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于旅游业,一直处于一种,我玩儿、我玩儿、我玩儿不明白。互联网思维的胡思乱想堆砌出各种语言,从理论到模式大家都不陌生。谁也说不清谁沉谁浮,好像整个互联网跟旅游营销只剩下那些低俗的炒作还有争抢名人故里,再到“黑、贵、挤”三个字。
旅游行业的在新媒体中究竟做错了什么,以至于让我们望而却步,又没有做什么让我们觉得不温不火,是这个时代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没有追赶上时代?旅游行业需要互联网和广告的血液,来补充什么内容,又该怎么做呢?
第一,我们将新媒体的作用想错了。
在大多数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经营管理者眼中,新媒体就是微博、微信,就是140字的微博每天发10几条,就是微信每天推送几条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的“吃住行游购娱”。有活动的时候找点大V、发点奖品,最后把结果一给领导就算交差。于是我们勤奋于早安、晚安的心灵鸡汤,勤奋于“皮皮时光机”里留下的今天、明天、后天的旅游资源介绍,勤奋于“亲,有活动奖品哦”式嬉皮笑脸的活动,勤奋于整合美丽图片像糊墙一样贴的满微信的资源介绍。
微博为什么是广场?因为它的传播基础是信息的传递。别人转发了就是把你的信息传递给了他的关系网。那么我们在广场上如何看到想跟别人说的信息?如何有冲动去传递这个信息?
姜太公用直勾钓鱼,被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恰好做了个梦的周文王耳朵中。这是奇闻怪谈。小米为发烧而生,雕爷牛腩不在意低消费人群的意见,罗辑思维不接受任何批评。这是魅力与个性。所以在微博这个广场上,要通过奇闻怪谈吸引别人的目光,通过魅力与个性聚焦别人的目光。
微信为什么是小区?因为它是一个人的非空间人际网络,把你所有的朋友变成了你的邻居。那么在小区里如何能够敲开别人的家门?如何让别人到朋友家做客的时候推荐一个旅游目的地?
再提一下“XX已下雪,本周速来”。这个帖子如同门外早上的一瓶鲜奶,对应了需求。我看到一条有用的信息,对朋友有用,于是我敲开他的家门说这个东西好,这个东西妙。所以在微信这个小区里,要通过实在的需求满足(如便捷的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技术开发),通过有价值的生活分享让人主动去传播出去。
第二,旅游新媒体营销情归何处?
做旅游目的地营销很重要的一个动作是依靠活动进行商业炒作。炒来炒去发现只有吵来吵去被人们知道了。新媒体的作用没有体现出广覆盖的作用。没有充裕的时间铺垫情感的传染,没有合适的事件推动浏览者的情绪。
文化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并带有天然的传播性。做一个追赶时代的旅游目的地是正确的,但在时代的背景下将文化情感植入于旅游目的地才能更有创意地发挥出来。宗教类的景区应该就像一个得道高人,山水类的景区可以像一个机灵精巧的小姑娘。这些传播基调可以寻找到最适合的人群,然后通过一次活动将他们的情绪引爆出来,以达到效果。
情感定位、语言风格、话题选择、月专题策划、周专题策划等等这些构成了一个新媒体的完整形象。旅游是特殊产品,旅游消费需求不是每日都存在的,要学会和网民交情感上的朋友,平日里的“咆哮体”,谁会去看呢?大家早已厌倦了广告。
旅游新媒体的方寸江湖,还没有做起来,市场就已经开始担心微博和微信的衰落。但很显然,“周杰伦结婚”、“陈赫离婚”这样的事件都是从微博与微信开始传播开来的,热门微博里的价值信息还在每天更新着。这些官方新媒体的存在可以做我们的旅游管理者、新闻发言人、导游员、监督员四个角色。在其价值还在延续的时候,必须勇者争先。
更何况,微博和微信已经开放了各种O2O的新功能,对于社交化媒体软件的大数据力量,对于二次开发的多种定制化的展示、互动、交易和奖励功能,我们没有理由不走入这个方寸江湖。
(本文作者 刘畅 笔名“邪说旅游”,旅游品牌营销独立策划人,新媒体营销及旅游时评人,多行业跨界玩家)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