看到,在一些名人故居被无情拆除的同时,另一些名人故居却在新建、修复。前一阵子,上海媒体报道:“张爱玲故居回归七十年前模样,修缮基本完成。”最近媒体又披露,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正筹划修复张国焘故居,以发展当地旅游业。这两条新闻都引起网民热议,弹赞者均有之。人们不明白,为何名人故居该留的不留,不该建的却在大建特建?

在笔者看来,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利益——— 赤裸裸的利益驱使。需要指出的是,对修复张国焘、张爱玲等“历史争议人物”的故居,我并不持反对态度,因为无论他们在历史上做过什么、后人对他们评价如何,毕竟,他们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名人”一词,本身并无褒贬,修建名人故居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为历史留存一份见证。

但是显然,那些能够决定名人故居生死的人,他们看中的只是利益。我们看到,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被拆除,而最近一次拆除则发生在近期;有专家指出,对历史古迹和名人故居,掀起破坏、拆迁“高潮”的,正是“经营城市”口号被提出,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土地大幅升值的时期。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学者王徽直言:“这些拆除者心中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获得眼前的利益。”

陈福康先生最近发表文章,其中披露的几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有商家瞄准张爱玲的高人气,欲打造“爱玲书房”、张爱玲主题书吧;“酒店方面将考虑腾出一个套房,将布置改头换面,房间内将充满张爱玲元素……如果有客人指明要入住该套房,则要付比普通套房高的价格。”由此可见,对张爱玲故居真正感兴趣的,还是无利不起早的商人。而对张国焘故居的修复,新闻中说得很清楚,就是为了“发展当地旅游业”。

这或许才是真正令人感到悲哀的:当一厢情愿的专家们还在像祥林嫂那样,不停念叨名人故居的文化价值的时候,那些真正的主事者,却是不问文化价值、只图眼前利益的。在这样一个利字当头的时代,名人故居所遭遇的尴尬,难道只是个别现象吗?

[责任编辑:张珺楠] 标签:名人故居 张爱玲 历史名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